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雪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千尺雪原文

吴下寒山爱佳名,热河田盘率仿作。

松涛泉籁或仿佛,路遥岂得常凭托。

咫尺西苑传春明,结搆颇具林涧乐。

四百馀年树石古,峭茜信佳究穿凿。

我书三字题檐端,亦有雪花拂檐落。

揣称终疑未恰当,雪后今来一斟酌。

人之称也徒彼哉,天之然兮谁此若。

诗词问答

问:千尺雪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千尺雪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药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

参考注释

吴下

泛指 吴 地。下,用于名词后表示处所。《宋书·隐逸传·戴颙》:“ 桐庐 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 吴 下。” 明 高启 《修忠佑祠疏》:“号虽著於 江 东,祀已传於 吴 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 贺方回 ﹞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 吴下 。” 鲁迅 《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 梅兰芳 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 吴下 。”按, 梅 氏原籍 江苏 泰州县 。

寒山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佳名

(1).好名声,美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

(2).好名字。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 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廷试》:“ 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松涛

风吹松林,松枝互相碰击发出的如波涛般的声音

松涛阵阵

一阵凉爽的夜风吹过,群山上松涛光涌澎湃。——姚雪垠《李自成》

坐在路旁的对松亭里,看看山色,听听流水和松涛。——《泰山极顶》

仿佛

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陈涉之称 项燕。——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读着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进了童话世界

岂得

犹怎能,怎可。《后汉书·孔融传》:“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脇为辞。” 唐 李白 《拟古》诗之十二:“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羣?”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今日常文又不用,乃依群盗剽夺行之,岂得以败亡为戏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维正之供,至欲藉势力以巧免,是化外也,绳以严刑,岂得为过。”

凭托

依托;依仗。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西苑

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深居西苑。—— 清· 张廷玉《明史》

春明

(1).春光明媚。 元 陈世隆 《北轩笔记》:“当春明之际,卉木繁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魏文靖公》:“偶见 黄子久 画《沙磧图》一卷,卷尾有 文靖 题诗云:‘江村望极际春明,匝地人家唤欲譍。’”

(2).即 唐 都 长安 春明门 。因以指代京都。 清 吴祖修 《书梅村诗后》诗:“梦回龙尾醒犹残,重入 春明 兴转阑。” 清 顾炎武 《与苏易公》:“即至 春明 ,料必上陈情之表。”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 春明 身已轻。”参见“ 春明门 ”。

(3).指仕宦。 清 钱谦益 《寄长安诸公书》:“春明之梦已残,京华之书久絶。”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何必于役道途,再作春明之梦。”

结搆

见“ 结构 ”。

穿凿

(1) 凿通;凿穿

(2) 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孔子称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轻侮道术。——《后汉书·徐防传》

三字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北史·刘芳传》:“昔 汉 世造三字石经於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2).知制诰的别称。 宋 陈师道 《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诗:“一官早要称三字,二鬢何须着两毛。”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知制誥’为‘三字’。”

(3).指“莫须有”三字。 清 赵翼 《岳祠铜爵》诗:“狱冤虽已昭三字,家祭终非告两 河 。”参见“ 三字狱 ”。

雪花

空中飘落的雪,多呈六角形,象花

揣称

谓图形体物,曲尽其妙。 唐 贾餗 《五色露赋》:“在 汉武 时, 方朔 陈词。涉吉云之异境,得五露之灵滋……若以彼方此,曾不得侔色而揣称。” 宋 梅尧臣 《次韵和范景仁舍人对雪》:“薄才今揣称,小巧媿非夫。”

恰当

(1) 正好;适逢

恰当其时

(2) 合适;妥当

用词恰当

今来

(1).当今,如今。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唐 韩愈 《落齿》诗:“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三国志平话》卷下:“今来 献帝 懦弱, 曹操 弄权。”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俺今来这番,俺今来这番。又几回筋斗透鍼关,透鍼关。”

(2).从今以后。 晋 潘岳 《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水浒传》第八二回:“今来汝等众人,但得府库之物,纳于库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资,并从均分。”

斟酌

(1) 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矣。——《国语·周语上》

再三斟酌

(2) 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陶潜《移居》

独自斟酌

此若

犹此,这。《礼记·曾子问》:“ 子游 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此若,义犹言‘此’……此、若二字连读,若亦此也。”《管子·轻重丁》:“此若言曷谓也?”《墨子·节葬下》:“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