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

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释印肃的《颂证道歌证道歌》

全文:
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
青青翠竹无非相,郁郁黄花搭地灵。

释印肃诗词大全

名句书法欣赏

释印肃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书法作品欣赏
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幻化

变幻,奇异的变化

雪后的山谷,幻化成一个奇特的玻璃世界

空身

(1).谓身无负担或钱财等物。 汉 王充 《论衡·状留》:“且驥一日行千里者,无所服也…… 伯乐 顾之, 王良 御之,空身轻驰,故有千里之名。”

(2).指光身,独自一人。《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来,説是:‘ 龙大人 那里洋师爷半个月前头就进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个伟大的印象》:“﹝他﹞从家里拿了一支枪,空身逃出到土匪队里去。”

(3).佛教语。谓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虚幻不实的肉体。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之一:“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分别

(1) 各自;个别

对他们应该分别对待

(2) 分头,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会长和秘书长分别接见了他

缘情

(1).抒发感情。 唐 独孤及 《送开封李少府勉自江南还赴京序》:“缘情者莫近于诗,二三子盍咏歌以为赠?”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后人陋《花间》《草堂》之恶习,而并忘缘情托兴之旨归,岂非操选政者加之厉乎?” 朱自清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

(2).借指作诗。 唐 杜甫 《偶题》诗:“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王嗣奭 释:“‘缘情’用 陆机 语,谓作诗也。”参见“ 缘情体物 ”。

(3).因循人情;顺乎人情。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曩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旧唐书·文苑传中·贾曾》:“ 曾 奏议:‘请於南郊方丘,设皇地祇及从祀等坐,则礼惟稽古,义得缘情。’” 宋 范仲淹 《<赋林衡鉴>序》:“缘古人之意者,谓之缘情。”

(4).缘分;情意。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涉水登山来路远,缘情应不浅。”

释印肃名句,颂证道歌证道歌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