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经部十六
作者:纪昀等
○诗类二
△《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内府藏本)
元许谦撰。谦有《读书丛说》,已著录。谦虽受学於王柏,而醇正则远过其
师。研究诸经,亦多明古义。故是书所考名物音训,颇有根据,足以补《集传》
之阙遗。惟王柏作《二南相配图》,移《甘棠》、《何彼襛矣》於《王风》,
而去《野有死麕》,使《召南》亦十有一篇,适如《周南》之数。师心自用,窜
乱圣经,殊不可训。而谦笃守师说,列之卷中,犹未免门户之见。至柏所删《国
风》三十二篇,谦疑而未敢遽信,正足见其是非之公。吴师道作是书《序》,乃
反谓已放之郑声,何为尚存而不削,於谦深致不满。是则以不狂为狂,非谦之失
矣。卷末谱作诗时世,其例本之康成,其说则改从《集传》,盖渊源授受,各尊
所闻。然书中实多采用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
之曰《钞》,盖以此云。
△《诗传通释》·二十卷(内府藏本)
元刘瑾撰。瑾字公瑾,安福人。其学问渊源出於朱子。故是书大旨在於发明
《集传》,与辅广《诗童子问》相同。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於二家多所驳
诘。然广书皆循文演义,故所驳惟训解之辞。瑾书兼辨订故实,故所驳多考证之
语。如注《何彼襛矣》,以齐桓公为襄公之子。注《魏风》以魏为七国之魏。
注《陟岵》,谓毛《传》先出,《尔雅》后出。注《绸缪》,谓心宿之象,三星
鼎立。注《鹿鸣之什》,谓上下通用,止《小雅》二《南》,其《大雅》独为天
子之乐。注《节南山》,以家父即《春秋》之家父,师尹即《春秋》之尹氏(案
此项安世之说,见朱善《诗解颐》,瑾袭之而隐其名也。)注《楚茨》,误读郑
康成《玉藻注》,以楚茨为即采齐。注《甫田》,误读毛《传》车梁,以为即
《小戎》之梁辀。注《殷武》,杜撰殷庙之昭穆,及祧庙世次。皆一经指摘,无
可置辞。故启源讥胡广修《诗经大全》,收瑾说太滥(案《大全》即用瑾此书为
蓝本,故全用其说。启源未以二书相较,故有此语。谨附订於此)。然徵实之学
不足,而研究义埋究有渊源。议论亦颇笃实,於诗人美刺之旨尚有所发明,未可
径废。至《周颂·丰年篇》,朱子《诗辨说》既驳其误,而《集传》乃用《序》
说,自相矛盾。又三夏见於《周礼》,吕叔玉注以《时迈》、《执竞》、《思文》
当之,朱子既用其说,乃又谓成康是二王谥,《执竞》是昭王后诗,则不应篇名
先见《周礼》。瑾一一回护,亦为启源所纠。然汉儒务守师传,唐疏皆遵注义。
此书既专为朱《传》而作,其委曲迁就,固势所必然,亦无庸过为责备也。
△《诗传旁通》·十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元梁益撰。益字友直,号庸斋,江阴人。自署三山者,以其先福州人也。尝
举江浙乡试,不及仕宦,教授乡里以终。事迹附载《元史·儒学传·陆文圭传》
内。朱子《诗传》,详於作《诗》之意,而名物训诂仅举大凡。盖是书仿孔、贾
诸疏证明注文之例,凡《集传》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辨析源委。因杜文瑛
先有《语孟旁通》,体例相似,故亦以《旁通》为名。其中如圣人之耦,则引
《西汉书》刘歆论董仲舒语。“见尧於羹,见舜於墙”则引《后汉书·李固传》
以明出典。或朱子所未详者,亦旁引诸说以补之。如五緎、五总,引陆佃之语。
三单,引郑《笺》羡卒、孔《疏》副丁之类。亦间有与朱子之说稍异者。如“顷
筐塈之”,《集传》音“许器切”,《大雅》“民之攸塈”,《集传》音“许既
切”者,从陆德明《经典释文》。益则引《礼部韵》,谓“许既切”者,在《未
韵》,音饩,注云:“取也”。“许器切”者,在至韵,音洎,作“巨至切”。
朱子之音与《礼部韵》不同云云。是是非非,绝不坚持门户。视胡炳文等之攀附
高名,言言附合,相去远矣。卷首为类目,末一卷则其叙说。内一条论秦造父封
赵,因录罗泌《国姓纪原》之文,自谓此於《诗传》虽无所系,而宋氏有国,其
姓亦当知,故通之。则冗赘之文,汗漫无理,可已而不已者也。前有至正四年太
平路总管府推官滨州翟思忠《序》,明朱睦《授经图》遂以《诗传旁通》为
思忠作,殊为疏舛。今从朱彝尊《经义考》所辨(案彝尊所引乃陆元辅之言),
附订正焉。
△《诗经疏义》·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朱公迁撰。公迁字克升,乐平人。《江西通志》载其至正间为处州学正,
何英《后序》则称以特恩授校官,得主金华郡庠。二说互异。考《乐平县志》载
公迁“以至正辛巳领浙江乡试,教婺州,改处州。”然则英《序》举其始,《通
志》要其终耳。是书为发明朱子《集传》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义》。其后
同里王逢及逢之门人何英,又采众说以补之。逢所补题曰《辑录》,英所补题曰
《增释》。虽递相附益,其宗旨一也。其说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辨
证。如《卷耳篇》内,朱子误用毛《传》旧说,以崔嵬为土山戴石,公迁则引
《尔雅》、《说文》,明其当为石戴土。又《七月》之诗,朱子本《月令》以流
火在六月,公迁推验岁差,谓《公刘》时当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补《集传》之阙。
又《集传》所引典故,一一详其出处。即所引旧说,原本不著其名者,如《卫风》
之赵子注为赵伯循,《小雅·斯千篇》之或曰注为曾氏之类,皆一一考订。虽於
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书成於至正丁亥。正统甲子英始取逢所授遗稿
重加增订,题曰《诗传义》,详释发明,以授书林叶氏刊行之。而板心又标《诗
传会通》,未喻其故。今仍从公迁旧名,题曰《诗经疏义》,以不没其始焉。
△《诗疑问》·七卷、附《诗辨说》·一卷(内府藏本)
元朱倬撰。倬字孟章,建昌新城人。至正二年进士。官遂安县尹。壬辰秋,
寇至,吏卒逃散,倬独坐公所以待尽。及寇焚廨舍,乃赴水死。盖亦忠节之士,
《元史》遗漏未载。国朝纳喇性德作是书《序》,始据《新安文献志》汪叡所作
《哀辞》,为表章其始末。其书略举诗篇大旨发问,而各以所注列於下,亦有阙
而不注者。刘锦文《序》称“其间有问无答者,岂真以为疑哉?在乎学者深思而
自得之耳”,又称“旧本先后无绪,今为之论定,使语同而旨小异者,因得以互
观焉”,是此本乃锦文所重编,非倬之旧。其有问无答者,或亦传写佚脱,而锦
文曲为之辞欤?末有赵惪《诗辨说》一卷。惪,宋宗室,举进士,入元
隐居豫章东湖。其书与倬书略相类,殆后人以倬忠烈,惪高隐,其人足以相
配,故合而编之欤?倬书七卷,附以惪书为八卷。朱睦《授经图》、焦
竑《经籍志》乃皆作六卷,疑为传写之讹。或倬原书六卷,刘锦文重编之时析为
七卷,亦未可定也。
△《诗缵绪》·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刘玉汝撰。玉汝始末未详。惟以周霆震《石初集》考之,知其为庐陵人,
字成之,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则明初尚存也。
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
故名曰《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
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
至论比兴之例,谓有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
有兴兼比、赋兼比之类。明用韵之法,如曰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
韵为韵之类。论《风》、《雅》之殊,如曰有腔调不同,有词义不同之类。於朱
子比兴、叶韵之说,皆能反覆体究,缕析条分。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於《集
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明以来诸家诗解,罕引其说,则亡佚已久。
今就《永乐大典》所载,依《经》排纂,正其脱讹,定为一十八卷。
△《诗演义》·十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梁寅撰。寅有《周易参义》,已著录。是书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
《演义》为名。前有《自序》云:“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
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今考其书,大抵浅显易见,切近不
支。元儒之学,主於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也。朱彝尊《经义考》载
此书作八卷,注曰“未见”。此本至《小雅·苕之华篇》止,以下皆阙,而已有
一十五卷,则八卷之说,殊为未确。盖彝尊未睹此本,但据传闻录之,卷数讹异,
其亦有由矣。
△《诗解颐》·四卷(内府藏本)
明朱善撰。善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人。洪武中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附
见《明史·刘三吾传》。是编不载《经》文,但以《诗》之篇题标目。大抵推衍
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阙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说不甚训诂字句,惟
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覆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於
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在经解中为别体,而实较诸儒之争竞异同者
为有裨於人事。其论《何彼襛矣》为后人误编於《召南》,盖沿王柏之谬说不
足为据。其论《二子乘舟》,谓“寿可谓之悌弟、伋不可谓之孝子”,律以“大
杖则逃”之文,固责备贤者之意。实则申生自缢,《春秋》无贬。尚论古人,亦
未可若是苛也。然论其大旨,要归醇正,不失为儒者之言。其於“太王翦商”一
条,引金履祥之言,补《集传》所未备。其据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谓“节彼南山”
之申伯蹶父、皇父尹氏,皆非当日之旧人,驳项安世之说,亦时有考据。《明史》
载其引据往史,驳律禁姑舅、两姨为婚之说,极为典核。知其研思典籍,具有发
明。盖元儒笃实之风,明初尤有存焉,非后来空谈高论者比也。
△《诗经大全》·二十卷(通行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亦永乐中所修《五经大全》之一也。自北宋以前,说《诗》
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
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之
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
广等是书,亦主於羽翼朱《传》,遵宪典也。然元人笃守师传,有所阐明,皆由
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蓍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
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安城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今刘氏之书尚有
传本,取以参校,大约於其太冗蔓者略删数条,而馀文如故。惟改其中“瑾案”
二字为“刘氏曰”,又刘书以《小序》分隶各篇,是书则从朱子旧本合为一篇,
小变其例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朱彝尊《经义考》并抉摘其非。陈启源《毛
诗稽古编》,但责广等采刘瑾之说太滥,犹未究其源也。其书本不足存,惟是恭
逢圣代,考定艺文,既括千古之全书,则当备历朝之沿革,而后是非得失,厘然
具明。此书为前明取士之制,故仍录而存之,犹《小学类》中存《洪武正韵》之
例云尔。
△《诗说解颐》·四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学四同》,已著录。是书凡《总论》二卷、《正释》三
十卷、《字义》八卷。大抵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而徵引该洽,亦颇足以自
申其说。凡书中改定旧说者,必反覆援据,明著其所以然。如以《南山篇》之
“必告父母”句为鲁桓告父母之庙。《九罭篇》之“公归不复”句,谓以鸿北向,
则不复为兴。《下泉篇》之郇伯,为指郇之继封者而言。“皇父卿士”章,谓以
宠任为先后,故崇卑不嫌杂陈。《頍弁》篇之“无几相见”句,为兄弟甥舅自相
谓。如斯之类,皆足於旧说之外,备说《诗》之一解。虽间伤穿凿,而语率有徵,
尚非王学末流以狂禅解经者比也。存此一编,使知姚江立教之初,其高足弟子研
求经传、考究训诂乃如此,亦何尝执“《六经》注我”之说,不立语言文字哉!
