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百科介绍

简介

  文彦博的祖先源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曾

文彦博画像

祖父文崇远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氏为“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北宋太宗时,以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 文彦博世祖数辈受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彦博有八子卅九孙,数人入朝为官,皆历要官。二子出仕江西,荣极一时。

忠烈贤相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

  那么今天讲宋朝名臣文彦博老居士,他做过丞相,大将军。他才真

文彦博半身像

是一个非凡的人,文彦博──“彦”字当“好”字讲,聪明好学的意思;“博”就是博学多闻,学得很多。他的字叫“宽夫”,就是宽宏大量的一个人。所以他学问很广博,为人又宽大,又聪明。

  他是北宋山西介休人,相貌生得很圆满,仪容俊朗;俊朗就是很有光辉的样子。为什么他有光辉呢?因为他这个人没有阴谋,所以很俊朗。并且他对人和蔼可亲,不是很冷,也不是很热,人人见到他都有一种亲切感,不是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他为人也是很公平正直,又光明磊落;光明就是没有隐私,磊落就是很正直。他“忠心耿耿”,这并不是耿耿于怀的意思,而是说他又忠又直。 

  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无私,和谁也不结党,不循私;那么他是不是尽看别人的党私不对呢?也不是。他对人人都有缘,所以做宰相做了五十多年,出将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称为贤相,受封为潞国公。

  文彦博晚年信佛,选择净土法门,栖心安养,专门念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曾经发愿说:

  愿我常精进 勤修一切善 愿我了心宗 广度诸含识

  他说愿我常常精进,不懒惰,“勤修一切善”,就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利人的事情就是善,损人的事情就是恶;“一切善”就是“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再小的善,他也不放过机会去做,即使是再小的恶,他也不做。“愿我了心宗”:愿我明白心的妙处;心宗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心理学,了解人、物以及一切含灵、一切众生,各有各的性质,各有各的行为,各有各的思想。明白这个了,就能广度诸含识。所以“了心宗”就是明白一切众生的心理学。

  因为他修念佛法门,所以成立一个净土会,大众一起念佛。那么方才有人说这个净土会就是居士会,这不是居士会,这净土会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包括了;莲社也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的,并不是单单在家人在那儿念佛,出家人就不可以参加的。净土会、莲社,和居士林是不同的;凡是莲社,好像庐山远公大师所提倡的莲社,是僧俗都有,甚至于四众弟子都有。并不是像现在成立一个居士会,就单单居士参加,没有出家人。若把净土会或莲社讲成居士林,那就不合乎法了。

  那么文彦博居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法会。当时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盛况空前,古今无二。他修净土法门,专门念佛。

  净土法门人人可修,所谓:

  但行不学,十修九到;若学不行,十无一到;行学两全,十修十到;不行不学,万无一到。

  “但行不学,十修九到”,你要是专门实行,不贪多,不会学学这个,又学学那个,而是去多行,则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能到。“若学不行,十无一到”,若只注重博学多闻,而不去实行,十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到。要是“行学两全,十修十到”;要是“不行不学,万无一到”,又不学习又不修行,就没有人可以生到极乐世界。所以修行要注重躬行实践,若不躬行实践,懂得再多也没有用。大家应该知道这一点,这是很要紧的。 哲宗皇帝十岁的时候,受业于程伊川。程伊川就是程子,在宋朝有点小名气;他有点装模作样,像一个老学究的样子,行路都要走四方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很讲究礼法。因此哲宗虽然是皇帝,对老师也有一种敬畏之心。那文彦博呢?当时他年纪已经有九十岁,对皇帝仍然必恭必敬,丝毫不茍,不会马马虎虎,倚老卖老地说:“我要休息休息,我要坐一坐。”没有这样。 因为他忠心耿耿,所以对皇帝不敢有丝毫懈怠,甚至只要有皇帝在,他终日常常站着。这意思并不是说程伊川怎么样严,他就怎么样宽;而是说他尊敬国主──国家的君主,不像一般人上无天子,下无臣,那么目中无人。所以他虽然年纪老,还是守臣子的礼序。殿考进士的时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旁帮助皇帝。因为皇帝坐着的时候,他就不坐,哲宗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仍然不就坐。 他着有《潞公集》,活到九十二岁,大约是无疾而终。死后皇帝赐谥号,这个谥号由文武百官共同商量,于是用“忠烈”两个字,代表来他一生的功业。

