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第四声

历史典故

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入乐后,称《阳关曲》。唐代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代苏东坡《仇池笔记》上:“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悽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劝君更尽一杯酒’,……为第四声。”

“阳关曲”即指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成乐章,即称《阳关三叠》。所谓“第四声”,即“劝君更饮一杯酒”句,意在劝饮。后因以“阳关第四声”为劝饮话别之语。宋代苏东坡《减字木兰花》:“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词语分解

  • 阳关的解释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后入 齐 。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 高厚 围 臧紇 于 防 。师自 阳关 逆 臧孙 ,至于 旅松 。”2.古聚落名。在今 河南省 禹州市 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将数千兵,徼之於 阳关 。” 李贤 注:“聚名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 潁水 东南流,逕 阳关聚 ,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
  • 第四声的解释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去声。如“授”“璐”“宋”“套”等字调为第四声。

历史典故推荐:发扬蹈厉

原指周初武乐舞蹈动作的威武,表现太公望佐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气势。比喻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史记.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阳关第四声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