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观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丈人观原文

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
崖岭划若天地分,千柱耽耽压其垠。
缨冠肃谒丈人君,广殿空庭吹宝熏。
摩挲画墙手为皲,异哉山夔与土羵。
物怪齾齾冠丘坟,仙人佩玉杂帨*。
手整貂冠最不群,欲去不忍恨日曛。
道翁采药昼夜勤,松根茯苓获兼斤。
人芝植立强骨筋,狗杞群吠声狺狺。
山炉小甄吹幽芬,朱颜不饮常自醺。
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堕世纷。
逝将从翁走如麋,隐书秘诀何由闻?

诗词问答

问:丈人观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丈人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黄金

(1)

(2) 铜

黄金折。——《战国策·齐策四》

太傅赍黄金。

(3) 金

天作黄金色。——《广东军务记》

(4) 金黄色

黄金络马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5) 见“金”

篆书

汉语字体之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即金文,又称镏书;小篆为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朱门

(1) 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表示尊贵

(2) 旧时借指豪富人家

夹道

(1) 两侧有墙壁等的狭窄道路

(2) 排列在道路两侧

夹道欢迎

崖岭

高崖峻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水 ( 桐溪水 )出 吴兴郡 於潜县 北 天目山 。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耽耽

(1).眈眈。威严注视貌。亦形容贪婪地注视。《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宋 苏轼 《见长芦天禅师》诗之一:“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头。”一本作“ 眈眈 ”。 清 黄宗羲 《机山钱公神道碑铭》:“逆党恨甚,割臂而盟,耽耽思以奇计中之。”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数十年来,西洋诸国竞知 中国 幅员辽阔,又有不争远土之名,一遇界务,鲜不为耽耽之视。”

(2).深邃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大夏耽耽,九户开闢。” 薛综 注:“耽耽,深邃之貌也。”《文选·左思<吴都赋>》:“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李善 注:“耽耽,树阴重貌。” 宋 王禹偁 《归云洞》诗:“碧洞何耽耽,呀然倚山根。”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广场千寻,连翰重墙,中周四隅,耽耽翼翼。”

缨冠

(1).《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髮缨冠而救之,可也。”谓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后因以“缨冠”形容急迫或急切救助他人。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缨冠义切烦趋赴,鼎釜生餘藕保全。”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若非鴇母缨冠,几乎不能面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当予等被逮戒严, 成都 函电均不能发, 邵岷叔 至 资州 发电发函呼吁,乃得同乡京官缨冠相救。”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赠策漫教论往事,缨冠竟自失天机。”

(2).仕宦的代称。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布衣韦带,白首不仕者有矣;结髮缨冠,老而不退者有矣。”《明史·赵永传》:“大学士 杨一清 重其才,欲引以自助,乃以他语挑之。 永 正色曰:‘可以缨冠污吾道乎?’遂请致仕去。”

肃谒

恭敬地谒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提督军务》:“当督抚到任之初,兜鍪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謁,乃加礼貌焉。”

人君

旧指君主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空庭

幽寂的庭院。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虚馆絶諍讼,空庭来鸟雀。”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荒径驰野鼠,空庭聚山雀。” 唐 刘长卿 《客舍喜郑三见寄》诗:“穷巷无人鸟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良夜迢迢甚伴?对空庭寂寞,花光清絶。”

摩挲

用手抚摩

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后汉书·蓟子训传》

山夔

传说中的山中独脚怪兽。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枯权化形,山夔前跟,石脩九首,毕方人面。” 唐 柳宗元 《祭万年裴令文》:“块守穷荒,山夔与居。”集注引 孙如听 曰:“山夔,兽名,如龙而一足。” 宋 刘筠 《大酺赋》:“效山夔之躑躅,恃一足而有餘。”

土羵

土中怪羊。 宋 陆游 《丈人观》诗:“异哉山蔸与土羵,物怪齾齾冠丘坟。”参见“ 土怪 ”。

物怪

怪异事物,怪物。《史记·天官书》:“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 孔氏 恶能穷物怪之形也?是必诬圣人矣。” 宋 欧阳修 《金鸡五言十四韵》:“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齾齾

