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

历史典故

口干舌燥怎么写好看

口干舌燥怎么写好看

形容嘴里干渴、炙。《野叟曝言》四回:“素臣自觉口干舌燥。”叶圣陶《小病》:“可是越是失眠越来得厉害,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老舍《四世同堂》七○:“他们的肚子没有好的吃食,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又只好喝口凉茶或冷水,所以说着说着,他们的脸上往往发绿,头上出了盗汗,甚至于一阵恶心,吐出些酸水来。”亦作“口干舌焦”。袁静《伏虎记》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他还是无动于衷。”


见“口燥唇干”。浩然《艳阳天》:“他不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也不是不想吃饭,因为整夜地失眠,口干舌燥,不开胃,不想吃。”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kǒu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
  • 燥的解释 燥 zào 干,缺少水分:干燥

历史典故推荐:出典

后汉书.边韶传:“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后以“出典”指典故来源、出处。天雨花六回:“维明平日博览群书,这些方法,都有出典,故此晓得。”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口干舌燥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