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百科介绍

简介

刘炳森?,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一九六二年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等。


刘炳森为杨自立书画展题字

2人物生平


刘炳森作品

刘炳森自小严格临帖学书,1949年11岁时便名扬乡里。1957年19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1962年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


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是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青年时代就已蜚声日本。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1981年5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常务理事。书艺以隶、楷书著称于世,1990年5月荣获日本“富士美术奖”,199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8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否则艺术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2005年2月15日凌晨4时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编写有20余种书法专业书籍,出版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刘炳森华》等,发行总量近300万册。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等。出版有《国际歌》、《三 * 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等,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其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展览。

3艺术特色


刘炳森的亲笔信传统功力深厚,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素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书风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

4艺术主张

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 * 语)。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认为艺术家不同于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多创造利润,向国家多作贡献,才算是有了好的业绩。而艺术家则是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当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品位时,会带来它的副产品,即经济效益,但这永远是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否则艺术家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

5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双潭烟霭图》《岳阳楼图》《建明秋 * 》等。其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展览。

6出版著作

编写有20余种书法专业书籍,出版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华》等,发行总量近300万册。著有《刘炳森隶书杜诗》《刘炳森楷书滕王阁序》《刘炳森隶书历代游记选》。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紫垣秋草》等。出版有《国际歌》《三 * 律八项注意》隶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隶书字帖等,编有《选字放大北魏刁遵墓志》等。


刘炳森出版图书

7人生


酸、甜、苦、辣一本书 刘炳森的《紫垣秋草》一书,这其中有童年的回顾、故乡的写真、人生的攀登,亦有书坛拾零,旅游散记,可谓其写作集锦。细细捧读,敬重之心愈发强烈,多年的交往,只看他忙里忙外应接不暇,何曾想他还能如此忙里偷闲地写出这么多精彩散文!现又编书成集,实出乎意料。的确他是一个勤奋进取、追求艺术孜孜不倦的人,他也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很会生活的人。入画时,说起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他15岁那年,在天津书店偶然发现一张64开的小画片,是董寿平先生的《天都云汇图》,画的是黄山天都峰云遮雾锁的景象,那精湛的笔墨、灵动的气韵,深深地迷住了他,为此,贫苦的他第一次放纵自己,花了一毛钱买下那张画片,回来后反复欣赏临摹,并一直保存。无巧不成书,后来董老真的成了他的老师,且不断亲授指点,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而那张保存了数十年的小画片,现已传给了他专攻山水的儿子刘学思。

“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这是他在回忆自己下放干校劳动偷临《草字汇》时所作的打油诗。他是一个科班毕业的山水画家,但数十年如一日酷爱书法,那时的他做梦都在临帖练字,也正是这种痴迷,才有现如今的成就和功力。正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19岁时,便被“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这个名家云集的社团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几位著名老书法前辈后来看到刘炳森的成就时感慨地说:我们当时没有看错人。1973年,刘炳森应邀出席了一个为欢迎日本书法代表团来访的笔会,日本书家当场命笔,站悬挥毫,好是厉害;而当时我国的书法,只是文人、学者、画家的业余技法,皆为伏案作字,这使刘炳森很受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徒臂凌空的过硬功夫,写出中国人的气派。后来他每日坚持右手执笔,左手反扣背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到后来他每去日本访问,在众目睽睽之下,左扣右挥,得心应手,日本书家无不感叹叫好。直至今日,刘炳森无论创作篆、隶、楷、行、草任何一体,他都是这样去写,游刃有余。就这一条,恐怕当今书家有此功力者,凤毛麟角;而且,刘炳森在创作之余,一直坚持日课临帖。这许多年,每进他的书房,都可看到床下放着新近临习的一叠又一叠临满各种书体的毛边纸。多年来,为使中国书法艺术广泛传播于世界,刘炳森虽身兼数职,他还一直承担着为一批来京求学的日本友人上书法课的任务。

