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代书法>> 清朝>> 正文

何绍基《临汉碑》

作者:何绍基 书体:隶书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资料来自《历代名家墨迹传真.清何绍基临汉碑》(上海书画出版社)

款识:吾邑有此石,而余不得遇,其拓本石工程福尤可贵。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 * 。世传其双臂过膝,故又自号蝯(猿)叟,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绶编修,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总纂,官至四川学政。为晚清书坛极具个性和饶有影响的大书家。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奋的书家,其楷行宗师颜真卿,千载下,习颜而具鲜明个性者当以何氏为首选。堪称是活学活用颜氏书风的佼佼者。以笔者考察,何氏习颜而饶别趣,此别趣正与宋人温革之书风暗合,然温革字,世所罕睹,益成全了何氏书风名蜚四海。严格地说,作为官员的他,书艺非其余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辈子都借以风光与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书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拔,精力酣足是其独具的特色。不满足于既得,是何氏书艺获得大成的动力,据其文孙何维朴称:“咸丰戊午(1858),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真实地描述了何氏晚年临习隶篆之勤,虽是“临”,而细读其晚岁所临汉碑,他并非表面化地临其形,而是以形攫神,形远旨近,是一种智慧的饶有创意的“临”,故而“临”出的汉隶与古篆,都钤有何氏古拙生涩的独特印记。由先前的享大名于行楷,更享大名于篆隶,得一望二,循序渐进,是值得急于求成者从中获得启迪的。

何氏的隶书,谓之为“临”,实为托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隶篆大家中,邓石如以雄遒豪迈胜,伊秉绶以堂皇庄严胜,何绍基则避同求异,表现为凝结涩拙,在结字和气格上朝先贤忽视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对后世很有示范的意义。尤其是在用笔上,他深谙颜真卿“屋漏痕”的真谛,书写点画,强调积点成线,力透纸背,使篆隶书的点画本身具有了更独立的观赏性和灵感,这不能不说是何氏的一个贡献。要之,邓、伊、何三大家,树立大旗,立三新面,流风所至为嘉道以来篆隶书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出了本人也未尝预知的奉献。这勃兴而卓著的隶(包括篆)书的成果,足以挤兑清代行楷艺术的式微。(文:韩天衡)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何绍基《临汉碑》

2019-09-25 18:47:46

标签:何绍基,临汉碑
评论
0

何绍基书法欣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何绍基书法,可方便查询:

  • 孙承泽跋《陆柬之文赋》

    2019-03-10 17:13:27
  • 奚冈行书《录论书语扇面》

    2016-06-20 19:00:14
  • 伊秉绶隶书《万卷十年七言联》

    2016-06-20 13:02:50
  • 王时敏隶书《老境仙书五言联》

    2016-06-08 12:24:26
  • 何绍基行书《小池隙地七言联》

    2016-06-01 12:37:43
  • 陈孚恩《行书八言联》

    2017-07-02 18:57:08
  • 傅山草书《王公昨夜诗》轴

    2016-07-23 07:52:31
  • 左宗棠行书《得意清心七言联》

    2016-06-09 08:24:00
  • 王澍篆书《临石鼓文册》

    2019-01-08 18:22:10
  • 王鸿绪《行书杜甫诗轴》

    2017-01-09 12:54:37
  •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历代书法 回到顶部↑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