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百科介绍

个人简介

  虞允文原籍四川仁寿,宋亡后为避战乱,迁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县石庄乡)。南宋大臣,抗金名将。虞允文事见《诚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传。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近两米),史称其“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

  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间进士,仕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幼时聪明,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绍兴二十八年,改任秘书丞,开始到朝廷任

虞允文塑像

职。不久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历吏部员外郎、兼右司员外郎。绍兴三十年(1160),以守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借工部尚书衔任贺金正旦使,回朝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采石之战”是南宋唯一的一次击败金军渡江的战役,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次年,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州郡数处。

  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因病于淳熙元年(1174)二月辞世,享年65岁。其墓在四川仁寿县于丞乡。

  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 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

人物生平

自幼好学

  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宋史》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读书于“瑞竹园”(仁寿县城东面)。绍

连环画《虞允文》

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获委任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时秦桧当权,允文一如同四川书生皆不获重用。秦桧死后,终于获得中书舍人赵逵推荐,就任秘书丞,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采石大捷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

采石之战

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这番演说成功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他并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随后,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

经略四川

  虞允文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委任为川陕宣谕使,并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曾收复陕西六郡。可惜在宋孝宗即位后,因误信奸臣史浩、汤思退的谗言,要求前线宋军退兵,以致功败垂成。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在乾道三年(1167年)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乾道八年(1172年),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 * 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

  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着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于世。

力主北伐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

虞允文

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

  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着,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诗词文赋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 、《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 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 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 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

虞允文作品

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 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 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 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

相关书籍

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 。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 是《诛蚊赋》。

  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 》,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 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 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

传世丹青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

虞允文作品

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 ,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

  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 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史籍记载

  《宋史》卷三八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虞允文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父祺,登政和进士第,仕至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

虞允文像

官。允文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墓有枯桑,两乌来巢。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

  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高宗欲收用之,中书舍人赵达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必法祖宗。又论士风之弊,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以政事进必去其苛刻,庶可任重致远。且极论四川财赋科纳之弊。上嘉纳之。

  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及金使施宜生颇泄敌情,张焘密奏之。亮又隐画工图临安湖山以归。亮赋诗,情益露。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与馆伴宾射,一发破的,众惊异之。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除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衙管军以宦寺充承受,允文言:“自古人主大权,不移于奸臣,则落于近幸。秦桧盗权十有八年,桧死,权归陛下。迩来三衙交结中官,宣和、明受厥鉴未远。”上大悟,立罢之。

  金使王全、高景山来贺生辰,口传亮悖慢语,欲得淮南地,索将相大臣议事。于是召三衙大将赵密等议举兵,侍从、台谏集议。宰臣陈康伯传上旨:“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遣成闵为京、湖制置使,将禁卫五万御襄、汉上流。允文曰:“兵来不除道,敌为虚声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谋尔。”不听,卒遣闵。七月,金主亮徙汴,允文复语康伯:“闵军约程在江、池,宜令到池者驻池,到江者驻江。若敌兵出上流,则荆湖之军捍于前,江、池之军援于后;若出淮西,则池之军出巢县,江州军出无为,可为淮西援,是一军而两用之。”康伯然其说,而闵军竟屯武昌。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先是,刘锜措置淮东,王权措置淮西。至是,权首弃庐州,锜亦回扬州,中外震恐。上欲航海,陈康伯力赞亲征。是月戊午,枢臣叶义问督江、淮军,允文参谋军事。权又自和州遁归,锜回镇江,尽失两淮矣。

  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而别以兵争瓜洲。朝命成闵代锜、李显忠代权,锜、权皆召。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连环画《采石矶大捷》

至江滨,见江北已筑高台,对植绛旗二、绣旗二,中建黄屋,亮踞坐其下。谍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以明日济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予黄金一两。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敌兵不死于江者,亮悉敲杀之,怒其不出江也。以捷闻,犒将士,谓之曰:“敌今败,明必复来。”夜半,部分诸将,分海舟缒上流,别遣兵截杨林口。丁丑,果至,因夹击之,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既而敌遣伪诏来谕王权,似有宿约。允文曰:“此反间也。”仍复书言:“权已置典宪,新将李世辅也,愿一战以决雌雄。”亮得书大怒,遂焚龙凤车,斩梁汉臣及造舟者二人,乃趋瓜洲。汉臣,教亮济江者也。