8艺术交流

刘炳森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扶桑。

9获奖情况

1990年5月,荣膺日本“富士美术奖”。

10相关事迹

刘炳森先生的字,早在八十年代,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楼大厦题的字也为城市参加了美丽的风采,中央视台的金字,就是一个代表着他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地位,当时他为朋友题字从不计较利益大小,他说:“只要民众喜欢看我的字,就算是我支持新城市建设做贡献”。正是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他极具年轻人的心态和挑战性。50多岁学开车,很快入门,数十小时练习考核过关后,就敢上路,因为我开的车不比年轻人慢,反应不比年轻人差。”刘炳森不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他还能诗善画,钻摄影,搞写作,多才多艺。老作家张中行在《紫垣秋草》的序中写道:“如果我有加冠之权,他的帽子就不只书法家一顶,敢加多种冠是源于深知。”的确,搞书画只是一个平面,而刘炳森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多面组合。多年来,他无论出国讲学、访问,还是到各地写生办展,一个沉甸甸的摄影包是他随身必不可少的行李,每次归来都有不小的收获。前不久,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从数以万计的底片中,洗出了近200幅世界风景摄影作品,正在做出版个人摄影集的准备。作为画家,他懂构图、善捕捉。如只看作品,绝对一个专业摄影家的水平。刘炳森的诗,平仄有章、动情有律、情景交融,他每作一幅山水都要题首自作诗,日前笔者去拜访时,正巧一位画友拿着他13年前的一幅山水,上面诗云:“山上幽居白日暇,云中出没似仙家,烟波浩渺岚光远,异景奇观无际涯。”刘炳森先生同时也喜欢音乐、体育和艺术表演,曾梦想过当音乐家。为了学音乐,他参加过校民族管弦乐队,学过拉二胡、打鼓,为学钢琴,他跑遍书店,为的是搜寻一本《拜尔》钢琴基础教材。他喜爱球类,篮球场上常少不了他的身影。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但还是有那样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恐怕与爱好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刘炳森先生和蔼可亲爽朗豪放的性格、谦逊大方有理有章的举止、思维敏捷善言风趣的谈吐、干脆利落认真细致的处事。多少年过去了,他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但他依旧是那样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待人,不傲不躁平和乐观,来往多了只是倍感亲切贴心了许多。

11平正有余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刘炳森以隶书立足当代书坛,是当今最著名的隶书书法家,但也是最有争议的书法家,争议的焦点便是刘炳森隶书的雅俗问题。刘炳森先生从他出名之日起,就将自己置身于这种争议之中。这固然是书家个人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从隶书的发展来看,这种书体确实与“俗”更为贴近一些。首先,最初的隶书使用于下级官吏———或可直接呼之为“俗吏”中间;其次,隶书的点画在五大书体中是最简单的,书体本身便有“俗”的特征;第三,成熟的隶书具有工巧、秀丽等世俗的审美特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隶书作为一种书体,它本身便具有“俗”的意味,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俗书。隶书以汉代隶书为其极致,而汉隶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西汉隶书风格拙朴,风神接近篆籀,相对高古一些,“雅”一些;东汉隶书则趋于工整秀丽,相对“俗”一些。刘炳森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面目与二碑极为相似。对《华山庙碑》,前人评说竟不能一致。清朱彝尊于《西岳华山庙碑跋》中云:“汉碑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唯延熹《华岳碑》变正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而刘熙载于《艺概》中则称“若《华山庙碑》,旁薄郁积,浏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康有为云:“汉分佳者绝多,若《华山庙碑》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实为下乘,淳古之气已灭,姿致之妙无多。”(《广艺舟双楫》郭宗昌则跋曰:“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显然,同样一块汉碑,个人的看法竟然相左如此。撇开个人偏好,我们看到的《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画明晰,结构紧凑,字字匀称,章法布白(其实是布黑)也极为停匀,无疑是彻底摆脱篆书的标准隶书。朱彝尊所谓“方整”、“流丽”颇能中的,而“奇古”则纯属子虚乌有。康南海的“淳古之气已灭”倒是颇为中肯。所以,《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路汉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近乎甜俗。刘先生钟爱的另一个汉碑《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刘炳森也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他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张迁碑》的拘谨。刘炳森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首先,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刘炳森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这很能让人联想起“馆阁体”来)。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刘先生也处理得非常“公平”: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这种笔法虽然看上去非常卖力,却并未显现出应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笔上铺毫与聚毫运用不当所致。铺毫使线条呈扁平状,这种线条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宽度,但却丧失了应有的厚度,缺乏立体感,给人以单薄的丝绸或布条等扁平物体的感觉,而且又给人以笔始终浮在纸面上,不能入纸的感觉,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写出的线条则相反,它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给人以破空杀纸、力透纸背的审美效果。古钱币文字就有这种审美感染力。按说,两种笔法并无优劣之别,关键是如何使用。刘先生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横粗竖细,加剧了字形的扁平感,极大减弱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在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