(1).参差起伏貌。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出齾齾。” 宋 陆游 《泛舟》诗:“女墙齾齾带斜暉,短棹还从 剡 曲归。” 清 曹寅 《南辕杂诗》之十七:“野山齾齾草颼飀,遥指飞云入 宿州 。”

(2).缺损貌。 宋 梅尧臣 《和<腊日>》:“猎鼓逄逄奏,寒冰齾齾消。”

丘坟

(1).山陵之地。参见“ 丘墟 ”。

(2).坟墓。《文选·班昭<东征赋>》:“ 蘧氏 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李善 注:“《陈留风俗传》曰, 长垣县 有 蘧乡 ,有 蘧伯玉 冢。” 唐 韩愈 《题楚昭王庙》诗:“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闕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 昭王 。”《前汉书平话》卷下:“ 南郑 褒州 韩信 丘坟磪倒东南一角,里面有大蛇,身长数丈。”

(3).传说中的古代典籍《九丘》《三坟》的简称。《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策文》:“遍该湘素,殫极丘坟。”《北齐书·祖鸿勋传》:“敝精神於丘坟,尽心力於河汉。”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或苟求虫篆,未尽力於丘坟;或独徇波澜,不寻源於礼乐。”

坟墓。《白雪遗音·南词·世间男女》:“莫谈苟且私相好,结髮夫妻也有分;在生虽则同衾枕,怎能到老合坵坟。”

仙人

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佩玉

(1) 贵族身上所佩戴的玉器

(2) 佩戴玉器

貂冠

古代侍中、常侍之冠。因以貂尾为饰,故称。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朱轩跃马,光出电入,貂冠紫綬,宠蔼霞炤。” 宋 陆游 《紫怀叔殿院世彩堂》诗:“卷服貂冠世间有,荣悴纷纷翻覆手。”《镜花缘》第九七回:“原来是个老酒店,怪不得那人以貂冠换酒,可见其酒自然不同。”

不群

(1).不平凡,高出于同辈。《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羣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三:“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羣。”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 白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花月痕》第七回:“不想也还有这瀟洒不羣的人,转教我自恨,见闻不广,轻量天下士了。”

(2).不合群。《楚辞·离骚》:“鷙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后汉书·崔骃传》:“独师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与士不羣。”《南史·齐萧子云传》:“ 子云 性沉静,不乐仕进,风神闲旷,任性不羣。”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日曛

日色昏黄。指天色已晚。 唐 王勃 《采莲赋》:“悲时暮,愁日曛。” 唐 杜甫 《信行远修水筒》诗:“日曛惊未餐,貌赤愧相对。” 宋 曾巩 《答葛蕴》诗:“朝吟忘日昃,暮吟忘日曛。”

道翁

年长的道士。 宋 陆游 《杂书幽居事》诗之二:“道翁来不速,一笑倒吾樽。” 宋 陆游 《怀旧》诗之二:“ 青城 之西溪谷深,道翁巢居独鼓琴。”

采药

见“ 采药 ”。

亦作“ 采葯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夜勤

夜间加班;夜班

松根

(1).松树的根。 唐 王绩 《游北山赋》:“杞叶煎羹,松根溜醥。” 宋 唐慎微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木·松脂》:“松根白皮,主辟穀不饥。”

(2).手指关节的隐语。《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亚其虎膺,曲其松根。”

茯苓

一种多孔菌的菌核。可供食用或作中药。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用。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

骨筋

筋骨。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以之驰毬於场,荡摇其心腑,振挠其骨筋,气不及出入,走不及迴旋,远者三四年,近者一二年,无全马矣。”

吠声

(1).指狗叫声。《淮南子·泰族训》:“吠声清於耳,兼味快於口。” 艾青 《透明的夜》诗:“狗的吠声,叫颤了满天的疏星。”

(2).一条狗叫,群犬闻声跟着叫。喻盲从,随声附和。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加以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士子生长草野,不及见 嘉 隆 故老,以审知是非之实;而一时著述编録之人,不过据近代文集,吠声附和。”参见“ 吠形吠声 ”。