△《读诗私记》·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人,寄籍濮州。嘉靖丁未进士,官
至尚宝司少卿。《明史·文苑传》载王世贞所定广五子,先芳其一也。是书成於
隆庆四年。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有所难通,则参之吕氏《读诗记》、严
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
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不自揣量,折
衷其间”云云,盖不专主一家者,故其议论平和,绝无区分门户之见。如说《郑
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
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
不置可否。盖《小序》皆以为刺幽王,义有难通,而《集传》所云,又於古无考,
故阙所疑也。虽援据不广,时有阙略,要其大纲,则与凿空臆撰者殊矣。朱彝尊
《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不列卷数,注曰“未见”,而不载此书。其
为一书两书,盖不可考。然此书亦多辨定毛《传》,或彝尊传闻未审,误记其名
欤?
△《诗故》·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朱谋<土韦>撰。谋<土韦>有《周易象通》,已著录。是书以《小序》首句为主,
略同苏辙《诗传》之例,而参用旧说以考证之,其曰《诗故》者,考《汉书·艺
文志》,《诗类》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
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颜师古注曰:“故者,道
其旨意也。”谋<土韦>是编,盖用汉儒之旧名。故其说《诗》,亦多以汉学为主,
与朱子《集传》多所异同。其间自立新义者,如以《小星》为亵御入直,以《斯
干》为成王营洛,周公所赋之类,未免失之穿凿。然谋<土韦>博极群书,学有根柢,
要异乎剽窃陈言。盖自胡广等《五经大全》一出,应举穷经,久分两事。谋<土韦>
深居朱邸,不藉进取於名场,乃得以研究遗文,发挥古义也。经术盛衰之故,此
亦可知其大凡矣。
△《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冯应京撰。应京字可大,号慕冈,盱眙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湖广按察
使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因宋蔡卞《诗名物疏》而广之。《江南通志》
称其“少业诗,钩贯《笺》、疏,作《诗六家名物疏》”是也。其徵引颇为赅博。
每条之末,间附考证。如“被之僮僮”,郑《笺》以被为髲髢,《集传》以
为编发,应京则据《周礼·追师》,谓编则列发为之,次则次第发长短为之,所
谓髲髢,定《集传》之误混为编。又如《郑风·缁衣》,《集传》以为缁衣、
羔裘,大夫燕居之服。应京则据贾公彦《周礼疏》,以为卿士朝于天子,服皮弁
服,其适治事之馆改服缁衣,郑《笺》所谓所居私朝,即谓治事之馆。凡此之类,
其议论皆有根柢,犹为徵实之学者。惟所称六家乃谓齐、鲁、毛、韩、郑《笺》、
朱《传》,则古无是目,而自应京臆创之。且毛、郑本属一家,析而为二,亦乖
于传《经》之支派。以非宏旨所系,亦姑仍其旧名焉。
△《诗经疑问》·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编释《诗》,兼用毛《传》、
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
颇为有见。又论三经、三纬之说,谓赋、比、兴乃通融取义,非截然谓此为赋,
此为比,此为兴也。惟截然分而为三,於是求之不得其说,则将为赋而兴又比也,
赋而比又兴也,而寝失其义。其说亦足解轇轕之谈。舜牧於诸经皆有疑问,
惟此编说《诗》为差善。《自序》称所疑凡经数十年,重加订问,前此误解,亟
与辨正。盖其用力较深也。惟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说,於龙光、伴奂之类,
皆径以本字解之,强生论辨。是则隆、万以后儒者少见古书之故。亦足见诂训不
明而欲义理之不谬,无是事矣。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何楷撰。楷有《古周易订诂》,已著录。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
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於夏少康之世,以《公刘》、
《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於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
之诗殿焉。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於前。又於卷末仿《序卦传》
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著所以论列之意。考《诗序》之传最古,
已不能尽得作者名氏。故郑氏《诗谱》,阙有间焉。三家所述,如《关雎》出毕
公,《黍离》出伯封之类,茫昧无据,儒者犹疑之弗传。楷乃於三千年后,钩棘
字句,牵合史传,以定其名姓时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忧受兮”
之文,即指以为夏徵舒。此犹有一字之近也。《硕鼠》一诗,茫无指实,而指以
为《左传》之魏寿馀,此孰见之而孰传之?以《大田》为《豳雅》,《丰年》、
《良耜》为《豳颂》,即属之於公刘之世。此犹有先儒之旧说也。以《草虫》为
《南陔》,以《菁菁者莪》为《由仪》,以《缗蛮》为《崇丘》,又孰传之而孰
受之?大惑不解,楷之谓乎?然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
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蒐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
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馀年来,人人嗤点
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
△《待轩诗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次仲撰。次仲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已著录。是书前载《总论》二篇,
其馀《国风》以一国为一篇,二《雅》、《周颂》以一什为一篇,《鲁颂》、
《商颂》亦各为一篇。大抵用苏辙之例,以《小序》首句为据,而兼采诸家以会
通之。其於《集传》,不似毛奇龄之字字讥弹,以朱子为敌国,亦不似孙承泽之
字字阿附,并以毛氏为罪人(案承泽《诗经朱传翼自序》,称:“王弼乱《易》,
罪深桀、纣;毛氏之罪,亦不在王弼之下。”),故持论和平,能消融门户之见。
虽凭心揣度,或不免臆断之私,而大致援引详明,词多有据。在近代经解之中,
犹为典实。卷末别有《述遗》一卷,有录无书,目xia6*注“嗣刻”字,盖欲为之而
未成也。今并削其目,不复虚列焉。
△《读诗略记》·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作二卷。
此本六册,不分卷数。核其篇页,不止二卷。疑原书本十二卷,刊本误脱一“十”
字,传写者病其繁琐,并为六册也。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
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於未亡之前,其下作於既亡之后,明矣。
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足决千古之疑。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
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以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
《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
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
之诗,则据《诗》文“其在於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
融贯,务取持平。其以《生民篇》姜嫄巨迹为必不可信,亦先儒旧义。至於求
弃之之由而不得,乃援后世绿纟弟方底之事以证之,则未免反失之附会。又颇信
《竹书纪年》,屡引为证,亦乖说经之体。然综其大旨,不合者十之二三,合者
十之五六也。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
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於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诗
序》自古无异说,王肃、王基、孙毓、陈统争毛、郑之得失而已。其舍《序》言
《诗》者,萌於欧阳修,成於郑樵,而定於朱子之《集传》。辅广《童子问》以
下,递相羽翼,犹未列学官也。元延祐中行科举法,始定《诗》义用朱子,犹参
用古注疏也。明永乐中修《诗经大全》,以刘瑾《诗集传通释》为蓝本,始独以
《集传》试士。然数百年来,诸儒多引据古义,窃相辨诘,亦如当日之攻毛、郑。
盖《集传》废《序》,成於吕祖谦之相激,非朱子之初心。故其间负气求胜之处,
在所不免。原不能如《四书集注》,句铢字两,竭终身之力,研辨至精。特明代
纂修诸臣,於革除之际,老师宿儒,诛锄略尽,不能如刘三吾等辑《书传会选》,
於蔡氏多所补正。又成祖虽战伐之馀,欲兴文治,而实未能究心经义,定众说之
是非。循声附和,亦其势然欤?是编之作,恭逢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道光经籍,
研思六义,综贯四家。於众说之异同,既别白瑕瑜,独操衡鉴。而编校诸臣,亦
克承训示,考证详明,一字一句,务深溯诗人之本旨。故虽以《集传》为纲,而
古义之不可磨灭者,必一一附录以补阙遗。於学术持其至平,於经义乃协其至当。
《风》、《雅》运昌,千载一遇,岂前代官书任儒臣拘守门户者所可比拟万一乎!
