古诗赠沈约之

作者:王洋 朝代:宋代

古诗赠沈约之原文

苏端薛复同黄土,海内文章谁接武。
即今七字续长言,沈子挥豪照今古。
朝为百赋更贾勇,暮作千诗犹奋怒。
补天彩笔不费工,卷地奔风随插羽。
穷途得所喜入眼,口诵新篇身起舞。
已知奔逸逐骅骝,况复逡巡蹈规矩。
荐书指日登姓名,艺辅方期富仓庾。
阎公色动瞻斗牛,处士当筵赋鹦鹉。
跨海鲸鱼要力求,翡翠兰苕不须数。
不嫌投迹老龟溪,看子声名满寰宇。

诗词问答

问:古诗赠沈约之的作者是谁?答:王洋
问:古诗赠沈约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洋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洋名句大全

王洋古诗赠沈约之书法欣赏

王洋古诗赠沈约之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赠沈约之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黄土

不成层的垆坶沉积物,其颗粒大小介于粘土与细砂之间,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沉积的,常为钙质并往往含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壤

海内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海内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大乱。——《资治通鉴》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即今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七字

指七言诗。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七字排 居敬 ,千词敌 乐天 。”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开。”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引 清 许可觐 《叙事解疑》:“ 仇长文 闈战后,忽忆 青青柳 ‘有信欲传’之句,题七字於扇头,以赠 许丹忱 云:‘谁将十万快腰缠,漫道 扬州 好著鞭,不谓秋来多客思,梦魂已到玉臺前。’”

续长

箭神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太公兵法》:“箭之神,名续长。”

沈子

亦作“沉子”。渔具的重要属具之一。具有沉降力,配合浮子,以保证渔具在水中所需的形状和位置,或增加渔具的沉降速度和渔具下缘对水底的压力。常用比重大的材料,如石块、陶瓷、金属等制成。

今古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百赋

(1).很多篇赋。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朝为百赋犹鬱怒,暮作千诗转遒紧。”

(2).各种赋税。 唐 耿湋 《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封内羣甿復,兵间百赋存。”

贾勇

语本《左传·成公二年》:“ 齐 高固 入 晋 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繫桑本焉。以徇 齐 垒,曰:‘欲勇者,贾余餘勇。’” 杜预 注:“贾,卖也。言己勇有餘,欲卖之。”后以“贾勇”为鼓足勇气的意思。 南朝 宋 何承天 《鼓吹铙歌·雍离》:“归德戒后夫,贾勇尚先鸣。” 宋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边臣贾勇,争欲立功。”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冒险越陂陁,贾勇一而再。”

奋怒

震怒,盛怒。《汉书·王莽传上》:“忠臣孝子莫不奋怒。” 宋 苏洵 《吴道子画五星赞》:“赫烈奋怒,木石焚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他底脸黄瘦得可怕,除掉心情的奋怒和哀伤以外,肉体上底饥饿、疲乏和感冒,都聚在他身上。”

补天

(1).古代神话传说, 女娲 炼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后遂用作典故。亦常以喻挽回世运。 南朝 梁 陆倕 《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地。”《旧唐书·音乐志一》:“ 高祖 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之八:“许国输九死,补天鍊五色。” 清 屈复 《题元遗山<论诗>后》诗:“今古寧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参阅《列子·汤问》。

(2).道家养生之法。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养生之法,潜神内视,则五臟之气聚于丹田。自丹田熏烝,达于脑中。脑为 崑崙 ,居上象天。补天即《黄庭经》所谓填脑;所谓子欲不死,修 崑崙 是也。”

彩笔

画彩 * 画用的笔或彩色的图画笔

费工

花费的工时多于正常状态;完成某一事物所耗时间的计量单位

卷地

谓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多指风。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宋 范成大 《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之二:“碧城香雾连天暝,黄叶霜风捲地凉。” 元 萨都剌 《题雪山壁图》诗:“长空万里絶飞鸟,捲地旋风吹马倒。”亦形容来势迅猛。 清 李玉 《一捧雪·讦发》:“那里许多人马,捲地而来。”

从地面席卷而过。形容势头迅猛。 唐 韩愈 《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宋 苏轼 《钱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诗:“ 鸟府 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天威卷地过 黄河 ,万里 羌 人尽汉歌。”

插羽

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植义颺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封氏闻见记·露布》引《魏武奏事》:“有警急,輒露版插羽。”

穷途

路已走到尽头,比喻处境艰危

得所

(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入眼

看着舒服;顺眼;看中

有那入眼的,便把些 * 与他吃了便死。——《水浒传》

口诵

读出声音来;朗读

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新篇

(1).新的作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张华 新篇,亦充庭万。” 唐 白居易 《诗解》诗:“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辞》:“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