  以下八句,是用来形容他的德行──

  赞曰

  仪态修伟,行为谦恭:他的仪态很高大,很雄伟,那行为呢?很谦恭的,不是不近人情的样子。就像一般人赞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文彦博有圣人的德行,所以行

文彦博像

为谦恭。

  纯忠纯正,允武允文:他的忠心是一点夹杂也没有的,有正直无私这种很精纯的忠心。他也颇有武略,“允”字即“信”的意思,也就是说,信他真有了武略,又信他真有了文才;所谓“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允武允文。

  功盖天地,德被蒸民:他的功劳超过天地,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没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蒸是众多的意思,“蒸民”即老百姓。他的德行能加诸到老百姓身上,灌输到老百姓心里。

  古今无有,不亚圣人:你推察推察古往今来的丞相,能这样允文允武、纯忠纯正的,是很少的。他真是有圣人的德行,不亚于圣人,和圣人差不多。

  又说偈曰

  乘愿再来化娑婆:他不是偶然来的,他是要来救众生的,所以他是乘着往昔的愿力,本着菩萨心肠而来的。来到这儿做什么呢?他要来教化娑婆世界的人,令娑婆众生明白佛法,令这堪忍世界的众生都得度。

  岂畏艰苦与折磨:因为他是乘愿再来的,所以不畏艰苦。难道他来的时候,不知道娑婆世界众生难度吗?他知道!你教众生善法,众生不容易接受;你若教他恶法,他不学而通,不学而能,所以是很难度的。这是艰苦的任务,也是很不容易做的工作,里头有种种的逆缘,所以种种的折磨,种种的逆境都会碰到的。但是他不怕,因为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有心理的准备,不怕这一些问题。因为这样,所以他脚步站得稳,思想很纯洁的。所以他就能──

  治国安邦平天下:他用他的才干治国安邦,把天下治理得很太平。

  修身齐家度邪魔:他能修身,修身一定要先正心;他又能齐家,把家庭管理好。然后就把邪魔外道、牛鬼蛇神、魑魅魍魉,都度来信佛、念佛、修持佛法。

  造福人群利万物:他以他的德行造福人群,利益万物。

  栖心净业念弥陀:他在晚年的时候,专心行持佛法。因为他觉得用别的法门来不及了,所以栖心净业,成立净土会,影响大家来念佛。当时参加这个盛会的人,多数是达官贵人,包括已退休、未退休的士大夫,盛况空前。以他的影响力,感化很多人,大家想:“老丞相都念佛了,我们更应该学习佛法。”所以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当时他的影响力就有这么大。

  九十高龄归来去:他九十二岁高龄时,就要归去极乐世界了。因为他是有来历的,大概是从那个地方来的,所以现在又回到那个地方去。

  莲花朵朵蜜多罗:因为他影响很多人都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极乐世界里的莲花一定开的很多,大家都一起同登彼岸,皆共成佛道。

家族

  宋至道二年(996)九月三日,享年五十三岁,可知其应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

宋太宗

文锐原配为户部郎中王丕之女,有子三人,长子文洎(即文彦博之父),次子文淳,曾为郊社斋郎,三子文渊未仕而亡。王氏早逝,文锐续娶郭氏,有子一人,名文渭。文洎“以儒学进,历十三官,所至以强直勤敏、振利攘害,名闻达不可掩。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

  文洎娶妻耿氏,耿氏早亡,只留一子即文彦博。续娶申氏,申氏生一子二女,子文彦若举进士第,长女嫁曾任天章阁待制鞠咏之子鞠齐卿,次女嫁殿中丞元吉之子进士成伟。文彦博娶陈贯之女。

生平

  文彦博生于1006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3日),死于1097年6月16日少年时期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政事)从颍昌史(火召)学习经术,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先后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家族

  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之讳,取“敬”反文旁改姓文。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避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为“文”。

  其曾祖父与尚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塘有“丰沛之旧”,实为其幕僚。天福初,石敬塘与唐末帝争夺政权,遣使向契丹求援,在辽太宗的鼎力协助下,石敬塘被立为皇帝,但其曾祖父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虽幄中之助居多,而绵上之盖薄方。”仅授代州崞县令,后稍迁至并州太谷县令,以岚州录事参军终结其官宦生涯。

果断处理事情

  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也非常果断,且多为国家社稷着想。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

宋仁宗

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 * ,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分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如其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文彦博以直使馆任河东转运副使,河东路所管辖的麟州,与西夏相邻,运饷道路迂回绕远且难走,在银城河外有唐朝时所修故道,废已久无人治理。文彦博上任,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积聚很多粮草,西夏元昊率军来进攻,看到有准备,遂撤去。

