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豫轩得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同豫轩得句原文

太和诘旦御胪传,西苑更衣取静便。

雨后峰姿都渥若,风前竹韵特悠然。

窗临阛阓民藏富,治协柔刚志体乾。

同豫端知在时若,敢因怡肆益因虔。

诗词问答

问:同豫轩得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同豫轩得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同豫轩得句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三

参考注释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诘旦

平明,清晨。《宋书·柳元景传》:“自詰旦而战,至于日昃,虏众大溃。” 宋 司马光 《柳枝词》之十一:“ 五柳先生 门乍开,宅边植杖久徘徊。陌头遥认 颜光禄 ,詰旦先乘瘦马来。”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至夜,乳婢忽窜去,遍索不可得。詰旦,舟尾乃见尸浮於水面。”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若宿卿处,詰旦不能报平安。”

胪传

(1).对下传告。《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臚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成玄英 疏:“从上传语告下曰臚。臚,传也。”

(2).专指传告皇帝诏旨。《新唐书·齐映传》:“ 映 为人白晳长大,言音鸿爽,故帝常令侍左右,或前马臚传詔旨。”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胪传》:“今之臚传,自殿上至殿下,皆数人抗声相接,使所唱之语,联续远闻。” 清 钱谦益 《神宗显皇帝挽词》之四:“侍从朱衣隔,臚传玉笔遗。”

(3).犹胪唱。 宋 杨万里 《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诗:“殿上臚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逢世》:“臚传三殿日华重,满眼英雄。”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一桂枝高手已攀,臚传声里另排班。”

西苑

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深居西苑。—— 清· 张廷玉《明史》

更衣

(1) 更换衣服

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

请更衣

(2) 避讳语。指去厕所大小便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

静便

清静、安适。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药饵虚狼藉,秋风洒静便。” 元 范梈 《赠安西王提举别》诗:“天子念逢掖,锡官颇静便。” 清 黄景仁 《济南病中杂诗》之三:“车吹喧都会,幽居此静便。”

雨后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竹韵

指风吹竹子而形成的特有声音。 唐 许浑 《奉命和后池十韵》:“野桥从浪没,轻舸信风移;竹韵迁棋局,松阴递酒卮。”《白雪遗音·马头调·桐叶惊风》:“寒虫鸣,玉砌竹韵杂松涛,不住叫号。” 清 曹寅 《贺新郎·夜间耳鸣息》词:“腊黄浅映鹅儿泻。渐翛翛、半庭竹韵,有声有画。”

悠然

(1) 安闲、闲适的样子

悠然自得

(2) 深远的样子

(3) 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悠然

(4) 久远的样子;辽阔的样子

年代悠然

阛阓

(1).街市;街道。《文选·左思<魏都赋>》:“班列肆以兼罗,设闤闠以襟带。” 吕向 注:“闤闠,市中巷绕市,如衣之襟带然。”《宋书·后废帝纪》:“趋步闤闠,酣歌壚肆。” 宋 沉括 《江州揽秀亭记》:“江湖山水,闤闠之趣,不能兼有也。”

(2).借指店铺;商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闤闠当涂,旗亭夹路。”《旧五代史·晋书·高汉筠传》:“有孽吏常课外献白金二十鎰, 汉筠 曰:‘非多纳麳麰,则刻削闤闠,吾有正俸,此何用焉!’”《明史·潘埙传》:“任土作贡,皇店奚为?闤闠駢闐,内市安用?” 清 林则徐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臣歷任所经,如 苏州 之 南濠 , 湖北 之 汉口 ,皆闤闠聚集之地。”

(3).借指民间。《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公曾 泗水 为亭长,久於闤闠受飢贫。” 唐 刘叉 《雪车》诗:“闤闠饿民涷欲死,死中犹被豺狼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大娘老矣,流落闤闠,仍以教女娃歌舞为活。”

柔刚

(1).指占卦中的柔爻与刚爻。《易·说卦》:“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孔颖达 疏:“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

(2).柔和与刚强。《山海经·西山经》:“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於仁也柔,於义也刚。”

体乾

履行天命。 南朝 梁 沉约 《胤雅》诗:“上天乃眷,大 梁 既受。灼灼重明,仰承元首。体乾作贰,命服期九。”《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惟熙帝载,式固王猷,体乾建本,是曰 孟侯 。” 宋 岳飞 《谢讲和赦表》:“大德有容,神武不杀,体乾之健,行巽之权。”

时若

四时和顺。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雨表》:“臣闻圣明在上,刑政叶中,则天地气和,风雨时若。” 宋 苏轼 《春祈诸庙祝文》:“愿疾沴之不兴,庶风雨之时若。”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