△《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
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镕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
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盖我圣祖仁皇帝钦定《诗经汇纂》於《集传》之外,
多附录旧说,实昭千古之至公。我皇上几暇研经,洞周窔奥,於汉以来诸儒之论,
无不衡量得失,镜别异同。伏读御制《七十二候诗》中《虹始见》一篇,有“晦
翁旧解我疑生”句。句下御注,於《诗集传》所释蝃蝀之义,详为辨证。并於
所释《郑风》诸篇概作淫诗者,亦根据毛、郑,订正其讹。反覆一二百言,益足
见圣圣相承,心源如一。是以诸臣恭承彝训,编校是书,分章多准康成,徵事率
从《小序》。使孔门大义,上溯渊源。卜氏旧传,远承端绪,因钦定《诗经》以
树义,即因《御纂周易》以立名。作述之隆,后先辉耀。经术昌明,洵无过於昭
代者矣。
△《田间诗学》·十二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有《田间易学》,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己巳。大旨以
《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以外,凡二程
子、张子、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杨时、范祖禹、吕祖谦、陆佃、罗愿、谢枋
得、严粲、辅广、真德秀、邵忠允、季本、郝敬、黄道周、何楷二十家。其中王、
杨、范、谢四家今无传本,盖采於他书。陆、罗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
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也。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
《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持论颇为精核,而於名物、训诂、
山川、地理言之尤详。徐元文《序》称其“非有意於攻《集传》,於汉唐以来之
说亦不主於一人。无所攻,故无所主。无所攻、无所主而后可以有所攻、有所主”
云云,深得澄之著书之意。张英《序》又称其“尝与英书,谓《诗》与《尚书》、
《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徵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
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da6*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案
二书所序时代,多不可据。此语殊为失考。谨附订於此),与情事之疑信。即今
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云云,则其考证之切实,尤可见矣。
△《诗经稗疏》·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书皆辨正名物训诂,以补
《传》、《笺》诸说之遗。如《诗谱》谓“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
之化者谓之《召南》。”此则据《史记》谓雒阳为周、召之语,以陕州为中线而
两分之,则《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也。证之地理,亦可以备一解。至於鸟则
辨雎鸠之为山禽而非水鸟;雀角之角为咮,诗意言雀实有角,鼠实有牙。於兽
则辨“九十其犉”之语,当引《尔雅》“七尺曰犉”之文释之,不当以“黄
牛黑唇”释之;骍刚之刚为犅,则以牛脊言之。於草则辨蒌为雚苇之属,而非
蒌蒿;薇自为可食之菜,而非不可食之蕨。於木则辨诗言朴者,实今之柞。言柞
者,实今之栎;榛楛之榛,即诗之所谓栵,而非榛栗之榛。於虫则辨斯螽、
莎鸡、蟋蟀之各类,而非随时异名之物;果蠃负螟蛉以食其子,而非取以为子。
於鱼则辨鳣之即鲤,而《集传》误以为黄鱼;鲔之似鲤,而《集传》误以为鲟
鱼。於器用则辨《集传》训重较为“两輢上出轼者”之未谙车制。及毛《传》
训楘为历录,历录为纺车交萦之名、而《集传》增一然字之差。於礼制则辨公堂
称觥为饮酒于序,而非如《集传》所云豳公之堂。“裸将”之训为灌,与奠一义,
而历诋《bai6*虎通》灌地降神之谬。皆确有依据,不为臆断。其谓《猗嗟》为作於
鲁庄如齐观社之时,指庄娶哀姜而言,则据《尔雅》“姊妹之夫曰甥”以释甥字。
谓《无衣》为作於秦哀公,则指楚之僣号以释王字,义亦可通。惟以“葛屦五两”
之五通为行列之义。木瓜、木桃、木李为刻木之物。堇荼之荼如涂为穰草和泥。
奉璋之璋为牙璋,连下文六师以为言。未免近凿。至於《生民》一篇,谓姜嫄
为帝挚妃,后稷为帝挚子,平林为帝挚时诸侯之国。推至见弃之由,则疑为诸侯
废挚立尧之故,即以“不康不宁”为当日情事。无论史册无明文,抑与祭法禘喾
郊稷之说异矣。四卷之末,附以《考异》一篇,虽未赅备,亦足资考证。又《叶
韵辨》一篇,持论明通,足解诸家之轇轕。惟赘以《诗译》数条,体近诗话,
殆犹竟陵锺惺批评《国风》之馀习,未免自秽其书,虽不作可矣。
△《诗经通义》·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朱鹤龄撰。鹤龄有《尚书埤传》,已著录。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
废《序》之非。所采诸家,於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
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其《凡例》九
条及考定郑氏《诗谱》,皆具有条理。惟鹤龄学问淹洽,往往嗜博好奇,爱不能
割,故引据繁富而伤於芜杂者有之,亦所谓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者也。要其大致,
则彬彬矣。鹤龄与陈启源同里,据其《自序》,此书盖与启源商榷而成。又称启
源《毛诗稽古编》专崇古义,此书则参停於今古之间,稍稍不同。然《稽古编》
中,屡称“已见《通义》,兹不具论”。则二书固相足而成也。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国朝陈启源撰。启源字长发,吴江人。是书成於康熙丁卯。卷末自记,谓阅
十有四载,凡三易稿乃定。前有朱鹤龄《序》,又有康熙辛巳其门人赵嘉稷《序》。
鹤龄作《毛诗通义》,启源实与之参正。然《通义》兼权众说。启源此编,则训
诂一准诸《尔雅》,篇义一准诸《小序》,而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
而郑《笺》佐之。其名物则多以陆玑《疏》为主。题曰《毛诗》,明所宗也。曰
《稽古编》,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也。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
《诗本义》、吕祖谦《读诗记》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
《诗集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馀偶然一及,率从略焉。前二
十四卷,依次解《经》而不载《经》文,但标篇目。其无所论说者,则并篇目亦
不载。其前人论说已明,无庸复述者,亦置不道。次为《总诂》五卷,分六子目,
曰《举要》、曰《考异》、曰《正字》、曰《辨物》、曰《数典》、曰《稽疑》。
末为《附录》一卷,则统论《风》、《雅》、《颂》之旨。其间坚持汉学,不容
一语之出入,虽未免或有所偏。然引据赅博,疏证详明,一一皆有本之谈。盖明
代说经,喜骋虚辨。国朝诸家,始变为徵实之学,以挽颓波。古义彬彬,於斯为
盛。此编尤其最著也。至於《附录》中“西方美人”一条,牵及杂说,盛称佛教
东流始於周代,至谓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藐三皇,独归圣於西方。“捕鱼诸器”
一条,称广杀物命,恬不知怪,非大觉缘果之文,莫能救之,至谓庖犠必不作网
罟。是则於《经》义之外,横滋异学,非惟宋儒无此说,即汉儒亦岂有是论哉?
