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历史知识

中书省怎么写好看

中书省怎么写好看

①官名。三国初初年置。掌收纳群臣章奏,草拟皇帝诏令,兼领修史,权任颇重。以中书监、令为长官,下设通事郎、著作郎等。西晋沿置,初兼秘书、著作,惠帝以后秘书独立为监,著作亦归秘书,遂专掌纳奏、拟诏、出令。东晋时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移归散骑省、西省,本省长官遂成闲职,唯以中书侍郎一员直西省,分掌草诏。南朝时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然实权操于中书舍人(中书通事舍人)之手,南朝齐以后,名义上隶属于本省的舍人省成为实际的政务中枢。北朝时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以中书监、令为长官,并兼领宫廷伎乐等。隋改称内史省。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与尚书、门下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掌草拟诏令,审阅群臣进奏的章表文书,并草拟批答。以中书令、中书侍郎为长贰。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称凤阁,神龙元年(705)复旧;开元元年(713)改称紫微省,五年复旧。唐初三省并重,自弘道元年(683)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在三省中地位遂最重。唐中期以后,翰林院枢密院分割本省拟诏、出令之权,本省专掌撰拟常规例行诏敕。北宋初仅掌供给郊祀及皇帝册文版、幕职州县官较考等事,设省事一人,以外制官充任。元丰改制后,掌承受、宣布皇帝诏令,批复、转呈群臣章奏文书,除授省、台、寺、监等高级官员。以中书令为长官,但未实授,而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另置中书侍郎一人为次官。下设中书舍人四人,主持中书后省;起居舍人一人,为侍立修注官。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八房,分掌庶务。元祐后,析兵、礼为二房,并增催驱房、点检房,后又改主事房为开拆房。南宋建炎三年(1129)与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省。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政事省置,然仅掌铨选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官,并备顾问咨询。西夏置为全国政务中枢,掌草拟、宣发诏令。金初三省并置,正隆元年(1156)废中书、门下二省。元代置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领百官,综理政务,职权极重。中书省管辖六部,分掌政务。又设诸行中书省,分领各地军政事务。元末又增设数处中书分省,主持当地军政事务。明初沿置,统领全国庶务。洪武十三年(1380)罢。②行政区名。(1)元代以前,中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不直辖地方。元中书省除治理全国政务外,还直辖腹里地区,亦称中书省,以别于各行中书省辖区。蒙古中统元年(1260)置。治开平(五年改为上都路,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至元四年(1267),移治中都(九年改为大都,今北京市西北隅)。至顺初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自河套以东至哲里木盟河南黄河以北(阳、延津、封丘等县除外)及虞城、江苏丰县沛县、安徽砀山等县。明洪武元年(1368)废,分属河南、山东二行中书省。(2)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洪武元年(1368)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所领府州直隶中书省,仍称中书省;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改称京师或直隶,相当今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

词语分解

  • 中书省的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 中书的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 省的字典解释 省 shěng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

历史知识推荐:柴桑县

西汉置。因柴桑山得名。治今江西九江市西南,隋改置寻阳县。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江夏郡。东汉末曹操自江陵今湖北荆州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图抵抗,即此。晋以后历为寻阳郡与江州治所,也是诗人陶渊明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中书省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