  显忠至自芜湖,允文语之曰:“敌入扬州,必与瓜洲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显忠分李捧军万六千往京口,叶义问亦命杨存中将所部来会。允文还建康,即上疏言:“敌败于采石,将徼幸于瓜洲。今我精兵聚京口,持重待之,可一战而胜。乞少缓六飞之发。”

  甲申,至京口。敌屯重兵滁河,造三闸储水,深数尺,塞瓜洲口。时杨存中、成闵、邵宏渊诸军皆聚京口,不下二十万,惟海鳅船不满百,戈船半之。允文谓遇风则使战船,无风则使战舰,数少恐不足用。遂聚材治铁,改修马船为战舰,且借之平江,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庚寅,亮至瓜洲,允文与存中临江按试,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亮笑曰:“纸船耳。”一将跪奏:南军有备,未可轻,愿驻扬州,徐图进取。亮怒,欲斩之,哀谢良久,杖之五十。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初,亮在瓜洲,闻李宝由海道入胶西,成闵诸军方顺流而下,亮愈怒。还扬州,召诸将约三日济江,否则尽杀之。诸将谋曰:“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有万戴者曰:“杀郎主,与南宋通和归乡则生矣。”众曰:“诺。”亮有紫茸细军,不临阵,恒以自卫,众患之,有萧遮巴者绐之曰:“淮东子女玉帛皆聚海陵。”且嗾使往,细军去而亮死。

  丙申,敌人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己亥,奏闻。召入对,上慰藉嘉叹,谓陈俊卿曰:“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诏免扈从,往两淮措置。允文至镇江,奏收两淮三策,不报。

  明年正月,上至建康。寻议回銮,诏以杨存中充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允文副之。给、舍缴存中除命,于是允文充川陕宣谕使。陛辞,言:“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上以为然。允文至蜀,与大将吴璘议经略中原,璘进取凤翔,复巩州。金治兵争陕西新复州郡,蜀士欲弃之,允文持不可。

  孝宗受禅,朝臣有言西事者,谓官军进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且欲用忠义人守新复州郡,官军退守蜀口。允文争之不得,吴璘遂归河池,盖用参知政事史浩议,欲尽弃陕西,台谏袁季、任古附和其说。允文再上疏,大略言:“恢复莫先于陕西,陕西五路新复州县又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西和、阶、成,利害至重。”前后凡十五疏,且移书陈康伯,康伯牵于同列,不能回也。上将召允文问陕西事,执政忌其来,以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寻又命奏事。

  隆兴元年入对,史浩既素主弃地,及拜相,亟行之,且亲为诏,有曰:“弃鸡肋之无多,免锒心之未已。”允文入对言:“今日有八可战。”上问及弃地,允文以笏画地,陈其利害。上曰:“此史浩误朕。”以敷文阁待制知太平州,寻除兵部尚书、湖北京西宣抚使,改制置使。

  时朝廷遣卢仲贤使金议和,汤思退又欲弃唐、邓、海、泗,手诏谓唐、邓非险要,可置度外,允文五上疏力争。思退怒,即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宗社大事,岂同戏剧。”上意遂定。思退阳请召允文,实欲去之也。允文上印,犹以四州不可弃为请,乞致仕。诏以显谟阁学士知平江府。思退竟决和议,割唐、邓。

  二年,金兵复至,思退贬,上悔不用允文言。陈俊卿亦荐允文堪大用,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元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是秋,金遣完颜仲有所议,偃蹇不敬,允文请斩之,廷有异论,不果。会钱端礼受李宏玉带,事连允文,为御史章服所论,罢政,奉祠西归。