狺狺

(1).犬吠声。《楚辞·九辩》:“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朱熹 集注:“狺,犬争吠声。” 宋 陆游 《旅舍》诗:“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 王蒙 《浮光掠影记西德》二:“嘲笑 柯岩 的话音未落,传来了狺狺的狗叫声。”

(2).比喻议论中伤之声喧嚷。《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嶮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羣吠之狺狺。” 唐 白居易 《与杨虞卿书》:“其餘附离之者,恶僕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 王闿运 《严伯受甫哀词》:“聊避俗之狺狺兮,就玄壙以塞吾听。”

(3).比喻争辩不休。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卿周公神道碑铭》:“迨癸亥内计,极论阉与其私人 郭巩 交关乱政状…… 巩 被弹,犹狺狺不相下。” 清 刘鹗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呜呼!以此更虚於梦之百年,而必孜孜然,斤斤然,駸駸然,狺狺然,何为也哉?”

幽芬

(1).清香。 清 纳兰性德 《点绛唇·咏风兰》词:“别样幽芬,更无浓艷催开处。”

(2).比喻盛德美名。 明 吴承恩 《介祉颂》:“然而幽芬可挹,或仅覯于嘉辰;世路虽夷,亦多愆于夷则。”

朱颜

(1).红润美好的容颜。《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穉朱颜只。” 王夫之 通释:“穉朱颜者,肌肉滑润,如婴穉也。”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陋 荆 姬之朱颜,笑 夏 女之光髮。”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评》:“ 元卿 年十八第进士,其叔 正叟 贺之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 清 刘大櫆 《祭吴文肃公文》:“我初见公,公在内阁,皓髮朱颜,笑言磊磊。”

(2).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汉书·淮阳王刘钦传》:“ 博 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3).美色;美女。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余冠英 注:“朱颜为美色。” 南朝 梁简文帝 《美女篇》:“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七折:“欲觅佳姻,须索放还,强羈留,空絮烦,算除非为觅朱颜,算除非为觅朱颜。” 清 方文 《王抑之招集斋中有赠》诗:“翠幙出朱颜,清謳发皓齿。”

(4).指青春年少。 唐 郎士元 《闻蝉寄友人》诗:“朱颜向华髮,定是几年程。” 宋 曾巩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 元 曾瑞卿 《留鞋记》第一折:“[梅香云]姐姐,你纔一十八岁,慌怎么的![正旦唱]我则怕一去朱颜唤不回,误了我这佳期。”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5).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子华招潞公暑饮》:“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6).脸红。羞赧之色。《北齐书·王晞传》:“丞相西閤祭酒 卢思道 谓 晞 曰:‘昨被召朱颜,得不以鱼鸟致怪。’”

五千文

即五千言。 唐 白居易 《读<老子>》诗:“若道 老君 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一念之差

一闪念的差错(多指因此引起严重的后果)

一念之贞。——清·袁枚《祭妹文》

世纷

人世间的纷乱。《后汉书·班彪传赞》:“ 彪 识皇命, 固 迷世纷。” 宋 陆游 《幽居杂题》诗之四:“独往成初志,安居谢世纷。”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公以高蹈闻四方,贤愚少长莫不仰其风。观其摆落世纷,悽心於冲漠之境,始终四十年。”

从翁

叔父。 唐 姚鹄 有《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以乐闻科第之美,尝諮访於前达间。如……从翁丞相 溥 ,从叔 南海 记室 涣 。” 清 梁章鉅 《称谓录·父之弟》:“从翁丞相 溥 ,谓其叔父也。”

隐书

旨意隐秘的书。多指道家之书。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道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祕言也。” 唐 陆龟蒙 《和怀华阳润卿博士》之一:“几降真官授隐书, 洛公 曾到梦中无。” 宋 陆游 《宿黄仙观兵火焚荡之馀唯一殿突兀犹在黄仙盖与许旌阳同时飞升者》诗:“残年安得长来此,一椀松肪读隐书。”

秘诀

不公开的能解决问题的窍门、办法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