平息王则起义

  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十一月,贝州王则起义,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彦博宣抚河北,去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军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军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发文彦博曾送蜀锦给张贵妃,十月,被罢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彦博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土。以后,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时,文彦博任枢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开始变法,文彦博与王安石所持论有异,对其中市易、青苗诸法伤民弊端多所论及,因反对变法,文彦博被改任地方官,后以大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经司马光推荐,文彦博出任平章军国重事,五年,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等使复致仕。绍至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云文彦博与司马光曾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也就在这一年,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著书写诗工书法

  文彦博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彦博也爱写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如《双泉》云:“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又如《题榆次县鼓楼》:“置向谯楼一任挝,挝多挝少不知他。如今幸有黄(纟由)被,努出头来放早衙。”文彦博工书法,黄庭坚云“潞公书极似苏灵芝公”“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执清劲,真不愧古人!”

历史评价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物传记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原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有监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改益州。尝击球钤辖廨,闻外喧甚,乃卒长杖一卒,不伏。呼入问状,令引出与杖,又不受,复呼入斩之,竟球乃归。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荐张环、韩维、王安石等恬退守道,乞褒劝以厉风俗。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进昭文馆大学士。御史唐介劾其在蜀日以奇锦结宫掖,因之登用。介既贬,彦博亦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改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至和二年,复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同拜,士大夫皆以得人为庆,语见《弼传》。

  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彦博呼内侍史志聪问状,对曰:“禁密不敢漏言。”彦博叱之曰:“尔曹出入禁闼,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为邪?自今疾势增损必以告,不尔,当行军法。”又与同列刘沆、富弼谋启醮大庆殿,因留宿殿庐。志聪曰:“无故事。”彦博曰:“此岂论故事时邪?”知开封府王素夜叩宫门上变,不使入;明旦言,有禁卒告都虞候欲为乱。沆欲捕治,彦博召都指挥使许怀德,问都虞候何如人,怀德称其愿可保。彦博曰:“然则卒有怨,诬之耳。当亟诛之以靖众。”乃请沆判状尾,斩于军门。

  先是,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漯渠,入横垅故道。北京留守贾昌朝素恶弼,阴约内侍武继隆,令司天官二人俟执政聚时,于殿庭抗言国家不当穿河于北方,致上体不安。彦博知其意有所在,然未有以制之,后数日,二人又上言,请皇后同听政,亦继隆所教也。史志聪以其状白执政。彦博视而怀之,不以示同列,而有喜色,徐召二人诘之曰:“汝今日有所言乎?”曰:“然。”

  彦博曰:“天文变异,汝职所当言也。何得辄预国家大事?汝罪当族!”二人惧,色变。彦博曰:“观汝直狂愚耳,未忍治汝罪,自今无得复然。”二人退,乃出状示同列。同列皆愤怒曰:“奴敢尔僣言,何不斩之?”彦博曰:“斩之,则事

  彰灼,于中宫不安。”众皆曰:“善。”既而议遣司天官定六漯方位,复使二人往。继隆白请留之,彦博曰:“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继隆默不敢对。二人至六漯,恐治前罪,更言六漯在东北,非正北也。帝疾愈,彦博等始归第。当是时,京师业业,赖彦博、弼持重,众心以安。沆密白帝曰:“陛下违豫时,彦博擅斩告反者。”彦博闻之,以沆判呈,帝意乃解。御史吴中复乞召还唐介。彦博因言,介顷为御史,言臣事多中臣病,其间虽有风闻之误,然当时责之太深,请如中复奏。时以彦博为厚德。久之,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又改镇成德,迁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俄复镇保平、判河南。丁母忧,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而后宫将有就馆者,故其事缓。已而彦博去位,其后弼亦以忧去。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闻力之有?兼陛下登储纂极之时,臣方在外,皆韩琦等承圣志受顾命,臣无与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帝曰:“暂烦西行,即召还矣。”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举之敝尔。”安石知为己发,奋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脞,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御史张商英欲附安石,摭枢密使他事以摇彦博,坐不实贬。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

  时监司多新进少年,转运判官汪辅之辄奏彦博不事事,帝批其奏以付彦博曰:“以侍中旧德,故烦卧护北门,细务不必劳心。辅之小臣,敢尔无礼,将别有处置。”未几,罢去。初,选人有李公义者,请以铁龙爪治河,宦者黄怀信沿其制