  三年二月,召至阙,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璘卒,议择代,上谕允文曰:“吴璘既卒,汪应辰恐不习军事,无以易卿。凡事不宜效张浚迂阔,军前事,卿一一亲临之。”即拜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寻诏依旧知枢密院事。归蜀一月,召至阙,不数月复使蜀。太上赐御书《圣主得贤臣颂》,上又为之制跋,陛辞,复以所御双履及甲胄赐焉。

  过郢,奏筑黄鹰山城。过襄阳,奏修府城。八月至汉中,又往沔阳。九月,至益昌。先被手诏戒九事,洎至蜀,悉奉而行,尤以军政为急。又奏阅实诸军,第其壮怯为三,上备战,中下备辎重,老者少者不预。汰兵凡万人,减缗钱四百万。汰去兵有劳绩者,置员阙处之。兴、洋义士,民兵也,绍兴初以七万计,大散之战,将不授甲,驱之先官军,死亡略尽。命利帅晁公武核实,得二万三千九百余人。又得陕西弓箭手法,参绍兴制为一书,俾将吏守之。以马 * 张松,奏依旧制分茶马为川、秦司。

  初在枢府,萧遮巴以刷军中人为言,允文尝奏谕三衙抚存之。至是,金、洋、兴元归正人二万,遮道诉系缧之苦,允文分给官田,俾咸振业。欲结敌将姜挺、白沂,遵御札募巩人王嗣祖结外蕃以图金人,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竟无成说。时邛、蜀十四郡告饥,荒政凡六十五事,剑倅献羡钱五万,却之。

  五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允文多荐知名士,如洪适、汪应辰。及为相,籍人才为三等,有所见闻即记之,号《材馆录》。凡所举,上皆收用,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其尤章明者也。上以兵冗财匮为忧,允文与陈俊卿议革三衙杂役,汰冗籍,三军无怨言。

  六年,陈俊卿以奏留龚茂良忤上意,上震怒甚,俊卿待命浙江亭,两日不报。允文请对,极论体貌之道,叠拜榻前,遂命判福州。

  诏以范成大为祈请使,为陵寝故。金不从,且谍报欲以三十万骑奉迁陵寝来归,中外汹汹,荆、襄将帅皆请增戍。允文谓:“金方惩亮,决不轻动,不过以虚声撼我耳。”遂奏止之。朝论纷然,允文屹不动,敌卒无他。

  自庄文太子毙,储位未定。允文上疏,且屡恳陈。七年正月,上两宫尊号,议始定,下诏皇第三子恭王惇立为皇太子,皇子恺以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皇太子寻尹临安。侍卫马军司牧地旧在临安,允文谓地狭不利刍牧,请令就牧镇江,缓急用骑过江便。三军有怨语,其后言者以此为言。

  胡铨以台评去,允文奏留之经筵。铨荐朱熹,上问允文识熹否?允文谓熹不在程颐下,遂召熹,熹不至。检鼓院以六条抑上书人,允文力言不可,从之。

  会庆节,金使乌林答天锡入见,金主婿也,骄倨甚,固请上降榻问金主起居,上不许,天锡跪不起,侍臣错愕失措。允文请大驾还禁中,且谕之曰:“大驾既兴,难再御殿,使人来且随班上寿。”金使惭而退。

  上以仆射名不正,改为左、右丞相。八年二月,授允文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为右丞相。允文尝举克家自代,上不许。是月,以病乞解机政,又荐克家靖重有宰相器,至是始同相,手诏付允文曰:“朕方欲武臣为枢密,曹勋如何?”允文谓勋人品卑凡,不可用。既而以张说签书枢密院事,右正言王希吕与台官交劾之。上怒希吕甚,手诏“与远恶监当。”允文缴回,上益怒。梁克家曰:“希吕论张说,台纲也,左相救希吕,国体也。”上怒稍解,卒薄希吕之罚。

  四月,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允文上章待罪。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命曾怀书之《时政记》。

  上命选谏官,允文以李彦颍、林光朝、王质对,三人皆鲠亮,又以文学推重于时,故荐之,久不报。曾觌荐一人,赐第,擢谏议大夫。允文、克家争之,不从。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陛辞,上谕以进取之方,期以某日会河南。允文言:“异时戒内外不相应。”上曰:“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上御正衙,酌酒赋诗以遣之,且赐家庙祭器。