白璧之瑕,固不必为之曲讳矣。
△《诗所》·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是编大旨不主於训诂名物,
而主於推求《诗》意。其推求《诗》意又主於涵泳文句,得其美刺之旨而止,亦
不旁徵事迹,必求其人以实之。又以为西周篇什,不应寥寥。二《南》之中,亦
有文武以后诗。《风》、《雅》之中,亦多东迁以前诗。故於《小序》所述姓名,
多废不用,并其为朱子所取者亦或斥之,其间意测者多,考证者少。如谓“有女
怀春”为祀高禖,则附会古义。谓“有扁斯石”,扁字从户从册,古者额书於户
曰扁,以石为之,亦近於穿凿字说(案户册为扁义本《说文》,以石为之,则光
地之新解)。在光地所注诸经之中,较为次乘。然光地邃於经术,见理终深。其
所诠释,多能得兴观群怨之旨。他如郑、卫之录淫诗,引《春秋》之书乱臣贼子
为之,证《楚茨》以下为《豳雅》、《载芟》以下为《豳颂》。引《豳风》之后
附《鸱鸮》诸篇以释《豳雅》后有《瞻洛》诸诗、《豳颂》后有《酌》、《桓》
诸诗之疑。其言皆明白切实,足阐朱子未尽之义,亦非近代讲章揣骨听声者所可
及也。
△《毛诗写官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皆自记其说《诗》之语,
凡一百八十八条。取《汉书·艺文志》“武帝置写书之官”语为名。《自序》谓
“依汝南太守听写官言《诗》,忆而录之”。盖寓名以为问答,犹之或问焉耳。
案奇龄自述,早年著《毛诗续传》三十八卷,其稿已失。后乃就所记忆者作《国
风省篇》、《诗札》及此书。其门人所述经例,则云早刻《诗》说於淮安,未能
刊正。又李塨所作《序目》云:“尝以《诗》义质之先生,先生曰,予所传诸
《诗》,有未能改者数端。如以《十亩之间》为淫奔,以《鸱鸮》为避居於东,
以封康叔为武王,以有邰家室为太姜琅琊之骀。凡此皆惑也。”据此则此中之误,
奇龄固自知之,但所自知者犹未尽耳。然其书虽好为异说,而徵引详博,亦不无
补於考证。瑕瑜并见,在读者择之而已。
△《诗札》·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毛诗写官记》,复托与写官以札问讯而写官答之
之词,以成此书。凡八十四条。第二卷首有其门人所记云“此西河少时所作,故
其立说有暮年论辨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
云云。据此则其中多非定论,其门人亦不讳之。然奇龄学本渊博,名物诂训,颇
有所长。必尽废之,亦非平允之道。毛、韩异义,齐、鲁殊文,汉代专门,已不
限以一说。兼收并蓄,固亦说经家所旁采矣。
△《诗传诗说驳义》·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往往自出新义,得
解於旧注之外。恐其说之不信,遂托言家有《鲁诗》,为其远祖稷所传,一为子
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说》,并列所作《世学》中。厥后郭子章传刻二书,
自称得黄佐所藏秘阁石本,於是二书乃单行。明代说《诗》诸家,以其言往往近
理,多采用之,遂盛传於时。奇龄因其托名於古,乃引证诸书以纠之。夫《易传》
托之子夏,《书传》托之孔安国,其说之可取者皆行於世。至其源流授受,则说
经之家务核其真。奇龄是书,不以其说为可废,而於依托之处则一一辨之,亦可
谓持平之论矣。
△《续诗传鸟名》·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毛诗续传》,以遭乱避雠佚之。后从邻人吴氏子得
卷末《鸟名》一卷,与其门人莫春园、张文檒共缉缀之,衍为三卷。大意在
续《毛诗》而正朱《传》。每条皆先列《集传》之文於前,而一一辨其得失,考
训释《毛诗》草木虫鱼者,自吴陆玑以后,作者实繁。朱子作《诗集传》,大旨
在发明美刺之旨,而名物训诂则其所略。奇龄此书,则惟以考证为主,故其说较
详。惟恃其博辨,往往於朱《传》多所吹求,而所言亦不免於疏舛。如奇龄所作
《毛诗省》篇既以《齐风·鸡鸣》为谗人,此书又用旧说,为贤妃之告旦,前后
时相矛盾。鹪鹩之名桃虫,犹窃脂之名桑扈,原不因木而名。乃谓所栖所食,俱
不在桃,以喙锐如锥,专剖苇中虫食之,谓之掏虫,掏桃字通。尤杜撰无理。至
於解“睍睆黄鸟”用毛苌旧训,於义本长,乃谓鸎字从二目一八。其二
目,离之二目。一八者,艮八之喙。又谓莺字从二火,离为目,目本离火。《尚
书·洪范》伏传以五事之目属五行之火,莺首之戴两火,即鸎之戴两目。此
虽王安石之《字说》不穿凿至此矣。然大致引证赅洽,颇多有据。录而存之,以
广考订,固不害於“多识”之义尔。
△《诗识名解》·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姚炳撰。炳字彦晖,钱塘人。自多识之训,传自孔门,《尔雅》一书,
训诂名物略备。厥后诸儒纂述,日久多佚。惟陆玑之《疏》尚有裒辑重编之本。
自宋蔡卞以来,皆因玑书而辗转增损者也。此书亦以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
识为名。其稍异诸家者兼以推寻文义,颇及作《诗》之意尔。然孔子言鸟兽草木
本括举大凡,譬如史备四时,不妨以春秋互见。炳乃因此一语,遂不载虫鱼,未
免近高叟之固。其中考证辨驳,往往失之蔓衍。如辨麟麐二物,义本《说文》,
尚有关於训诂。至於凤凰神物,世所罕睹,而连篇累牍,辨其形状之异同,则与
《经》义无关矣。又诗中八鸾、和鸾之类,本为铃属,非鸾鸟之鸾,而列之鸟部。
然则车之伏兔,将入兽部乎?是皆爱奇嗜博,故有此弊。然核其大致,可取者多,
固宜略其芜杂,采其菁英焉。
△《诗传名物集览》·十二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大章撰。大章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
以母老乞归。其於《毛诗》用功颇深,所作《集览》本百卷,凡三易稿而后成。
此乃其摘录付梓之本,凡《鸟》二卷、兽二卷、《虫豸》一卷、《鳞介》一卷、
《草》四卷、《木》二卷。盖尤其生平精力所注也。《毛诗》自陆玑以下,诠释
名物者毋虑数十家,此书成之最后,故于诸家之说采辑尤夥。其中体例未合者,
如释“鹑之奔奔,”则《庄子》之鹑居、《列子》之性变以及朱鸟为鹑首、子夏
衣若悬鹑之类,无所不引。释“鸡栖于塒”,则《列子》之木鸡,《吕氏春秋》
之鸡跖,《汉官仪》之长鸣鸡,亦无不备载。皆体近类书,深乖说经之旨。又每
条首录《集传》大意,以紫阳为主。故如“鄂不韡韡”则取岂不光明之义,而驳
鄂作萼、不作跗之说为不烦改字。亦过於偏执。至如载宋太宗赐耶律休哥旗鼓杓
窊印,则以辽事误作宋事。尤为乖舛。然其徵引既众,可资博览,虽精核不足,
而繁富有馀,固未始非读《诗》者多识之一助也。
△《诗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惠周惕撰。周惕字元龙,长洲人。康熙辛未进士。由庶吉士改密云县知
县。惠氏三世以经学著,周惕其创始者也。是书於毛《传》、郑《笺》、朱《传》
无所专主,多自以已意考证。其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
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
《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
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
均得有《颂》、《鲁颂》非僣。其言皆有依据。至谓《颂》兼美刺,义通於诵,
则其说未安。考郑康成注《仪礼》“正歌备句”曰:“正歌者,升歌及笙各三终,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一备。”核以《经》文,无歌后更诵及一歌一诵之节。
其《周礼·瞽矇职》曰:“讽诵诗。”郑注谓“闇读之,不依永也”。则歌、
诵是两事,知颂、诵亦为两事,周惕合之,非矣。又谓证以《国策》,礼无归宁
之文,训“归宁父母”为“无父母遗罹”之义。考“归宁”文见《左传》,於
《礼经》必有所承。何休注《公羊传》,称“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
得反。惟士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此文当必有所受。《曲礼》曰:“女
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
坐,弗与同器而食。”其文承上许嫁而言,则已嫁而反,是即归宁之明证。不得
曰礼无文矣。然其馀类皆引据确实,树义深切,与枵腹说经,徒以臆见决是非者,
固有殊焉。
△《诗经札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编乃其读《诗》所记,大
抵以李光地《诗所》为宗,而斟酌於《小序》、朱《传》之间。其论《关雎》,
从《小序》求贤之说,最为明允。其论《郑风》不尽淫诗,而圣人亦兼存淫诗以
示戒,论亦持平。而谓郑声即郑诗,力驳郑樵之说,则殊不然。淫诗可存以示戒,
未有以当放之淫声被之管弦可以示戒者也。至《诗所》论季札观乐,所陈皆西周
之诗,非东迁以后之诗。名时据《变风》终於陈灵,在宣公十年,至襄公二十九
年吴子使札来聘,已越五十五年;又引《左传》卿大夫所赋以见东迁以后之诗,
列国具备其文。绝不回护其师说,可谓破除讲学家门户之见。又《十月之交》一
篇,谓辛卯日食,则云应问於知历者。《殷武》一章於朱子始祔而祭之说,则云
更宜考定。亦不强不知以为知。惟二《雅》诸篇,颇有臆断。然如论《国语》吊
二叔之不咸,引富辰所云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者,首举管、蔡、郕、霍,知二叔