  为浚川杷,天下指笑以为儿戏,安石独信之,遣都水丞范子渊行其法。子渊奏用杷之功,水悉归故道,退出民田数万顷。诏大名核实,彦博言:“河非杷可浚,虽甚愚之人,皆知无益,臣不敢雷同罔上。”疏至,帝不悦,复遣知制诰熊本等行视,如彦博言。子渊乃请觐,言本等见安石罢,意彦博复相,故傅会其说。御史蔡确亦论本奉使无状。本等皆得罪,独彦博勿问。寻加司徒。

  元丰三年,拜太尉,复判河南。于是王同老言至和中议储嗣事,彦博适入朝,神宗问之,彦博以前对英宗者复于帝曰:“先帝天命所在,神器有归,实仁祖知子之明,慈圣拥佑之力,臣等何功?”帝曰:“虽云天命,亦系人谋。卿深厚不伐善,阴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彦博曰:“如周勃、霍光,是为定策。

  自至和以来,中外之臣献言甚众,臣等虽尝有请,弗果行。其后韩琦等讫就大事,盖琦功也。”帝曰:“发端为难,是时仁祖意已定,嘉祐之末,止申前诏尔。正如丙吉、霍光,不相掩也。”遂加彦博两镇节度使,辞不拜。将行,赐宴琼林苑,

  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

  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将用为三省长官,而言事者以为不可,及命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崇宁中,预元祐党籍。后特命出籍,追复太师,谥曰忠烈。

  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祐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为外国所敬如此。

  彦博虽穷贵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为堂,绘像其中,谓之“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慕之。神宗导洛通汴,而主者遏绝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颇患苦之。彦博因中使刘惟简至洛,语其故,惟简以闻。诏令通行如初,遂为洛城无穷之利。

  彦博八子,皆历要官。第六子及甫,初以大理评事直史馆,与邢恕相善。元祐初,为吏部员外郎,以直龙图阁知同州。彦博平章军国,及甫由右司员外郎引嫌改卫尉、光禄少卿。彦博再致仕,及甫知河阳,召为太仆卿,权工部侍郎,罢为集贤殿修撰、提举明道宫。蔡渭、邢恕持及甫私书造梁焘、刘挚之谤,逮诣诏狱,及甫有憾于元祐,从而实之,亦坐夺职。未几,复之,卒。

与包拯的友谊

同榜高中及第

  据他二人《宋史》本传记载,他俩都在天圣五年(一○二七年)考中进士,名

相关书籍

列前茅。

  主考官刘筠,曾任庐州太守,对年轻的包拯颇为赏识,言传身教,期承衣钵。他曾三次主管考试,这是最后一次。他认为开科取士,主要是选拔经世治国的政治人才,不是物色一些文人雅士,因而把传统的以诗赋为主、策论为次的评分比例颠倒。所以这一次登榜的韩琦、文彦博、包拯、赵概、吴奎、陈旭等,日后都成了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曾位至权要,执掌国命。著名的「嘉佑盛世」,就是以他们为中坚所缔造的。 包拯进士及第后,辞官居家养亲十年,当他首任天长县令时,文彦博等已青云直上、身居高位了。

政治风波

  庆历三年(一○四三年),韩琦辅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而包拯才由端州调进御史台任监察御史。皇佑二年(一○五○年),文彦博、宋庠为相,包拯由陕西再度调回朝廷,在谏院任职。谏院和御史台合称「台谏」,其成员由皇帝直接选拔和任命,不由宰执推荐,他们也不得进入「二府」活动。从职责上看,包拯与文彦博应该保持距离,有一定的对抗性和制约作用。 这时候,宋仁宗正宠幸张贵妃,为取得她的欢心,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养父三司使张尧佐宣徽使、淮康节度使 、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项要职,朝野上下无不震惊,因而引发出一场政治风波。包拯率先上章谏阻,弹劾张尧佐无功食禄,窃居高位,不知羞耻,同时批评宰相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后宫」的错事。这里说的宰相,实际上就是指文彦博、宋庠。包拯一马当先,谏官吴奎、陈旭、御史中丞王举正、御史张择行、唐介也纷纷慷慨陈词,竭力劝阻。在辩论时,包拯“音吐激愤,唾溅帝面”(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张贵妃见势不妙,连忙告知张尧佐,主动辞去宣徽使、景灵宫使。宋仁宗的困境得以解除,还落个乐闻直谏的美名。台谏官员感到抗争

