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中托渡

历史典故

芦中托渡怎么写好看

芦中托渡怎么写好看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卷三):春秋楚国伍子胥逃亡吴国,遭到追捕,“至江,江中有渔父乘船从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谓曰:‘渔父渡我!’如是者再。渔父欲渡之,适会旁有人窥之。因而歌曰:‘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子胥即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日己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寖急兮,当奈何?’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

意是伍子胥藏身芦苇丛中,求渔父渡他过江逃离险境。后因以“芦中托渡”用为靠人帮助脱离危难的典故。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过漂母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

词语分解

  • 芦的解释 芦 lú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
  • 渡的解释 渡 dù 横过水面:渡船

历史典故推荐:坏植散群

解散朋党。庄子.田子方:“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后多用以指离心离德。章炳麟别录卷一:“经涉人事,忧患渐多,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坏植散群,四海皆是。” 并列 解散朋党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芦中托渡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