不为管、蔡;引《礼记》“月三五而盈”,证三五在东;引《周礼》,祭天地三
辰皆有奉璋之礼,辨朱《传》之专指宗庙;引《月令》“节嗜欲”及《集韵》,
“嗜”字注,解“上帝耆之”;引《大司乐》享先妣之文在享先祖之上,证《大
雅》、《鲁颂》所以止称姜嫄;引《仪礼》下管新宫在宣王之前,证新宫非
《斯干》。亦皆具有考据。於其师说,可谓有所发明矣。
△《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录》·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严虞惇撰。虞惇字宝成,常熟人。康熙丁丑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
编乃其孙湖南驿盐道有禧所刊,乾隆十二年经进御览。首为《列国世谱》、次
《国风世表》、次《诗指举要》、次《读诗纲领》、次《删次》、次《六义》、
次《大小序》、次《诗乐》、次《章句音韵》、次《训诂传授》、次《经传逸诗》、
次《三家遗说》、次《经传杂说》、次《诗韵正音》、次《经文考异》。每一类
为一卷,皆附录篇首,不入卷数。其正经则《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八卷。
《大雅》为三卷,而每卷析一子卷。《颂》为五卷。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
以《集传》。其从《序》者十之七八,从《集传》者十之二三。亦有二家皆不从,
而虞惇自为说者。每篇之首,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
疏字义。篇末乃总论其大旨与去取诸说之故。皆以推求诗意为主,颇略於名物训
诂,亦不甚引据考证。如《墨子》称:“文王举闳夭、太颠於罝网中,授之政,
西土服。”《墨子》在春秋、战国之间,当及闻古义。而虞惇以为附会《兔罝》
之诗。至《左传》称“祭仲有宠於庄公”,所谓宠者,信任显荣之意,故楚灵王
对申无宇自称“盗有宠”也。虞惇因此一字,指祭仲为安陵、龙阳之流,以《山
有扶苏》之狡童当之,谓仲虽为卿,诗人丑其进身之始。此不更附会乎?又申培
《诗说》,出自丰坊,其中多剽朱《传》之义。而虞惇反谓朱《传》多引申培,
亦殊失考。然大致皆平心静气,玩味研求於毛、朱两家,择长弃短。非惟不存门
户之心,亦并不涉调停之见。核其所得,乃较诸家为多焉。
△《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有《尚书质疑》,已著录。是编成於乾隆壬申。《序》
文、案语皆称臣,盖拟进之本。凡分二十一类。其《序》中抒所自得者,如於释
地理,知邶、鄘、卫乃三地名,非三国名;於释山,知“崧高维岳”乃吴岳,非
中岳;於释水,知《吉日》之漆、沮非《绵》诗、《潜》颂之漆、沮;於释时令,
知《公刘》已先以建子为正;於释祭祀,知禘飨明堂俱周公创举。於释官职,知
司徒、司空、司马皆在《周官》以前;于释兵器,知古甲皆用革;于释宫室,知
“君子阳阳”乃伶官之诗,非妇人所作。于释草,知麻有二种;于释鸟,知桑扈
亦有二种。于释马,知《卫风》騋牝、《鲁颂》牧马,皆以备兵事,《司马法》
“马牛车乘俱出于民”乃王莽伪托之文。今考其书,禘及大享明堂一条,司徒、
司空、司马一条,皆与《序》文不相应,未喻何故。其邶鄘卫一条为顾炎武说,
崧高一条为阎若璩说,漆、沮一条为许谦说,《公刘》用子正一条为毛亨说,古
甲用革一条为陈祥道说,麻有二种一条为蔡卞说,桑扈二种一条为陆佃说,丘甸
不出车马一条为李廉说。惟“君子阳阳”一条以《楚茨》之文证《小序》,自出
新意耳。然诸家说《诗》中名物多泛滥以炫博。此书则采录旧说,颇为谨严,又
往往因以发明《经》义,与但徵故实,体同类书者有殊,於说《诗》亦不为无裨
也。其《续编》三卷,则成於乾隆癸酉。取《尔雅》、《释诂》、《释言》、
《释训》之文有关於《诗》者,摘而录之,亦略为疏解,盖训诂名物相辅而行之
义。以《尔雅》校之,尚阙“之,匹也”、“言,戒也”二条。或缮稿时偶误脱
欤?
△《诗疑辨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中松撰。中松字仲严,上海人。是书主於考订名物,折衷诸说之是非,
故以《辨证》为名。其中亦瑕瑜互见。如古说雎鸠为雕类,郑樵及朱子则以为凫
类。《左传》云:“雎鸠,司马也。”冯复京引朱《传》云:“江淮所有,当年
恐未入诗人之目。”已为定论。至《尔雅》云:“雎鸠,王鸠。”郭注:“雕类,
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尔雅》又云:“杨鸟、白鷢。”
郭注:“似鹰,尾上白。”是则二鸟明矣。乃扬雄、许慎皆以白鷢释雎鸠、
是傎也。中松并存其说,未免两岐。“黍稷”一条,独载雷礼黍贵稷贱、黍早
稷晚之说。按后稷以官名,社稷以坛名,稷为五穀之长,诸书皆然,稷未尝贱也。
《月令》以稷为首种。《尚书纬》云:“春,鸟星昏中以种稷。夏,火星昏中以
种黍。”是稷亦非晚也,中松乃取其说。又引《家语》之文以废群议,不知《家
语》王肃伪撰,不足据也。《韩奕》之“梁山”、“韩城”,王应麟两存旧说,
而其意以在晋为主。中松本王肃之说,谓皆在燕地,持论自确。而又疑梁山在晋
地,且不明乾州之梁山与在夏阳者本一山绵亘,孔《疏》最明,乃用胡渭“雍州
有二梁山”之说,并疑梁山宫为三梁山。则支离缴绕,弊亦与应麟等矣。“应田”
不取郑《笺》田当作朄、声转字误之说。按陈之为田,此声转也。朄之变陈,此
字误也;中松徒疑朄非引而曰读为引,以为费力。不知朄与<柬申>同。《说文》
解字曰:“<柬申>,击小鼓引乐声也。”其文甚明,何足为疑乎?至全书之中,
考正讹谬,校定异同,其言多有依据。在近人中,犹可谓留心考证者焉。
△《三家诗拾遗》·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范家相撰。家相字蘅洲,会稽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柳州府知府。汉
代传《诗》者四家。《隋书·经籍志》称:“《齐诗》亡於魏,《鲁诗》亡於西
晋,惟《韩诗》存。”宋修《太平御览》,多引《韩诗》。《崇文总目》亦著录,
刘安世、晁说之尚时时述其遗说。而南渡儒者,不复论及。知亡於政和、建炎间
也。自郑樵以后,说《诗》者务立新义,以掊击汉儒为能。三家之遗文,遂散佚
而不可复问。王应麟於咸淳之末,始掇拾残賸,辑为《诗考》三卷。然创始难工,
多所挂漏。又增缀逸《诗》篇目,杂采诸子依托之说,亦颇少持择。家相是编,
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
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循
览。惟其以《三家诗拾遗为名》,则《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宜附录;
其逸《诗》不系於三家者,自宜芟除。乃一例收入,未免失於贪多。且冠於篇端,
使开卷即名实相乖,尤非体例。其中如张超称《关雎》为毕公作一条,说见超所
作《诮蔡邕青衣赋》,非超别有解经之说,而但据《诗补传》所载泛称张超云云,
并不录其赋语。搜采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赡远矣。近时严虞惇作《诗
经质疑》,内有《三家遗说》一篇。又惠栋《九经古义》,余萧客《古经解钩沈》,
於三家亦均有采掇。论其赅备,亦尚不及是编也。
△《诗渖》·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范家相撰。是编乃其释《诗》之说。家相之学,源出萧山毛奇龄。奇龄
之说经,引证浩博,喜於诘驳,其攻击先儒最甚。而盛气所激,出尔反尔,其受
攻击亦最甚。家相有戒於斯,故持论一出於和平,不敢放言高论。其作是书,大
旨斟酌於《小序》、朱《传》之间,而断以已意。首为《总论》三十篇。以下依
次诠说,皆不载《经》文,但著篇目。其先儒旧说无可置辨者,则并篇目亦不著
之。今核其所言,短长互见。如谓《卷耳》为文王在羑里,后妃遣使臣之作;谓
《中谷有蓷》为怜申后;谓《褰裳》为在晋楚争郑之时;谓《丰》为男亲迎
而女不从;谓《敝笱》为叹王纲废弛;谓《采苓》为申生而作;谓《采薇》为文
王伐玁狁;谓《沔水》为宣王信谗:皆以意揣度,绝无确证。然如《总论》第
十四条力破《黍离》降为《国风》之说,谓:“太史不采风,王朝无掌故,诸侯
之国史亦不纪录以进。盖四《诗》俱亡,非独《雅》也。《诗》亡而讽谕彰瘅之
道废,是以《春秋》作焉。”此与孟子迹熄之说深有发明。第十五条谓:“三百
五篇之韵叶之而不谐者,其故有三。列国之方音不同,一也。古人一字每兼数音,
而字音传讹已久,非可执一以谐声,二也。诗必歌而后出,每以馀音相谐,自歌
诗之法不传,而馀音莫辨,三也。”此亦足解顾炎武、毛奇龄二家之斗。其解
《采蘩》篇,谓“被之僮僮”为夫人斋居之首服,而历引《周礼·内司服》、
《玉藻》及聂氏《三礼图》以证之。盖被者所以配褖衣,今据聂氏谓妇人之
褖衣因男子之玄端,又《玉藻》云“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则知夫人
服被为斋,夫人斋於正寝,既不可如祭之服副袆,又不可服告桑之编,故服燕
寝朝君之被,此说为前人所未及。其解《楚茨》、《信南山》诸篇,尤为详晰。
如“南东其亩”及“中田有庐”之类,於沟洫田制咸依据确凿,不同附会。在近
代说《诗》之家,犹可谓瑜不掩瑕、瑕不掩瑜者也。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炳璋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人。乾隆甲戌进士,官石泉县知
县。是编以《诗序》首句为国史所传,如苏辙之例。但辙於首句下申明之语竟删
