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宫里赐仙衣,斗浅深、妆成笑面

沈蔚柳摇金/思归乐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沈蔚的《柳摇金/思归乐》

全文:
相将初下蕊珠殿。
似醉粉、生香未遍。
爱惜娇心春不管。
被东风、赚开一半。
中黄宫里赐仙衣,斗浅深、妆成笑面
放出妖娆难系管。
笑东君、自家肠断。

沈蔚诗词大全

名句书法欣赏

沈蔚中黄宫里赐仙衣,斗浅深、妆成笑面书法作品欣赏
中黄宫里赐仙衣,斗浅深、妆成笑面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中黄

(1).亦称“ 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 注:“ 中黄伯 、 夏育 、 乌获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

(3).指 中黄子 。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苏轼 《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冷启敬 ,隶 淮阳 ,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

(4).指 黄帝 。《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吕延济 注:“ 中黄 , 黄帝 也。”《云笈七籤》卷三:“ 黄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极宫 ,号曰 中 黄真人 。”

(5).黄石脂。《文选·张衡<南都赋>》:“太一餘粮,中黄瑴玉。” 吕向 注:“中黄,谓石中﹝黄﹞子,黄石脂也。”

(6).中央。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礪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 唐 崔损 《五色土赋》:“众色环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职;正色居上,所以表内附于中黄。”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7).指黄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唐 李乂 《奉和三会寺应制》:“ 汉 闕中黄近, 泰山 太白连。”

(8).帝王府库名。《后汉书·桓帝纪》:“芝草生中黄藏府。”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三国 魏 曹植 《自诫令》:“丰赐光厚,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

(9).中营。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効足中黄,殉驱驰兮。” 刘良 注:“中黄,中营也;以身从物曰徇。言効天子之营以从驱驰。”

(10).古指人体的横膈膜。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吾尝读 旌阳许仙 书,见其所云中黄者,人身膈膜也,膈下*体秽浊之气,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义》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篮中取出仙药,用水研开,把剑撬开上下牙关,灌入口内,送入中黄,走三关,透四肢,须臾转八万四千毛窍。”

浅深

(1).深和浅。《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其褒德显荣,典章一也。” 宋 苏轼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志不同,故其术有浅深,而其成功有巨细。” 郭沫若 《羽书集·由“有感”说到气节》:“悲歌 燕 赵 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浅深?”

(2).深厚。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自尔家事细微,必为賙给,使举族免於流转,得专孝思,其为惠浅深,以此可见。”

笑面

(1).笑容。 金 元好问 《中州集·王革》:“初,在 太原 作诗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指带笑容的假面具。 清 曾廷枚 《古谚闲谭·嗔拳谚》:“ 江 淮 俗,每作诸戏,必先设嗔拳笑面,村野之人,以腊末作之,不知其所谓也。《岁时记》云‘邨人逐除’。今南方为此戏者,必戴假面,作勇力之势,谓之嗔拳。今谚云:‘嗔拳不打笑面。’似本此。”

沈蔚名句,柳摇金/思归乐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