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

历史典故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西庐山峰峦起伏,形态万千,重岩叠嶂,烟云缭绕,人在山中,极不易识其真貌。

后用以比喻加以掩饰或隐藏不易识别的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苏轼《初入庐山》诗:“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偏正 庐山的真实样子。比喻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相。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梁晓声《一个红兵的自白》:“‘你先别讲,让我看!’王文琪以为他有研究过《社员都是向阳花》的宝贵经验,准能识破‘庐山真面目’,胸有成竹地从‘少根弦’手中夺过月历牌。”△本义为中性,比喻义常含贬义。→本来面目 ↔改头换面。 也作“庐山面目”、“庐山真面”。

词语分解

  • 庐山的解释 山名,为中国著名避暑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以南,主峰海拔1474米,夏季凉爽,多雾,风景秀美,亚6*热带作物茂盛
  • 真面目的解释 真实的面貌和色彩

历史典故推荐:漳水疾

同“漳滨卧”。唐 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尚缠漳水疾,永负蒿里浅。”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庐山真面目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