除不论,炳璋则存其原文,於首句中离一字书之,而一一订其疏舛,例又小殊。
盖参用朱子《诗序辨说》之义,以贯通两家也。其论“江有沱”,谓古者嫡媵并
行,无待年於国之礼。然《春秋》伯姬归纪,叔姬归酅,实非一年之事,未可
断其必无。论《鲁颂》,谓用天子礼乐自吉禘庄公始见於《经》,断以为僣自僖
公。然《吕览》史角之事虽出杂说,而“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注谓:“前此
用八,故曰初献。”是已在隐公先矣。是过於考证,转失之眉睫之前。他如论
《野有死麕》,以尨吠为喻人之类,亦失《经》旨。要其恪守先儒,语必有据,
而於废《序》诸家亦置而不争,不可不谓笃实近里之学也。其《纲领》有云:
“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
是诗人之意也。《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也。朱子顺
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是诗之旨。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
之要。”尤可谓解结之论矣。
△《虞东学诗》·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镇撰。镇字备九,号古湫,常熟人。常熟,古海虞地。镇居城东,故
又号曰虞东。乾隆甲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是书大旨,以讲学诸家尊《集传》
而抑《小序》,博古诸家又申《小序》而疑《集传》,构衅者四五百年,迄无定
论。故作是编,调停两家之说,以解其纷。所徵引凡数十家,而欧阳修、苏辙、
吕祖谦、严粲四家所取为多。虽镕铸群言,自为疏解,而某义本之某人,必於句
xia6*注其所出。又《集传》多阐明义理,於名物训诂声音之学皆在所略。镇於是数
端,亦一一考证,具有根柢。盖於汉学、宋学之间,能斟酌以得其平。书虽晚出,
於读《诗》者不为无裨也。
(案:诸经之中,惟《诗》文义易明,亦惟《诗》辨争最甚。盖“《诗》无
达诂”,各随所主之门户,均有一说之可通也。今核定诸家,始於《诗序辨说》,
以著起衅之由;终於是编,以破除朋党之见:凡以俾说是《经》者化其邀名求胜
之私而已矣。是编录此门之大旨也。)
○附录
△《韩诗外传》·十卷(通行本)
汉韩婴撰。婴,燕人。文帝时为博士,武帝时至常山太傅。《汉书·艺文志》
有《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
岁久散佚。惟《韩故》二十二卷,《新唐书》尚著录,故刘安世称尝读《韩诗·
雨无正篇》。然欧阳修已称今但存其《外传》,则北宋之时,士大夫已有见有不
见。范处义作《诗补传》在绍兴中,已不信刘安世得见《韩诗》,则亡在南、北
宋间矣。惟此《外传》,至今尚存。然自《隋志》以后,即较《汉志》多四卷,
盖后人所分也。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
《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班固论三家之《诗》,称其“或取《春秋》、
采杂说,咸非其本义”,殆即指此类欤?中间阿谷处女一事,洪迈《容斋随笔》
已议之。他如称彭祖名并尧禹,称长生久视,称天变不足畏,称《韶》用干戚,
称舜兼二女为非,称荆蒯芮仆不恒其德,语皆有疵。谓柳下惠杀身以成信,谓孔
子称御说恤民,谓“舜生於鸣条”一章为孔子语,谓轮扁对楚成王,谓冉有称吴、
楚、燕、代伐秦王,皆非事实。颜渊、子贡、子路言志事与申鸣死白公之难事,
皆一条而先后重见,亦失简汰。然其中引荀卿《非十二子》一篇,删去子思、孟
子二条,惟存十子,其去取特为有识。又茧丝、卵雏之喻,董仲舒取之为《繁露》。
君群王往之训,班固取之为《bai6*虎通》。精理名言,往往而有,不必尽以训诂绳
也。是书之例,每条必引《诗》词,而未引《诗》者二十八条;又“吾语汝”一
条,起无所因:均疑有阙文。李善注《文选》,引其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者七
十馀家事及汉皋二女事,今本皆无之,疑并有脱简。至《艺文类聚》引雪花六出
之类,多涉训诂,则疑为《内传》之文,传写偶误。董斯张尽以为《外传》所佚,
又似不然矣。
(案:《汉志》以《韩外传》入《诗类》,盖与《内传》连类及之。王世贞
称“《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其说至确。今《内传》解
《诗》之说已亡,则《外传》已无关於《诗》义,徒以时代在毛苌以前,遂列为
古来说《诗》之冠,使读《诗》者开卷之初,即不见本旨,於理殊为未协。以其
舍《诗类》以外无可附丽,今从《易纬》、《尚书大传》之例,亦别缀於末简。)
──右《诗类》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录》一部,十卷,皆文渊阁
著录。
△《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内府藏本)
元许谦撰。谦有《读书丛说》,已著录。谦虽受学於王柏,而醇正则远过其
师。研究诸经,亦多明古义。故是书所考名物音训,颇有根据,足以补《集传》
之阙遗。惟王柏作《二南相配图》,移《甘棠》、《何彼襛矣》於《王风》,
而去《野有死麕》,使《召南》亦十有一篇,适如《周南》之数。师心自用,窜
乱圣经,殊不可训。而谦笃守师说,列之卷中,犹未免门户之见。至柏所删《国
风》三十二篇,谦疑而未敢遽信,正足见其是非之公。吴师道作是书《序》,乃
反谓已放之郑声,何为尚存而不削,於谦深致不满。是则以不狂为狂,非谦之失
矣。卷末谱作诗时世,其例本之康成,其说则改从《集传》,盖渊源授受,各尊
所闻。然书中实多采用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
之曰《钞》,盖以此云。
△《诗传通释》·二十卷(内府藏本)
元刘瑾撰。瑾字公瑾,安福人。其学问渊源出於朱子。故是书大旨在於发明
《集传》,与辅广《诗童子问》相同。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於二家多所驳
诘。然广书皆循文演义,故所驳惟训解之辞。瑾书兼辨订故实,故所驳多考证之
语。如注《何彼襛矣》,以齐桓公为襄公之子。注《魏风》以魏为七国之魏。
注《陟岵》,谓毛《传》先出,《尔雅》后出。注《绸缪》,谓心宿之象,三星
鼎立。注《鹿鸣之什》,谓上下通用,止《小雅》二《南》,其《大雅》独为天
子之乐。注《节南山》,以家父即《春秋》之家父,师尹即《春秋》之尹氏(案
此项安世之说,见朱善《诗解颐》,瑾袭之而隐其名也。)注《楚茨》,误读郑
康成《玉藻注》,以楚茨为即采齐。注《甫田》,误读毛《传》车梁,以为即
《小戎》之梁辀。注《殷武》,杜撰殷庙之昭穆,及祧庙世次。皆一经指摘,无
可置辞。故启源讥胡广修《诗经大全》,收瑾说太滥(案《大全》即用瑾此书为
蓝本,故全用其说。启源未以二书相较,故有此语。谨附订於此)。然徵实之学
不足,而研究义埋究有渊源。议论亦颇笃实,於诗人美刺之旨尚有所发明,未可
径废。至《周颂·丰年篇》,朱子《诗辨说》既驳其误,而《集传》乃用《序》
说,自相矛盾。又三夏见於《周礼》,吕叔玉注以《时迈》、《执竞》、《思文》
当之,朱子既用其说,乃又谓成康是二王谥,《执竞》是昭王后诗,则不应篇名
先见《周礼》。瑾一一回护,亦为启源所纠。然汉儒务守师传,唐疏皆遵注义。
此书既专为朱《传》而作,其委曲迁就,固势所必然,亦无庸过为责备也。
△《诗传旁通》·十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元梁益撰。益字友直,号庸斋,江阴人。自署三山者,以其先福州人也。尝
举江浙乡试,不及仕宦,教授乡里以终。事迹附载《元史·儒学传·陆文圭传》
内。朱子《诗传》,详於作《诗》之意,而名物训诂仅举大凡。盖是书仿孔、贾
诸疏证明注文之例,凡《集传》所引故实,一一引据出处,辨析源委。因杜文瑛
先有《语孟旁通》,体例相似,故亦以《旁通》为名。其中如圣人之耦,则引
《西汉书》刘歆论董仲舒语。“见尧於羹,见舜於墙”则引《后汉书·李固传》
以明出典。或朱子所未详者,亦旁引诸说以补之。如五緎、五总,引陆佃之语。
三单,引郑《笺》羡卒、孔《疏》副丁之类。亦间有与朱子之说稍异者。如“顷
筐塈之”,《集传》音“许器切”,《大雅》“民之攸塈”,《集传》音“许既
切”者,从陆德明《经典释文》。益则引《礼部韵》,谓“许既切”者,在《未
韵》,音饩,注云:“取也”。“许器切”者,在至韵,音洎,作“巨至切”。
朱子之音与《礼部韵》不同云云。是是非非,绝不坚持门户。视胡炳文等之攀附
高名,言言附合,相去远矣。卷首为类目,末一卷则其叙说。内一条论秦造父封
赵,因录罗泌《国姓纪原》之文,自谓此於《诗传》虽无所系,而宋氏有国,其
姓亦当知,故通之。则冗赘之文,汗漫无理,可已而不已者也。前有至正四年太
平路总管府推官滨州翟思忠《序》,明朱睦《授经图》遂以《诗传旁通》为
思忠作,殊为疏舛。今从朱彝尊《经义考》所辨(案彝尊所引乃陆元辅之言),
附订正焉。
△《诗经疏义》·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朱公迁撰。公迁字克升,乐平人。《江西通志》载其至正间为处州学正,
何英《后序》则称以特恩授校官,得主金华郡庠。二说互异。考《乐平县志》载
公迁“以至正辛巳领浙江乡试,教婺州,改处州。”然则英《序》举其始,《通
志》要其终耳。是书为发明朱子《集传》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义》。其后
同里王逢及逢之门人何英,又采众说以补之。逢所补题曰《辑录》,英所补题曰
