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
全文:
宋帝率能书,石渠藏屡有。
兹册合高孝,三希刻曾久。
几暇偶展观,谓昔鉴失苟。
全书苏轼诗,题识无其后。
地黄昨辟苏,不复摛吟口。
但如马喻身,苏宜帝何取。
书亦逊赐岳,颇疑出伪手。
既成弗可更,遂过吾自丑。
参考注释
全书
(1).内容完整,并无残缺的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但既残缺,非復全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 刘向 所集次《新序》三十篇; 隋 唐 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者十篇而已。”
(2).指整部书。 清 康熙 《御制<佩文韵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餘页。”
(3).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如:《四库全书》。
(4).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书》。
(5).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如:《农政全书》。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题识
(1).写上标记。《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曹操 徵 歆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餘人,赠遗数百金。 歆 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世宗 常令陶人应二十四气,烧瓦二十四片,各题识其节气。”
(2).指标记。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五:“一令独餽古甎二十事,年号题识皆 秦 汉 物。”
(3).犹题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惜乎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 明 宋濂 《题周母李氏墓铭后》:“ 梁 太常卿 任昉 著《文章缘起》一卷,凡八十有五题,未尝有所谓题识者。题识之法,盖始见於 唐 而极盛於 宋 ,前人旧跡,或闇而弗彰,必假能言之士,歷道其故而申之,有如笺经家之疎云耳。非专事於虚辞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 梁师成 ﹞多置书画卷轴於外舍,邀宾客纵观,得其题识,合意者輒密加汲引,执政、侍从,可阶而升。” 叶圣陶 《隔膜》:“悬空的煤油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题识都看得清楚。”参见“ 题跋 ”。
(4).犹题款。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唐 咸通 十四年癸巳, 凝式 是年生,故题识多自称癸巳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今日轻俊后生辈,乘酒纵笔,题识书画卷轴,有不着姓名,止题道号者,得不有愧於前辈乎?”
其后
在某时之后
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乾隆名句,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