(2).喻指历史上的新阶段。 郭小川 《忆延安》诗:“‘七大’后,上前线,在 杨家岭 礼堂中,谱写了历史新篇。”

起舞

亦作“ 起儛 ”。1.起身舞蹈。《国语·晋语二》:“ 驪姬 许诺,乃具,使 优施 饮 里克酒 。中饮, 优施 起舞。”《隋书·五行志上》:“ 武帝 讲於 重云殿 ,沙门 誌公 忽然起儛歌乐,须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后元丰行》:“ 吴 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蔡东藩 《唐史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诸王等更迭奉觴。”

(2).“闻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时奋发,刻苦磨炼。典出《晋书·祖逖传》。 宋 苏辙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诗:“冷澈登临倦,衰慵起舞迟。”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州聚雁图>》词:“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应中宵起舞到鷄鸣,练腰脚。”参见“ 闻鸡起舞 ”。

奔逸

奔逃

骅骝

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驊騮騹驥纤离緑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杨倞 注:“皆 周穆王 八骏名。”《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乐而忘归。” 唐 耿湋 《上将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恨不得一步驊騮骋到 瀟湘 。” 柳亚子 《叔老病中惠题<羿楼客籍>第一册次韵奉和》:“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驊騮。”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逡巡

(1) 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大阉亦逡巡畏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逡巡不前。

舅犯谢罪,逡巡河上。——《三国演义》

(2) 一刹那

雁翎金甲逡巡得,钩引徐宁大解危。——《水浒传》

(3) 时光消失

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喻世明言》

规矩

(1) 引申为称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2) 又如:没规矩;守规矩

荐书

推荐人的文书或信件。 唐 王建 《别李赞侍御》诗:“荐书自入无消息,卖尽寒衣却出城。”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今虽羣进於有司,与众人偕下,名字不列於荐书,不得比数於下士,以望主上之休光。”《红楼梦》第九二回:“还有一封荐书托我吹嘘吹嘘。”

指日

犹不日。谓为期不远。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弭节长騖,指日遄征。”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餐。” 明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急出,则客去远。闻其故,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 陈毅 《潜艇上留题》诗:“大哉新 中国 ,指日富且强。”

姓名

人的姓氏和名字

仓庾

贮藏粮食的仓库。《史记·孝文本纪》:“发仓庾以振贫民。” 宋 王安石 《感事》诗:“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理足国帑》:“每令直省将天下正供糴米随漕以入,故仓庾亦皆充实。”

色动

脸色改变。《战国策·赵策一》:“ 知过 出见二主,入説 知伯 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东观汉记·班超传》:“﹝ 超 ﹞乃还告 郭恂 , 恂 大惊,既而色动。”《隋书·高祖纪上》:“﹝帝﹞因召 高祖 ,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 高祖 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公业 ﹞呼 非烟 詰之。 非烟 色动,不以实告。”

斗牛

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处士

(1).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后汉书·方术传论》:“ 李固 、 朱穆 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於用,故其所以然也。” 唐 元稹 《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汪洋 《寿静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韵》:“ 谢公 霖雨苍生望,失笑 东山 处士多。”

(2).星名。即少微星。《晋书·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处士。”参见“ 少2微 ”。

鹦鹉

(1)

(2) 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许多属于鹦形目(Psittaciformes)的对趾足鸟,头圆,具有特别粗壮、弯曲而且有蜡膜的尖钩喙,上嘴大,常有羽冠,羽毛鲜艳多彩,能模仿人说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礼记》

(3) 酒器名

空持暖玉擎鹦鹉。——明· 何景明《明月篇》

跨海

跨越大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説。”《隋唐演义》第三九回:“妾等各处寻觅不见,那晓得陛下跨海而游。” 阿英 《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克服了一切困难,跨海收复了当时为 荷兰 人侵占的 中国 土地-- 台湾 。”

鲸鱼

鲸的俗称

力求

尽最大的努力

我们力求取得一致意见

翡翠

(1) 一种单斜晶系的硅酸钠铝组成的矿物,加工后即成为有价值的玉器

(2) 动物名。又名赤翡翠。属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佛法僧目

兰苕

兰花。《文选·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李善 注:“兰苕,兰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四:“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金 元好问 《望云谣》:“登山採兰苕,兰苕霜早凋。”

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投迹

见“ 投迹 ”。

亦作“ 投跡 ”。举步前往,投身。《庄子·天地》:“且若是,则其自为处危,其观臺多物,将往投迹者众。”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新唐书·狄仁杰传》:“不循礼义,投迹犬羊,以图赊死,此君子所愧。”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翰林非病叟所处,宠禄非庸夫所食,官谤可畏,幸而得请,投跡故山。”

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寰宇

寰球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