  九年至蜀。大军月给米一石五斗,不足赡其家,允文捐宣司钱三十万易米,计口增给。立户马七条,括民马,奏选良家子以储战用。初,北界有寇邻者,拥众数万在商、虢间,允文秉政日纳款,迨至蜀,复遣人致书允文,不报,羁縻之而已。既而邻谋觉,金密遣人捕之。叶衡奏闻,允文上疏自辨,因请纳禄,不报。

  上尝谓允文曰:“丙午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又曰:“朕惟功业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汉文、景。”故允文许上以恢复。使蜀一岁,无进兵期,上赐密诏趣之,允文言军需未备,上不乐。

  淳熙元年薨。后四年,上幸白石大阅,见军皆少壮,谓辅臣曰:“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寻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早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尝注《唐书》、《五代史》,藏于家。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行于世。

  子三人:公亮、公著、杭孙。孙八人,皆好修,唯刚简最知名,嘉定中,召不至,终利路提点刑狱。

子孙后代

  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 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虞允文墓

地理概况

  虞允文墓,别名丞相坟,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西,距县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 里。紧邻黑龙滩风景区,是黑龙滩旅游区支线景点。虞允文墓先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乐山、眉山分家后,成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据《仁寿县志》载:“宋虞忠肃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竖石人石马作侍,石羊、石猪作供,立华表两座,四周砌石围墙护之,旧有祠今废,墓高五尺,穿心两丈,墓前抵石 墙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顶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尽。”从记载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个,一前一后,有石人、石马作待,石羊、石猪作供,筑有坟台、拜台,立石柱灯杆二座,四周石围墙护立,宽之数百尺(今已毁)。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县毛绪峰、光绪知县何肇祥,曾先后三次对虞墓进行维修保护,重建墓碑。

  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15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

虞允文墓

年 * 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现在的虞允文墓墓冢高3.5米,宽11米,长20米,石砌拜台宽33米,长15米,宽1.3米。现存墓碑为光绪十九年知县何肇祥重立,高2.3米,宽1.8米,上书““宋丞相虞忠肃公墓,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墓前辟建有仁寿虞公陵广场,广场上塑虞允文像。

  虞允文墓地处虞丞乡玉屏山下,前临深深峡谷,后倚高岗,巍峨雄秀,墓处山腰,形同椅状,左右有两山连绵延伸,形同深架的士兵,虎虎生威,远对纱帽山,颇有一番王者风范,墓周翠柏青竹,遮日蔽天,步入其间,引人入胜。近年来,接待过中央、省、市级领导,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扫墓凭吊,是仁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代守护

  虞允文墓由世袭护墓人宋氏历代守护。据说,虞允文死后第四年(1178),宋孝宗下诏,指派宋氏家族开始负责守墓。从那时起,宋家世世代代为虞允文守墓,至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现在宋家的传人叫宋克成,是已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爱人叫李正南,他们的儿子叫宋健彬,他们守墓已有五十多年了。

  2011年4月5日清明,细雨纷纷,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42岁的宋健彬跪在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从父亲宋克成的手中接过那支锈迹斑斑的火药枪。“现在开始,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这个苦,把墓守好。”宋克成再三叮嘱着宋健彬。

  接过父亲的火药枪宋健彬成为了第14代守墓人

  2011年4月5日吃过午饭,宋健彬刚回家还未来得及喝口水,就被82岁的父亲宋克成喊到了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

  “我和你妈都老了,我们打算今天把枪和刀传给你和媳妇。”宋克成一脸严肃地给宋健彬说着。下午3时许,为虞允文墓清扫完毕后,宋克成和妻子李正南并排站在墓前,42岁的宋健彬跪在地上,双手举过头顶,毕恭毕敬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那支锈迹斑斑的火药枪。这支枪,宋克成已经扛了15年,“我们曾经用它对抗过盗墓贼,这是守墓人的信物。”宋克成说。