包拯墓

取得了重大胜利,张尧佐也给人留下自愿退让的好印象。 过了八个月,张尧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离开朝廷,调往河阳。包拯、吴奎明知圣心难移,并没有坚决反对。唐介仍然凌厉进攻,更把矛头指向文彦博,说他当益州(成都)太守时,用金丝间织的「灯笼锦」献给张贵妃,才进入「二府」;平定贝州动乱,生擒贼酋王则,当了宰相,是占了前帅明镐的功劳。又说吴奎交结文彦博,互张声势等等。特别是说「文彦博因贵妃而得执政」的话,等于宣告宋仁宗爱听「枕头状」和「牝鸡司晨」,宋仁宗自然龙颜震怒,当即把唐介逐出朝廷,贬往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同时文彦博也离开相位,出知许州,谏官吴奎调往密州,以息事宁人,所以结果是两败俱伤。

  做为谏院领导人的包拯见吴奎调出,削弱了谏院力量,便奏请挽留吴奎,同时指责唐介「轻妄之词,诬罔天听」。宋仁宗看了却说:「介昨言奎、拯皆阴结文彦博,今观此奏,则非诬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坚持调走吴奎。包拯情不自安,连续写了七份报告要求调到外地,表明自己心迹。宋仁宗以他在谏院供职不到两年为由,没有批准。从这次风波中可以看出包拯、文彦博、吴奎三人关系确实不错,但并不像唐介所说的「阴结」,而是「阳结」。因包拯早就向宋仁宗说过,谏官御史「不之二府」的传统做法有「疑下」之嫌,不如开诚布公、「不避二府」、团结报国为好。

深厚友谊

  文彦博着的《潞公集》里,有〈寄友人包兼济拯〉的律诗一首:

  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

  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佳论有清风。

  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①

  别后愈知昆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②

  (原注:①「每策事则生之条疏常多」,②生意诗有「枕戈待旦」之句)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俩深厚的友谊。他俩同过学,一同游山玩水,谈古论今,风流倜傥,岁月峥嵘。包拯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为时人所仰慕。包拯字希仁,小说中说他字「希文」,无人知有「兼济」之名,诗题用「兼济」二字,足见相知之深。原诗没有注明写作时间,笔者从诗的末句中,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至和二年(一○五五年),包拯因保举不当,承担责任,官降一级,由淮南路的大州庐州(今安徽省会合肥市),贬到江东路的偏僻小郡池州(今安徽贵池市),心情自然不快。这时,文彦博再度为相,朝廷上发生一件大事,宋仁宗忽然患了神经性疾病,精神恍惚,不能理政。文彦博忧心忡忡,藉祈祷名义阻官员进入宫中,以防有变。>

  消息传到池州,包拯十分焦虑。池州山涧石缝间生长一种名贵中药石菖蒲,治疗昏厥、癫痫、惊风等神经性疾病有特效。包拯特制一银盒,专人送往京师。宋仁宗病愈后,深为感动,下了一道诏书褒奖与答谢包拯。诏书是欧阳修撰的稿:「汝识远言忠,身外心内,乃因时物,来效贡仪,深体诚勤,益增叹尚。」(《欧阳文忠公文集》)接着京师洪水泛滥,欧阳修上了〈再论水灾状〉的奏本,指出水灾之兴,是由于贤士屈在下位。他列举了包拯、张瓖、吕公着、王安石等四人,赞誉包拯「清节美行,着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补益」,要求皇帝重用他们。 身为宰相的文彦博,对于包拯献药,仁宗答谢,欧阳修荐贤,当然历历在目。看来也在这个时候,包拯给文彦博写过一首诗,引用东晋爱国将领刘琨「枕戈待旦」之语,表达自己热心报国的情怀,文彦博自然心领神会。他是高层人事变更的重要决策人之一,无 * 谊私交,都不得不考虑包拯的任用问题。但这属于上层机密,不宜向包拯明言,所以采用答诗的形式,含蓄而艺术地回答:「可能持久在江东?」潜台词是,耐心等着吧,像你这样有才干、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长期滞留在江东的。果然,包拯在池州只待了八个月,便升调到江东路的政治中心江宁府(今南京市)。在江宁府才一百二十天,短暂的过渡一下,便回到开封府的大堂,与文彦博再次同朝 。戏曲里说包拯有个大靠山皇太后,那是不真实的,真实的靠山是文彦博。有的戏曲里虚构一个宰相王延龄,处处支持包拯,颇有点像文彦博的影子。>

