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

历史地名

中和镇怎么写好看

中和镇怎么写好看

①即今河南获嘉县西南中和镇。民国《获嘉县志》卷2:“中和镇,距城二十一里。”

②即今湖北红安县南中和乡。明、清置巡于此。


(1)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东南部、大兴安岭东麓。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村,人口2170。1931年形成聚落,名成美沟,因据邵家窝棚与头道沟之间,于1947年改名中和。1956年建中和乡,1958年属雅尔根楚公社,1961年析置中和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农产玉米、谷子、高粱、小麦,畜产牛、马、绵羊、猪。有农机修造、榨油、制酒等厂。111国道经此。(2)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西南部、辉发河东侧。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白家堡,人口920。1949年为中和区,1956年设二八石乡,1958年改中和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置镇。主产稻、玉米。有煤、金等矿。有制钉、砖瓦、植物油加工等厂。公路西接202国道。(3)在黑龙江省延寿县东部。面积460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村,人口5360。1922年建屯,始称大贵街,后称中和屯。1934年设中和保,1938年改村,1946年改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改镇。东亮珠河流经。主产稻。有木材加工等厂。森林铁路、公路通加信等地。(4)在黑龙江省青冈县西部。面积142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6340。1921年潘姓开荒建屯,名潘家秧子街基,1939年改称中和村。1955年设中和区,1956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镇。产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有木材加工、橡胶、农具等厂。203国道经此。(5)在河南省获嘉县中部。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村,人口6560。传因村在南和与北和二村之间得名。清称忠和镇,1912年更名中和镇,1949年简称中和。1955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3年置镇。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纸箱、面粉、造纸等厂和养殖业。新孟公路经此。(6)在湖南浏阳市东南部。面积141.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苍坊,人口300。建国初期为中和乡。相传从前民众自动捐修一桥,名曰中和桥。“中”即位置适中,“和”即合作之意。乡以此得名。1958年属群力公社,1961年分置中和公社,后改乡。1999年置镇。产稻、生猪、黑山羊、牛、烟花等。苍坊村孔家组为胡6*耀6*邦故乡。(7)在湖南省宁远县西部。面积293.2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圩,人口2380。以其处宁远中心又历为集市,故名。1950年属宁远县第三区。1958年属火箭公社,1961年为中和、新开、慕投、保和四公社。1982年分别改乡,1995年四乡合并建中和镇。主产稻、大豆、烤烟、花生等。有铁木加工、砖瓦、石灰、发电等厂和锑矿、铜矿、园艺场。设有圩场,交易以山货、竹和木制品为主。有公路通县城。(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东南部。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圩,人口1100。以《孟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得名。罗秀区,1962年属沙坡区,1965年称沙坡公社。1982年改为中沙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7年析置中和乡,1993年置镇。产稻、薯类、花生、大豆、蔗、玉桂、八角、茶叶、油茶、荔枝等。有造纸、兽药、农机等厂。为农贸集市。公路通桂平、玉林、容县等地。(9)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8220。取“中立、和平”之意命名。隋末起曾为义伦县、儋州、宜伦县治。1957年置中和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复置镇。产稻、花生、甘薯等。为市中北部交通和农贸中心。古迹有东坡书院、槟榔庵、东坡井、宁渐庵等。为海南省著名旅游点。那干公路经此。(10)在重庆市开县西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场,人口3260。清中期建场,取“调和折中”之意命名。1931年由三合场乡析置中和镇。1932年并入三合场乡。1938年由三合场联保分置中和场联保。1940年并入三合乡。1958年为中和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1992年新义乡并入。产稻、小麦、玉米、薯类及蚕茧、柑橘、白肋烟。有缫丝、酿酒、印刷、发电等厂。所产丝享誉东欧和东南亚。开宣公路经此。(11)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6.7平方千米。人口7.5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2.9万。原名烟麻坪,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治由三合场迁此。1914年以“中正仁和”之意更名中和。1938年建中和镇。1958年成立中和公社,中和镇隶之。1964年成立中和镇公社,1980年恢复建制镇。2001年涌图、迎风二乡并入。农产以稻、小麦、蔬菜为主,特产油。有卷烟、植物油、建材、汽车修配等企业。326国道始于城南,并与319国道相交,另有秀松、秀溶等公路经此。(12)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4700。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场,因原严家场和场毁于火灾,后重建场于两场中心,故名。1949年为中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置镇。1992年凉风、太和、龙潭三乡并入。主产油菜籽、花生、辣椒、烤烟、蚕茧等。特产“中和醋”闻名省内外。有酿造、造纸、石粉、建材、建筑、林场等业。为市东北辣椒、花生集散地。通公路。 (13)在四川省双流县北部。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1万。以驻地得名。明代迎江、黄土二场合并,取二者中和之意命名。西汉广都县治。1949年为中和乡,1958年为中和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置镇。盛产花生、胡豆。成都银丝粉驰名。有轧钢、丝绸、剪刀、化工、建材等厂。四川省石油总医院驻境。成三公路经此。府河通航运。(14)在四川省岳池县东南部。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和,人口4010。清康熙时置巡检司。因中和寨得名。1949年为中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镇。1992年渠河乡并入。产油菜籽、蚕茧等。有农机、氮肥、砂砖、粮油加工、酿酒等厂。通公路,渠江通航。古迹有明代太子坟。(15)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西部。面积81.6平方千米。人口1万。1953年建中和乡。1961年建中和公社。1984年改中和乡。1991年中和、水龙二乡合建中和镇。主产稻、玉米、辣椒。有煤、铅锌等矿。三荔、三独公路经此。

词语分解

  • 中和的解释 1 ∶使中和用酸中和碱2 ∶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酸碱中和
  • 镇的字典解释 镇 (鎮) zhèn 压:镇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

历史地名推荐:田坝街

集镇名。在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南部。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50。原为森林,后被开荒种田而得名。产稻、玉米、豆类、小麦等。有水电站。有公路西北接小普公路。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中和镇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地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