《增释》。虽递相附益,其宗旨一也。其说墨守朱子,不逾尺寸,而亦间有所辨
证。如《卷耳篇》内,朱子误用毛《传》旧说,以崔嵬为土山戴石,公迁则引
《尔雅》、《说文》,明其当为石戴土。又《七月》之诗,朱子本《月令》以流
火在六月,公迁推验岁差,谓《公刘》时当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补《集传》之阙。
又《集传》所引典故,一一详其出处。即所引旧说,原本不著其名者,如《卫风》
之赵子注为赵伯循,《小雅·斯千篇》之或曰注为曾氏之类,皆一一考订。虽於
宏旨无关,亦足见其用心不苟也。书成於至正丁亥。正统甲子英始取逢所授遗稿
重加增订,题曰《诗传义》,详释发明,以授书林叶氏刊行之。而板心又标《诗
传会通》,未喻其故。今仍从公迁旧名,题曰《诗经疏义》,以不没其始焉。
△《诗疑问》·七卷、附《诗辨说》·一卷(内府藏本)
元朱倬撰。倬字孟章,建昌新城人。至正二年进士。官遂安县尹。壬辰秋,
寇至,吏卒逃散,倬独坐公所以待尽。及寇焚廨舍,乃赴水死。盖亦忠节之士,
《元史》遗漏未载。国朝纳喇性德作是书《序》,始据《新安文献志》汪叡所作
《哀辞》,为表章其始末。其书略举诗篇大旨发问,而各以所注列於下,亦有阙
而不注者。刘锦文《序》称“其间有问无答者,岂真以为疑哉?在乎学者深思而
自得之耳”,又称“旧本先后无绪,今为之论定,使语同而旨小异者,因得以互
观焉”,是此本乃锦文所重编,非倬之旧。其有问无答者,或亦传写佚脱,而锦
文曲为之辞欤?末有赵惪《诗辨说》一卷。惪,宋宗室,举进士,入元
隐居豫章东湖。其书与倬书略相类,殆后人以倬忠烈,惪高隐,其人足以相
配,故合而编之欤?倬书七卷,附以惪书为八卷。朱睦《授经图》、焦
竑《经籍志》乃皆作六卷,疑为传写之讹。或倬原书六卷,刘锦文重编之时析为
七卷,亦未可定也。
△《诗缵绪》·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刘玉汝撰。玉汝始末未详。惟以周霆震《石初集》考之,知其为庐陵人,
字成之,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则明初尚存也。
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
故名曰《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
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
至论比兴之例,谓有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
有兴兼比、赋兼比之类。明用韵之法,如曰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
韵为韵之类。论《风》、《雅》之殊,如曰有腔调不同,有词义不同之类。於朱
子比兴、叶韵之说,皆能反覆体究,缕析条分。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於《集
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明以来诸家诗解,罕引其说,则亡佚已久。
今就《永乐大典》所载,依《经》排纂,正其脱讹,定为一十八卷。
△《诗演义》·十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梁寅撰。寅有《周易参义》,已著录。是书推演朱子《诗传》之义,故以
《演义》为名。前有《自序》云:“此书为幼学而作,博稽训诂以启其塞,根之
义理以达其机,隐也使之显,略也使之详。”今考其书,大抵浅显易见,切近不
支。元儒之学,主於笃实,犹胜虚谈高论,横生臆解者也。朱彝尊《经义考》载
此书作八卷,注曰“未见”。此本至《小雅·苕之华篇》止,以下皆阙,而已有
一十五卷,则八卷之说,殊为未确。盖彝尊未睹此本,但据传闻录之,卷数讹异,
其亦有由矣。
△《诗解颐》·四卷(内府藏本)
明朱善撰。善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人。洪武中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附
见《明史·刘三吾传》。是编不载《经》文,但以《诗》之篇题标目。大抵推衍
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阙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说不甚训诂字句,惟
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覆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於
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在经解中为别体,而实较诸儒之争竞异同者
为有裨於人事。其论《何彼襛矣》为后人误编於《召南》,盖沿王柏之谬说不
足为据。其论《二子乘舟》,谓“寿可谓之悌弟、伋不可谓之孝子”,律以“大
杖则逃”之文,固责备贤者之意。实则申生自缢,《春秋》无贬。尚论古人,亦
未可若是苛也。然论其大旨,要归醇正,不失为儒者之言。其於“太王翦商”一
条,引金履祥之言,补《集传》所未备。其据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谓“节彼南山”
之申伯蹶父、皇父尹氏,皆非当日之旧人,驳项安世之说,亦时有考据。《明史》
载其引据往史,驳律禁姑舅、两姨为婚之说,极为典核。知其研思典籍,具有发
明。盖元儒笃实之风,明初尤有存焉,非后来空谈高论者比也。
△《诗经大全》·二十卷(通行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亦永乐中所修《五经大全》之一也。自北宋以前,说《诗》
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绍兴、
绍熙之间,左右佩剑,相笑不休。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有元一代之
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疏。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
广等是书,亦主於羽翼朱《传》,遵宪典也。然元人笃守师传,有所阐明,皆由
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蓍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
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安城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今刘氏之书尚有
传本,取以参校,大约於其太冗蔓者略删数条,而馀文如故。惟改其中“瑾案”
二字为“刘氏曰”,又刘书以《小序》分隶各篇,是书则从朱子旧本合为一篇,
小变其例而已。顾炎武《日知录》、朱彝尊《经义考》并抉摘其非。陈启源《毛
诗稽古编》,但责广等采刘瑾之说太滥,犹未究其源也。其书本不足存,惟是恭
逢圣代,考定艺文,既括千古之全书,则当备历朝之沿革,而后是非得失,厘然
具明。此书为前明取士之制,故仍录而存之,犹《小学类》中存《洪武正韵》之
例云尔。
△《诗说解颐》·四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学四同》,已著录。是书凡《总论》二卷、《正释》三
十卷、《字义》八卷。大抵多出新意,不肯剽袭前人,而徵引该洽,亦颇足以自
申其说。凡书中改定旧说者,必反覆援据,明著其所以然。如以《南山篇》之
“必告父母”句为鲁桓告父母之庙。《九罭篇》之“公归不复”句,谓以鸿北向,
则不复为兴。《下泉篇》之郇伯,为指郇之继封者而言。“皇父卿士”章,谓以
宠任为先后,故崇卑不嫌杂陈。《頍弁》篇之“无几相见”句,为兄弟甥舅自相
谓。如斯之类,皆足於旧说之外,备说《诗》之一解。虽间伤穿凿,而语率有徵,
尚非王学末流以狂禅解经者比也。存此一编,使知姚江立教之初,其高足弟子研
求经传、考究训诂乃如此,亦何尝执“《六经》注我”之说,不立语言文字哉!
△《读诗私记》·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先芳撰。先芳字伯承,号北山,监利人,寄籍濮州。嘉靖丁未进士,官
至尚宝司少卿。《明史·文苑传》载王世贞所定广五子,先芳其一也。是书成於
隆庆四年。所释大抵多从毛、郑,毛、郑有所难通,则参之吕氏《读诗记》、严
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
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不自揣量,折
衷其间”云云,盖不专主一家者,故其议论平和,绝无区分门户之见。如说《郑
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
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
不置可否。盖《小序》皆以为刺幽王,义有难通,而《集传》所云,又於古无考,
故阙所疑也。虽援据不广,时有阙略,要其大纲,则与凿空臆撰者殊矣。朱彝尊
《经义考》载先芳有《毛诗考正》,不列卷数,注曰“未见”,而不载此书。其
为一书两书,盖不可考。然此书亦多辨定毛《传》,或彝尊传闻未审,误记其名
欤?