撰文追忆

  嘉佑三年(一○五八年),文彦博出判河南,包拯升任御史中丞,他俩第二次分手,也是最后一次分手。再过四年,包拯便与世长辞了。元佑三年(一○八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年逾八旬,第四次为相的文彦博写了〈举包绶〉一文,收在《潞公集》里。包绶乳名包綖,包拯病故时,他才五岁,宋仁宗吊唁时发现,惨怆良久,当即赐给包绶一个太常寺太祝的官衔,如今已三十一岁了。文彦博说:「故枢密副使包拯,身备忠孝,秉节清劲,直道立朝,中外严惮,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为辅臣,未竟其才,不久薨谢。」「(包绶)能世其家,恬静自守,不苟求进」。「包拯之后,惟绶一身,孤立不倚」。文彦博对包绶的关心,正是对故交的缅怀与尽责。

历史与小说的巧合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文彦博平定王则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二十回本的长篇小说《平妖传》,后来冯梦龙又改为四十回本。历史上文彦博平王则那年,包拯正任陕西转运使,与此事没有瓜葛。但两种《平妖传》都写包拯时任开封府尹,与文彦博关系密切,有一本还说是包拯推荐文彦博当领兵元帅。把十年后的官位,拉到十年前的事件中去,是小说家常用的虚构手法,但是把包拯与文彦博在文学作品里拉在一起,既是首创的,也是唯一的。在这一点上,小说与历史却是非常的巧合,令人想象到宋、元之间,也许有着包、文两家的故事流传。 

  以上所述的历史记载、诗词往返、奏章保举、小说塑造,都只能反映两人工作关系,配合默契。私人情谊,过从甚密,怎么也透露不出他俩还是儿女亲家。直到一九七三年,合肥发掘包拯家族墓群,出土了包拯及其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年等六人墓志,才揭示出包、文两家姻眷关系的全部秘密。>

东床佳婿

  在包拯墓志里有两位姓文的人:文\ 和文勋。墓志写明包拯的小女儿嫁给国子监主簿文\ 。包拯去世,包绶幼小,朝廷调任文\ 为庐州保信军节度推官,护送包拯灵柩和家小由开封返回庐州合肥,于次年八月四日安葬。包拯墓志盖的十六个篆字,是文勋写的,落款是「甥、将仕郎、守温州瑞安县令文勋篆盖」。「甥」显然是晚辈至亲,但文勋、文 与文彦博有甚么关系却没有交代。 包夫人董氏比包拯晚六年去世,文\ 已升任常州团练判官,是他派人请广州知州张田给董氏墓志撰稿。董氏墓志盖也是文勋篆写的,落款为「外生、将仕郎、守海州怀仁县令」。「外生」与「甥」,称谓相同,他俩与文彦博的关系,仍不

包拯

明朗,谁也不会联想到文彦博。崔氏墓志有了新的进展。她比包拯晚三十二年去世,她的墓志盖仍是文勋的篆字,文勋的现职是「承议郎、充福建路转运判官」。墓志的撰稿人钱勰,书写人为「朝奉郎、充集贤殿修撰、权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骑都尉、赐紫金鱼袋文及甫书」。文彦博有八子,文及甫为第六子,成就最大,官至三品,所以他的名字写进文彦博的传里。文及甫的出现,人们才有把握地把包家与文彦博多少挂一点。 包绶墓志里有「再娶故相太师潞国公之女文氏」之句,所谓「故相太师潞国公」是文彦博的最高官衔,为「尊者讳」,称其官以代其名。它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包绶是文彦博的东床佳婿。 文氏墓志写得更精采了:

文氏墓志的发现

  蓬莱县君文氏,世为河东汾州人,河东节度使守太师潞国公之女,今朝奉郎包公名 绶之夫人也。天圣初,夫人王父、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讳洎,与朝奉公王父、赠太保讳令 仪,同官阁中,时潞国公与皇舅枢密副使孝肃公讳拯、方业进士,相友甚厚。未几,同 登天圣五年甲科。逮嘉佑间,继以才猷,直至参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 尝愿相与姻缔,故以夫人归焉。