  “现在起,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苦,把墓守好。”简单的仪式完成后,宋克成牵上狗带着宋健彬,一边围着虞允文的墓地转,一边再三叮嘱。宋健彬扛着枪,静静地跟在父亲身后,一脸凝重。“丞相,请您放心,我是宋家的儿,我肯定会一直把您墓地守着。”宋健彬说。

  家族世代守墓宋克成(父亲)一生只出过一次远门

  虞允文系南宋丞相,其墓位于仁寿县虞丞乡丞相村,明代、清代曾先后三次维修,现存墓碑为光绪十九年重立,高2.3米,宽1.8米。宋克成称,民间传说虞丞相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进谗言而被皇帝斩首。事后,皇帝发现错了,心生愧疚,遂命人铸造了一个金首,配合虞丞相身体下葬。

  金首的传说让一些盗墓贼打起了主意。守墓人应运而生,但为什么是宋家?宋家与虞允文到底是什么关系?宋克成没听祖辈们谈过此事,《仁寿县志》也无记载,就是这么一代代执着地守下来了。宋克成6岁时父亲去世,从那时起,宋克成母亲就接替父亲成了守墓人。后来,宋克成和妻子又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看守陵墓的担子。

  宋克成唯一一次出远门,是在2000年去河北看大女儿。在那里的一个星期,宋克成天天都心神不定,不是对暂替他守墓的儿子不放心,而是因盗墓贼猖狂而担心。

  祖训守墓不止也曾遭遇现实考验

  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这是宋氏家族的一句祖训。“到今年我们宋家已经守墓837年了,我是第13代守墓人。”宋克成说,自己有1个儿子,5个女儿。2009年,宋克成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宋健彬留下,让他继续守墓。对此,憨厚的宋健彬面临着现实的困惑:是外出打工挣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还是接过父亲守墓的枪?

  宋克成陆陆续续给儿子说了四五次,宋健彬也没有答应,这让宋克成经常夜不能寐,“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要是不守,怎么对得起祖宗?怎么对得起虞丞相?”

  2011年春节前,宋克成在查看墓地时不小心将腿摔伤,回家过春节的宋健彬下定决心:父亲老了,女儿明年就毕业了,经济压力减小了,是该自己承担守墓的责任了。

  对于儿子宋健彬的承诺,宋克成大加赞赏,“丞相是一个伟人,以后他就会明白,自己干的事情多么光荣。”

  2011年清明,42岁的宋健彬跪在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前,从父亲宋克成的手中接过那支锈迹斑斑的火药枪。“现在开始,你就是虞丞相墓的第14代守墓人了,你要吃得下这个苦,把墓守好。”宋克成再三叮嘱着宋健彬。自此,宋健彬成了虞公墓的第14代守墓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虞允文书法,即可查询。

打赏
公众号
纠错

书法推荐

精彩资源

  • 【高清tif】明 唐寅行书《漫兴墨迹》长卷下载_621M

    2019-04-03 18:53:16
  • 【PDF高清】唐 怀素《大草千字文》明刻本_35.9M

    2019-05-03 10:14:37
  • 【高清】智永《真草千字文》册页下载_共1.23G

    2019-03-09 15:41:23
  • 【高清TIF】宋 赵佶草书《千字文》长卷下载_1.7G

    2019-03-29 12:11:08
  • 【PDF高清】清黄鹓篆《试篆存稿》八卷下载_试篆印存217M

    2019-02-19 16:28:35
  • 【jpg】康雍《临九成宫醴泉铭》下载_12M

    2020-03-13 16:02:55
  • 【jpg高清】明 董其昌《行书宋之问诗》卷下载_22M

    2020-02-14 12:42:06
  • 元 赵孟頫行草《北陇耕云书卷》下载_8.4M

    2019-12-02 19:13:44
  • 【jpg】赵孟頫行书《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下载_8.4M

    2020-01-11 17:12:25
  • 【tif高清】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全卷下载_1.07G

    2019-08-17 19:45:24
  • 书法家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书法字典 虞允文百科介绍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