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

历史地名

太和镇怎么写好看

太和镇怎么写好看

即今四川射洪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太和镇“在射洪县南四十里。有通判驻此”。清魏源《圣武记》卷9:嘉庆四年(1799)白莲教“焚太和镇复大炽,成都戒严”。民国设县佐。1950年射洪县由金华镇迁此。


(1)在辽宁省黑山县西部。面积118.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1760。1956年设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2002年置镇。产花生、白梨、山楂。有农机、铸造等厂和膨润土矿、煤矿。有公路102国道。(2)在江西省丰县东部、武夷山北麓。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560。清乾隆年间建村,为盼安泰和睦称泰和,1949年后简作今名。1949年设太和、桑田等乡。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产稻、白莲。森林资源丰富,并产香菇。有农机、砖瓦、林化工、糯米粉等厂。为县东南农贸集市。丰洛公路经此。(3)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东南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4.7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街,人口1.3万。解放初属梁子区。1953年属阳光公社。1961年改属太和区。1975年太和区的子坛、谢埠两公社合并为太和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稻、小麦、薯、芝麻等。矿产有膨润土、珍珠石、沸石、富碱等。有化工、建材、服装、塑料等厂。铁贺公路经此。(4)在湖南桂阳县南部。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泡古浪,人口 4750。1950年设太和乡,以驻地太和圩得名。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4年复乡,迁驻泡古浪,1993年置镇。盛产稻,并产烤烟、淮山药、魔芋、西瓜、辣椒。所产太和辣椒有名。有林场、电站、煤矿和石墨加工、化工、塑料编织袋等厂。桂临公路经此。(5)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北部。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圩,人口 1.2 万。镇以驻地名。1821年由营溪、谢家庄等八乡及海外华侨集资兴建太和圩,取“太平和睦”之意。原属番禺县第十一区。1958年划归广州市郊区,同年由太和、龙归二乡合建太和公社。1984年改设太和区。1986年析建太和、龙归二镇。地处帽峰山西部丘陵地。主产稻,并产花生、水果、蔬菜等。有服装、塑料、玩具等厂。105国道经此。(6)在广东省清新县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坑,人口 3.4 万。因有清咸丰年间建的桃源仙境,后称太和洞。镇因洞名。1958年属附城公社,1961年属清城镇,1983年改属清郊区。1988年析置太和镇。1992年起为清新县治。北靠笔架山,属半丘陵地带,滨江经此汇入北江。产稻、花生、甘蔗等。有陶瓷、染织、制衣、食品等厂。107国道经此。(7)在重庆合川市西缘,地跨涪江两岸。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7.7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河坝,人口1.03万。镇上有一古刹太和寺,因有“太和、保合,乃利贞”之句,系吉祥用语,即取此义。北宋乾德置长利镇。明洪武成集市,属通市里。清乾隆已置太和场,归永清里;光绪属来苏里,后改设泰安镇。1926年更为太和镇,1938年分太和镇增置白岩乡。1939年木莲乡并入,1941年分太和镇复置木莲乡。1949年底区设此,1950年分太和镇增置复兴、小河乡。1958年太和镇与复兴、小河、佛盐、木莲4乡组建太和公社。1959年废太和公社,复为1镇4乡原建制,乡改为公社。1968年复兴更名八一公社,1971年复原名。1981年因重名更为石岭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石岭乡并入。1992年沙金、小河2乡划入,次年小河乡划出。2001年木莲镇、小河乡并入。产稻、小麦、玉米和甘蔗、柑橘、土烟、花生、红麻,山羊板皮产量居全市之首。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蚕丝之乡”。有建材、啤酒、机械、粮油加工等厂,尤以丝绸业最为突出,享有声誉。历来是合川、铜梁、潼南三市县交界处农贸物资集散中心。太大、太佛、太龙、太木、太小等公路相连,涪江通轮船。有东汉崖墓群、砖室墓(皇坟堡),明代太和观,清代两座石结构平桥。古楼山是合川马门溪恐龙化石骨架产地。(8)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东北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 3670。以驻地太和场得名。1949年为太和镇,1977年改公社,1980年复置太和镇。**太和乡并入,1992年镇江乡并入。有酿酒、榨油、农机等业。成昆铁路、新乐公路经此。(9)在四川省西昌市中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5300。以“风调雨顺、地泰人和”之意得名。1950年为太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4年置太和镇,九龙乡并入。有钒钛磁铁矿藏,是攀西地区四大矿山之一。有服装、制矿、木屑等业。西木、西樟、西大公路交会于此。(10)在四川省射洪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6.5万。镇人民政府驻太和,人口15.9万。取“保合太和则吉”之意得名。镇区处涪江西岸冲积平坝,清雍正时置镇,为四川大镇。咸丰十一年(1861年)潼川府设分府于此。1950年县人民政府自金华迁此,历为县驻地。为县商贸、金融、政府机关集中地。1953年设城关镇,1981年更名太和镇。1992年武安乡并入。产蚕茧、棉花、油菜籽。有农机、化肥、建材、食品等业。县酿酒、纺织、罐头等厂设此。绵璧公路经此。涪江、嘉陵江通航运。有八百罗汉堂和登云寺等古迹。(11)在云南省宾川县中部。面积197.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相庄,人口480。明崇祯年间大理太和村民移居此地,以原住地名命名。1949年前称牛东乡。1958年设牛井公社。1961年为牛东公社。1962年属牛井区。1966年复为牛东公社。1970年称东风公社。1976年称太和公社,1984年称太和区,1987年为乡,2000年置镇。产稻、玉米、小麦、蚕豆、棉花、花生、甘蔗。特产荸荠、雪梨。县属制糖、水泥、农机修理、印刷等厂及农机局驻此。有农场。祥宁公路经此。有白羊村西纳溪河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词语分解

  • 太和的解释 见“ 太和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
  • 镇的字典解释 镇 (鎮) zhèn 压:镇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

历史地名推荐:高车岭

即高车山。在今陕西商州市南二里。水经·丹水注: 丹水 “又东径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岭上有四皓庙”。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太和镇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地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