  把包、文两家三代由交往到联姻的过程说得明明白白。包令仪、文洎的官衔是因包拯、文彦博显贵后追封的,生前官位并不高,包令仪只是七品的虞部员外郎。从「尝愿相与姻缔」之语分析,可以认定文\ 是文彦博的儿子,文氏许给包绶,是文彦博实践自己的诺言,对包拯的回报。从儿女年龄看,联姻应是嘉佑初年他俩第二次同朝时的事。这虽是我国「门当户对」的传统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联姻。文勋善画山水,工书法,篆书尤负盛名,苏轼、黄庭坚、米芾、李之仪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米海岳书史》中写道:「文勋、字安国,官至太府寺丞。善山水,画西方变相,其作方界,略不抒思,善论难剧谈,篆字用笔,意在隶前,得汲冢、鲁壁、周鼓、泰山之妙。」包拯去世,他以县令给执政大臣篆写墓志盖,没有亲戚关系和篆书特长是不容易做到的。他篆写包拯、包夫人、崔氏三个人的墓志盖,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不是近亲,怎会如此热心不减当年?宋代起名,兄弟间喜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如「苏轼、苏辙」,「宋郊、宋祁」,文\ 、文勋,墓志作文\ 、文勋均从「力」字,可能也是文彦博的儿子。此外,宋代还有认义子的习俗,文彦博在益州时,就曾认以画竹著称的文与可为义子。文彦博是政治世家,文勋虽然从政,但终以书画见长,也有可能是文彦博的义子。

相关事件

  文\ 护送包拯灵柩到合肥,营建了包拯墓,留在合肥工作。六年后,他的岳母包夫人董氏染病,他的妻子、董氏的小女儿与嫂嫂崔氏亲奉汤药,不离寝席,这时包绶才十一岁,董氏的丧事都是文\ 操办的,可见文\ 已定居合肥。古代崇尚几代同堂,他们两家人口都不多,说不定类似抬赘,吃着一口锅的茶饭哩!由于文\ 定居合肥,后来文氏嫁给包绶,来到合肥,同兄嫂住在一起,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孤寂了。 包绶去世后二十四年,金兵进入中原,占领开封,灭亡北宋,继续挥兵南下。一○二九年,夺取庐州,包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包拯墓惨遭发掘,包氏住宅悉被焚毁。包、文两家子孙逃往何处?栖息何方?杳无音讯。从包绶夫妇墓志上看,可推断这时的当家人为包耆年、包景年。

通婚第三代

  一九七三年,我(程如峰,下同)参与清理包拯家族墓群,目睹包拯及其亲属十余人的遗骨出土。尊重包拯后裔的意见,我们一同把遗骨送往肥东县解集乡的大包村重新安葬。大包村位于龙山北麓,距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岘口关仅一公里,距包拯诞生地包村有四公里。全村近七百人,一百四十户都姓包,有三、五户外姓也是包家的女婿。村头有座古老的包氏宗祠,它的奇特之处,是广为流传的「包家祠堂门朝北」。据说它面对北宋首都开封,寄托包拯后代光复故国的悲壮情思。 大包村附近有个叫文集的小镇,灵车来到这天,刚好逢集,镇上热热闹闹。包拯后裔尊敬祖先,买了很多爆竹燃放,赶集的人竞相观看,把灵车围得水泄不通,只好用放爆竹开道。

  这在「文革」时期是禁止的,所以弄得后来包拯遗骨没有葬身之地。走了几百公尺便到了大包村。文集,尚有几户姓文的人家。当我们谈到包拯与文彦博是亲家时,两姓没有一个人知道。询问他们有无家谱时,都说「有,被『扫四旧』扫光了」。

  后来,我在舒城山区发现一部《包氏宗谱》里面没有包拯与文彦博联姻的记载。我又在舒城县文化馆看到一部《文氏宗谱》,喜出望外,原来是汉武帝时,以「文翁治蜀」著称的文翁故里、舒城文家冲的家谱。文彦博是山西汾州介休县人,该谱也有他的名字,可是他的父辈与儿辈均不符史实,自然也没有与包家联姻的字样,不足为凭。查无实据,是否就排除了文集与大包村的渊源关系呢?不,大包村毫无疑问是包拯的后代,问题是文集的文家是否为文彦博之子文 的后代。为此,我特地从多人墓志分析,文\ 肯定是定居合肥,没有他迁。包、文两家通婚在第三代, * 就遭遇金兵南下,他们之间的亲情依然浓厚。

千载紧相依

  在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河为界。庐州,人称「边城」,金兵四次进入庐州。庐州城下,战火纷飞,长期的拉锯战,搞得「边城一片离索」。两家 * 子孙,抛去被毁灭的城中故居,相率回到包拯故里距城 四十公里的偏僻山区,逃避战乱,重新安家立业。双方住处仍密迩相连,村舍相望,不是很自然的吗?文彦博四次为相,八个儿子个个为官,在政治声势、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上,文家可能长期优于包家,因而住所形成集镇,名曰「文集」。某个时期文家衰落了,但「文集」之名相沿未改。大包村与文集的现状,清晰地表明了包、文两家一千年来由结合而紧密相依,世代友好。可是近十年来,国道穿过大包村,文集水泥路四通八达,楼房参差,包氏宗祠成为旅游景点,真是今非昔比了。

