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2)

作者:祝允明 书体:草书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

附录原书说明:明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卷

作者:唐建初

祝允明(1 4 6 0—1 5 2 6),宁希哲,号枝山, 因子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明长洲(今苏州)人。弘 治五年(1492)举人,正德九年(1514)授广东惠州 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午(1522)转任南京应天府通 判,因有“祝京兆”之称。天资卓越,五岁能作径尺 大字:九岁能诗,写文章有奇气,且才思敏捷,与唐 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书法造诣尤 其深厚,兼重各体,融会贯通,声名蜚噪,与文徵明、 王宠并称“三大家”。

文徵明在跋祝允明草书《月赋》卷中云:“吾乡前 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徐有贞),次为太仆少卿李公 (李应祯)。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癫) 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笔精 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 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这是从家庭环境、早期教育 方面,指出了祝允明得天独厚的书法基因优势,而事 实上,祝允明在书法上的成功,主要还是广泛深入学 习前辈名家,熟谙历代名家书体,博采晋、唐各家之 长,转益多师,集古之大成于一炉的结果。对于这一 点,人们都是望尘莫及,钦佩不已的,诚如欧大任所 云:“历代书家擅名者,诚未能兼备各体者也。国初以 来多以章草师授,不复规模晋法,小楷式类钟而浑成 不及矣。枝指生独妙兼诸家,诚为我朝第一。”文徵明 也夸赞说:“余尝谓书法不同,有如人面。希哲独不然, 晋唐则晋唐矣,宋元则宋元矣,彼其资力俱深,故能 得心应手。”

大体说来,祝允明的书法,早年潜心研习晋、唐 以来名家之作,善行、楷法,精谨严整,以功力胜; 晚年融各家之长,草书奔放雄健,自成风格,以姿态 胜。他的性格是豪侠放荡,淡于名利,追求个性解放, 充满叛逆思想的,而草书似乎是最能借以抒发郁勃与 散逸的情怀的书体,所以他在草书领域中游心尤多,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 明代的草书推向了顶峰。

一般认为祝允明的草书受宋黄庭坚的影响较多, 的确,“宋人尚意”,宋人写意书风的独抒性灵,遣兴 游戏的书法理念与祝允明的性情是最为吻合的,米芾 的“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己,放笔一 戏空”句,是何等的超迈洒脱!但同时,他亦力戒片 面强调个性而不尊重晋、唐传统的做法,即使在研习 黄庭坚草书的时候,他亦时时不忘透过黄书而追踪晋 韵,这在他的一篇题跋中有所表白:“双井(黄庭坚) 之学,大抵韵胜,文章、诗学、书画皆然。姑沦其书: 积功固深,所得固别,要之得晋人之韵,故虽形貌若 悬而神爽冥会欤。此卷驰骤藏真(怀素),殆有夺胎之 妙,非有若像孔子之类也,其故乃是与素同得晋韵然 耳。”祝允明主张“沿晋游唐,守而勿失”,要既以晋 韵、唐法为根本,又表现自己的个性神貌,追求功性 并存的境界。

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卷,纸本,纵32. 9厘米,横842.6厘米,藏于苏州博物馆,是其56岁时的杰作。高头长卷,洋洋洒洒近千字,“奔蛇走虺, 骤雨旋风”,意到笔随,一气呵成,有行风行水上之势, 变幻无穷。祝允明的书法面目多变,每卷有每卷的情 致风规,如这卷草书,用小笔硬毫,笔画瘦劲而婉约, 纵横挥洒,满纸云烟,偏多怀素遗意。全卷前段尚有 拘矜之态,愈后则愈解脱自在,最后渐入化境,超妙 自得。全卷草书多用连笔连字,以至兴到之时,笔势 自生,大小相参, 上下左右,起止映带,都能达到神 妙的意境。张凤翼在跋祝允明的一卷草书时曾引黄勉 之歌云:“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独雄三吴。”诚然, 自祝允明后,吴门书风为之一变,开创了最有代表性 的新局面。吴门书派也从此涌现出—大批知名书家, 成为当时全国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地方流派。

2017-08-29 17:00:06

标签:祝允明,草书,滕王阁序并诗
公众号
0
纠错

猜你喜欢

祝允明书法欣赏

评论发表评论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