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书零乱,清言不踌躇

李彭次陶渊明赠羊长史韵寄李翘叟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李彭的《次陶渊明赠羊长史韵寄李翘叟》

全文:
遗民百念冷,中岁多艰虞。
不希咸阳价,顿有旁行书。
李侯妙德望,閒雅亦甚都。
南郡此名流,闻声十年逾。
披云落星湾,情留厌归舆。
只今丘园梦,君与川岑俱。
胸中书零乱,清言不踌躇
曩时僰道囚,风神颇相如。
此翁蝉蜕去,词林遂榛芜。
乃于群忧中,孤笑成欢娱。
冷官类逃禅,未减汉庭疏。
何时招隐岩,追凉迟望舒。

李彭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中书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零乱

1.散乱。 2.景物纷呈貌。

清言

(1).高雅的言论。 晋 陶潜 《咏二疏》:“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謡闻丽曲,缓步接清言。” 王闿运 《罗季子诔》:“甲寅之秋,常接谈燕,清言相酬,如对琼树。”

(2).指 魏 晋 时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庄》,摈弃世务,竞谈玄理的风气。 晋 陶潜 《扇上画赞》:“ 郑叟 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郭象传》:“﹝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清 姚鼐 《<庄子章义>序》:“余观之,特 正始 以来,所谓清言耳!”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晋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参见“ 清谈 ”、“ 玄谈 ”。

踌躇

(1) 犹豫不决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三国演义》

(2) 思量,考虑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元· 关汉卿《鲁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踌躇。——宋玉《九辩》

(4) 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山坡羊》

李彭名句,次陶渊明赠羊长史韵寄李翘叟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