章法上,刘炳森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刘先生几乎对古人“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充耳不闻,采取排斥的态度。当代书坛,大概没有第二位书家能像刘先生这样将隶书写得如此标准、如此到位、如此严谨。像刘炳森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但对刘先生本人来说,却缺乏了一种求变的精神。孙过庭有“平正”、“险绝”、“平正”的三阶段说,刘炳森虽然已经将隶书“写好”了,但这种“好”仍属于第一个“平正”阶段。也许是他的隶书得到了更多认可的缘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写好”的境界之中。隶书虽然近“俗”,但将隶书写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们必须说明,刘炳森隶书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会的认可,或者说只是完美地完成了书写(或称为写字)任务,他的隶书,很难说已经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这就难怪有人要说刘先生的隶书是“隶体美术字”了。(中国艺术网 杨吉平)但另一位隶书大家范笑歌却力挺刘炳森的书法,他认为:那些崇尚变体隶书的人是写不了刘炳森隶书的,但刘炳森却是不屑于写变体隶书。变体隶书往往用所谓的天然趣味和不拘成法为借口,来掩盖无法书写正体隶书的缺陷。范笑歌认为:刘炳森的隶书可以传承和推广,但那些变体隶书却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刘炳森只有一个,而变体隶书者却有很多,这就是区别。在书法界,刘炳森的人格是有口皆碑的。他为人诚朴,正直善良。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他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他从来不妄自尊大、臧否他人,对传统、对前人总是怀着一种虔敬之情,虽已名满天下,但依然像一个辛勤的画家,在砚田内默默地耕耘着、劳作着。他的书法虽然影响巨大,而且私淑者众,但他却经常告诫人们,要多向传统学习,不要直接以他为范本,要根据个人的性情爱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从来不想制造什么“轰动效应”,而只是“想在宣纸面前搞得明白一点”。他的心胸是博大的。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忍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他依然乐观、豁达。他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对书法艺术的探求和创新中,而不用在对名利权位的企盼和追逐上。这也可以说是孙伯翔取得令人钦慕成就的秘诀所在。其晚年作品被范笑歌称为“篆行楷草皆入隶,卧毫铺挑尽自由 ”。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刘炳森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纠错

书法推荐

精彩资源

  • 【jpg】明 唐寅行书《自书词卷》下载_123M

    2020-02-02 10:57:06
  • 【TIF高清】北魏楷书《司马绍墓志》下载_176M

    2019-08-29 16:16:45
  • 【tif高清】元明时期《西湖清趣图》 下载_1.29G

    2019-07-19 19:07:53
  • 【jpg】启功楷书《千字文》下载_16.9M

    2020-02-03 11:43:42
  • 【高清tif】唐 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下载_1.1G

    2019-04-15 20:54:51
  • 【pdf】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明初拓本下载_35M

    2019-08-04 09:06:05
  • 【PDF】清康熙焦秉贞《御制耕织图》下载

    2019-02-12 16:21:52
  • 【高清tif】神龙本冯承素《冯摹王羲之兰亭序》全卷_3.29G

    2019-02-27 14:30:59
  • 【高清tif】明文徵明小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立轴下载 _839MB

    2019-02-25 10:39:03
  • 【jpg】韩道亨《草诀百韵歌》下载_35.8M

    2020-02-09 18:38:47
  • 书法家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书法字典 刘炳森百科介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