文彦博评传

基本信息

  著者:侯小宝

  责任编辑:高庆梅

文彦博评传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定价:25元

  开本:T32开

  出版时间:2010-02-25

  页码:264

  页字数:207 千字

  书号:ISBN978-7-5614-4734-5

  分类号:I2

内容简介

  这部评传,力图在梳理和传述文彦博人生历程的基础上,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将其置於北宋中叶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予以审视,对他的政治理想、思想主张、文学成就等进行较为全面地探讨和品评。 书稿内容丰富,考据得当。作者学术态度严谨,行文流畅。本书可为后来的文彦博研究者提供详细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家世渊源与早期政治进取

  一、家世渊源

  二、风华初现

  三、基层历练

  第二章 断狱御戎屡建奇功

  一、明察秋毫,雪冤诛奸

  二、掌河东漕司,复麟州故道

  三、主持秦州军政,固防守边

  四、知益州成都府

  第三章 陟二府几更节钺

  一、平息贝州兵变

  二、死谏裁汰冗兵

  三、复大飨明堂礼乐

  四、金奇锦事件

  第四章 辗转许青移镇西北

  一、许州任上的悠游生活

  二、题诗范书《伯夷颂》

  三、移节永兴军,智弭陕西铁钱事

  第五章 二次拜相屡建懋勋

  一、至和拜相

  二、援立定策,首议建储

  三、与包拯的交谊

  四、在狄青任职上的立场

文彦博

五、罢相守洛,封潞国公

  第六章 针对熙宁新法的态度和论争

  一、“琴瑟不调,解而更张”的提议

  二、“节俭”与“兴利”之争

  三、关于“祖宗之法”的论争

  四、针对御辽、朋党与市易法的论辩

  第七章 离京外任恩眷有加

  一、河阳的政务生活与诗文唱和

  二、移镇大名府

  三、与黄庭坚、苏轼的交谊

  四、异禀雄豪,奸狂不容

  五、熙宁间的备边策略

  第八章 退居洛阳德望尊崇

  一、西都旧士女,白首伫瞻公

  二、解绂还旧庐,恩宠礼遇隆

  第九章 复出安邦留名青史

  一、元祜更化与答咨访诏

  二、拜平章军国重事,序位宰臣之上

  三、复致仕后的生活

  四、名冠党籍与政和赐谥

  第十章 文彦博的著述情况及版本概述

  一、文彦博著述概览

  二、《文潞公集》刊行过程中可考的版本系统

  三、《文潞公集》现存的主要版本

  第十一章 西昆余绪,宋调新声:文彦博诗歌论略

  一、追步温李,诗学西昆:文彦博早年的诗歌创作

  二、转益多师,兼合众美:文彦博诗歌的多元继承

  三、承唐启宋,继往开来:文彦博诗歌的创新及影响

  第十二章 文彦博与洛阳耆宿诗会论略

  一、文彦博发起洛阳耆宿诗会的背景及简况

  二、文彦博洛阳耆宿诗会思想、政治、文化内涵

  三、文彦博洛阳耆宿诗会对宋代及后世诗坛的影响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文彦博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纠错

书法推荐

精彩资源

  • 【jpg高清】清拓《兰亭八柱帖》全8种下载_121M

    2019-07-02 12:29:48
  • 【jpg】赵孟頫行书《大学》拓本下载_37.9M

    2019-12-03 16:32:57
  • 【高清tif】王铎《草书册》全卷下载442M_442M

    2019-04-07 15:24:21
  • 【高清tif】明文徵明行书《立春进贺自作诗卷》下载 _680M

    2019-02-25 17:37:52
  • 【PDF高清】明胡正言篆《胡氏印存》四卷下载_80M

    2019-02-19 13:55:19
  • 【高清】元 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并序》长卷下载_393M

    2019-02-10 10:28:09
  • 【jpg】明 唐寅行书《自书词卷》下载_123M

    2020-02-02 10:57:06
  • 【高清】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全卷下载_2.73G

    2019-02-20 10:02:28
  • 【jpg】赵孟頫行书《酒德颂》全卷下载_13.9M

    2020-04-16 17:47:04
  • 【jpg高清】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宋拓华阴本下载_85M

    2019-08-28 08:57:56
  • 书法家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书法字典 文彦博百科介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