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原文

文宪中司盛,恩荣外镇崇。
诸侯皆取则,八使独推功。
诏喜新衔凤,车看旧饰熊。
去思今武子,余教昔文翁。
清在如江水,仁留是国风。
光征二千石,扫第望司空。

诗词问答

问: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的作者是谁?答:皎然
问: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皎然的名句有哪些?答:皎然名句大全

皎然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书法欣赏

皎然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书法作品欣赏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818-15

参考注释

文宪

(1).礼法;法制。《文选·张华<答何劭诗>》:“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 李周翰 注:“宪,法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公干 以失敬罹罪。 文帝 问曰:‘卿何以不谨於文宪?’ 楨 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纲目不疎。’” 唐 皎然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诗:“文宪中司盛,恩荣外镇崇。”

(2).指书法。《晋书·索靖传》:“於是多才之英,篤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

中司

御史中丞的俗称。 唐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股肱分外守,耳目付中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蒋八座 猷 ,贤者也。尝为中司,有端直声。”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句龙如渊传》:“‘即擢 如渊 中司。’中司者,御史中丞也。此流俗之称,不当用之正史。”

恩荣

谓受皇帝恩宠的荣耀。 南朝 宋 谢灵运 《命学士讲书》诗:“古人不可攀,何以报恩荣。”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五:“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今官至抚臺,恩荣极矣,一向清勤自矢,不负朝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叙仕宦,述恩荣,详列子女生卒,而无一字言及其居官。”

外镇

京城外设长官督守的要镇。亦指镇抚地方的官员。《晋书·张华传》:“ 华 名重一世,众所推服……而 荀勗 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 华 外镇。”《宋史·自序传》:“窃惟此既内藩,事殊外镇,抚莅之宜,无繫早晚。”

诸侯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取则

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 李善 注引 赵岐 《三辅决录》:“ 长安 刘氏 ,唯有 孟公 ,谈者取则。”《隋书·经籍志四》:“﹝ 挚虞 ﹞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明 宋濂 《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 克表 ,俾取则而为之。”

八使

汉顺帝 时的 周举 、 杜乔 等八人同日拜使,巡行州郡,谓之“八使”。《后汉书·周举传》:“时詔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 举 为侍中,与侍中 杜乔 、守光禄大夫 周栩 、前 青州 刺史 冯羡 、尚书 欒巴 、侍御史 张纲 、 兖州 刺史 郭遵 、太尉长史 刘班 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天下号曰‘八俊’。”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颂德有舆人,荐贤逢八使。” 宋 范仲淹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推功

(1).推举功勋;按照功劳。《韩非子·人主》:“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

(2).推让功绩。《后汉书·应奉传》:“ 奉 勤设方略,贼破军罢, 緄 推功於 奉 ,荐为司隶校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每居卑而推功,虽处泰而滋恭者,谦人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 徐勣 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 文 所不敢任也。”

衔凤

《艺文类聚》卷九九引《春秋元命包》:“火离为凤皇,衔书游 文王 之都,故 武王 受凤书之纪。”后用作帝王使者送达诏书的典实。 唐 皎然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诗:“詔喜新衔凤,车看旧饰熊。”

饰熊

在车轼上装饰熊的图形。用以显示公侯及高官的身分。 唐 皎然 《奉送李中丞道昌入朝》诗:“詔喜新衔凤,车看旧饰熊。”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上》。

去思

谓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语出《汉书·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託,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 广陵 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 郁达夫 《留别同学》诗:“ 鲁君 不解封 东岳 ,莫立丰碑作去思。”

余教

(1).遗教。《荀子·尧问》:“今之学者,得 孙卿 之遗言餘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史记·乐毅列传》:“及至弃羣臣之日,餘教未衰。” 宋 王安石 《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又薄命不幸,数遭小人,以见困蹶,负先臣餘教,辱陛下器使之恩。”

(2).很多的教诲。《史记·苏秦列传》:“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餘教。”

文翁

汉 庐江 舒 人。 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 蜀 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 文翁 復存。”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不封侯。” 宋 范仲淹 《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 文翁 。” 清 姜埰 《杂咏》:“思 吴 失 张翰 ,化 蜀 愧 文翁 。”

江水

即 长江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辽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诱 注:“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谓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导也。”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 盆城 去 鄂渚 ,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 江水 。”

国风

(1).《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

(2).国家的风俗。《史记·殷本纪》:“帝 武丁 即位,思復兴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 唐 宋中 《送韦参军》诗:“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二千石

汉 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 阴安侯 列侯 顷王后 与 瑯玡王 、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颜师古 注:“谓郡守、诸侯相。”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 翁 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 蜀郡 太守。”

司空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

(2) 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