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历史典故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指人知道满足,就不会因需求过度而受到侮辱;能够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过度贪求而遭遇危险。后因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知足不受辱,知度不遭险之典故。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后与父老相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并列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险。语出《老子》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褒义。用于劝诫为人方面。也作“知止不殆”、“知止不辱”、“知止不辱,知足不殆”、“知足不殆”、“知足不辱”、“知足知止”。

词语分解

  • 知足的解释 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知足常乐
  • 不殆的解释 不危险,不会失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历史典故推荐:异口同声

亦作“异口同音”。大家的说法都相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主谓 很多人说出同样的话。形容意见相同。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众蒙古王爷~地:永远忠于爱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