△《诗故》·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朱谋<土韦>撰。谋<土韦>有《周易象通》,已著录。是书以《小序》首句为主,
略同苏辙《诗传》之例,而参用旧说以考证之,其曰《诗故》者,考《汉书·艺
文志》,《诗类》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
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颜师古注曰:“故者,道
其旨意也。”谋<土韦>是编,盖用汉儒之旧名。故其说《诗》,亦多以汉学为主,
与朱子《集传》多所异同。其间自立新义者,如以《小星》为亵御入直,以《斯
干》为成王营洛,周公所赋之类,未免失之穿凿。然谋<土韦>博极群书,学有根柢,
要异乎剽窃陈言。盖自胡广等《五经大全》一出,应举穷经,久分两事。谋<土韦>
深居朱邸,不藉进取於名场,乃得以研究遗文,发挥古义也。经术盛衰之故,此
亦可知其大凡矣。
△《六家诗名物疏》·五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冯应京撰。应京字可大,号慕冈,盱眙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湖广按察
使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因宋蔡卞《诗名物疏》而广之。《江南通志》
称其“少业诗,钩贯《笺》、疏,作《诗六家名物疏》”是也。其徵引颇为赅博。
每条之末,间附考证。如“被之僮僮”,郑《笺》以被为髲髢,《集传》以
为编发,应京则据《周礼·追师》,谓编则列发为之,次则次第发长短为之,所
谓髲髢,定《集传》之误混为编。又如《郑风·缁衣》,《集传》以为缁衣、
羔裘,大夫燕居之服。应京则据贾公彦《周礼疏》,以为卿士朝于天子,服皮弁
服,其适治事之馆改服缁衣,郑《笺》所谓所居私朝,即谓治事之馆。凡此之类,
其议论皆有根柢,犹为徵实之学者。惟所称六家乃谓齐、鲁、毛、韩、郑《笺》、
朱《传》,则古无是目,而自应京臆创之。且毛、郑本属一家,析而为二,亦乖
于传《经》之支派。以非宏旨所系,亦姑仍其旧名焉。
△《诗经疑问》·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编释《诗》,兼用毛《传》、
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
颇为有见。又论三经、三纬之说,谓赋、比、兴乃通融取义,非截然谓此为赋,
此为比,此为兴也。惟截然分而为三,於是求之不得其说,则将为赋而兴又比也,
赋而比又兴也,而寝失其义。其说亦足解轇轕之谈。舜牧於诸经皆有疑问,
惟此编说《诗》为差善。《自序》称所疑凡经数十年,重加订问,前此误解,亟
与辨正。盖其用力较深也。惟不信古人字少假借通用之说,於龙光、伴奂之类,
皆径以本字解之,强生论辨。是则隆、万以后儒者少见古书之故。亦足见诂训不
明而欲义理之不谬,无是事矣。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何楷撰。楷有《古周易订诂》,已著录。其论《诗》,专主《孟子》知人
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於夏少康之世,以《公刘》、
《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於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
之诗殿焉。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於前。又於卷末仿《序卦传》
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著所以论列之意。考《诗序》之传最古,
已不能尽得作者名氏。故郑氏《诗谱》,阙有间焉。三家所述,如《关雎》出毕
公,《黍离》出伯封之类,茫昧无据,儒者犹疑之弗传。楷乃於三千年后,钩棘
字句,牵合史传,以定其名姓时代。如《月出篇》有“舒窈窕兮”、“舒忧受兮”
之文,即指以为夏徵舒。此犹有一字之近也。《硕鼠》一诗,茫无指实,而指以
为《左传》之魏寿馀,此孰见之而孰传之?以《大田》为《豳雅》,《丰年》、
《良耜》为《豳颂》,即属之於公刘之世。此犹有先儒之旧说也。以《草虫》为
《南陔》,以《菁菁者莪》为《由仪》,以《缗蛮》为《崇丘》,又孰传之而孰
受之?大惑不解,楷之谓乎?然楷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
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譬诸蒐罗七宝,造一不中规矩之巨器,
虽百无所用,而毁以取材,则火齐、木难,片片皆为珍物。百馀年来,人人嗤点
其书,而究不能废其书,职是故矣。
△《待轩诗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次仲撰。次仲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已著录。是书前载《总论》二篇,
其馀《国风》以一国为一篇,二《雅》、《周颂》以一什为一篇,《鲁颂》、
《商颂》亦各为一篇。大抵用苏辙之例,以《小序》首句为据,而兼采诸家以会
通之。其於《集传》,不似毛奇龄之字字讥弹,以朱子为敌国,亦不似孙承泽之
字字阿附,并以毛氏为罪人(案承泽《诗经朱传翼自序》,称:“王弼乱《易》,
罪深桀、纣;毛氏之罪,亦不在王弼之下。”),故持论和平,能消融门户之见。
虽凭心揣度,或不免臆断之私,而大致援引详明,词多有据。在近代经解之中,
犹为典实。卷末别有《述遗》一卷,有录无书,目xia6*注“嗣刻”字,盖欲为之而
未成也。今并削其目,不复虚列焉。
△《读诗略记》·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作二卷。
此本六册,不分卷数。核其篇页,不止二卷。疑原书本十二卷,刊本误脱一“十”
字,传写者病其繁琐,并为六册也。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
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於未亡之前,其下作於既亡之后,明矣。
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足决千古之疑。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
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以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
《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
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
之诗,则据《诗》文“其在於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
融贯,务取持平。其以《生民篇》姜嫄巨迹为必不可信,亦先儒旧义。至於求
弃之之由而不得,乃援后世绿纟弟方底之事以证之,则未免反失之附会。又颇信
《竹书纪年》,屡引为证,亦乖说经之体。然综其大旨,不合者十之二三,合者
十之五六也。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二卷
康熙末圣祖仁皇帝御定。刻成於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制《序》颁行。《诗
序》自古无异说,王肃、王基、孙毓、陈统争毛、郑之得失而已。其舍《序》言
《诗》者,萌於欧阳修,成於郑樵,而定於朱子之《集传》。辅广《童子问》以
下,递相羽翼,犹未列学官也。元延祐中行科举法,始定《诗》义用朱子,犹参
用古注疏也。明永乐中修《诗经大全》,以刘瑾《诗集传通释》为蓝本,始独以
《集传》试士。然数百年来,诸儒多引据古义,窃相辨诘,亦如当日之攻毛、郑。
盖《集传》废《序》,成於吕祖谦之相激,非朱子之初心。故其间负气求胜之处,
在所不免。原不能如《四书集注》,句铢字两,竭终身之力,研辨至精。特明代
纂修诸臣,於革除之际,老师宿儒,诛锄略尽,不能如刘三吾等辑《书传会选》,
於蔡氏多所补正。又成祖虽战伐之馀,欲兴文治,而实未能究心经义,定众说之
是非。循声附和,亦其势然欤?是编之作,恭逢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道光经籍,
研思六义,综贯四家。於众说之异同,既别白瑕瑜,独操衡鉴。而编校诸臣,亦
克承训示,考证详明,一字一句,务深溯诗人之本旨。故虽以《集传》为纲,而
古义之不可磨灭者,必一一附录以补阙遗。於学术持其至平,於经义乃协其至当。
《风》、《雅》运昌,千载一遇,岂前代官书任儒臣拘守门户者所可比拟万一乎!
△《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
乾隆二十年,皇上御纂。镕铸众说,演阐经义,体例与《周易述义》同。训
释多参稽古义,大旨亦同。盖我圣祖仁皇帝钦定《诗经汇纂》於《集传》之外,
多附录旧说,实昭千古之至公。我皇上几暇研经,洞周窔奥,於汉以来诸儒之论,
无不衡量得失,镜别异同。伏读御制《七十二候诗》中《虹始见》一篇,有“晦
翁旧解我疑生”句。句下御注,於《诗集传》所释蝃蝀之义,详为辨证。并於
所释《郑风》诸篇概作淫诗者,亦根据毛、郑,订正其讹。反覆一二百言,益足
见圣圣相承,心源如一。是以诸臣恭承彝训,编校是书,分章多准康成,徵事率
从《小序》。使孔门大义,上溯渊源。卜氏旧传,远承端绪,因钦定《诗经》以
树义,即因《御纂周易》以立名。作述之隆,后先辉耀。经术昌明,洵无过於昭
代者矣。
△《田间诗学》·十二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有《田间易学》,已著录。是书成於康熙己巳。大旨以
《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以外,凡二程
子、张子、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杨时、范祖禹、吕祖谦、陆佃、罗愿、谢枋
得、严粲、辅广、真德秀、邵忠允、季本、郝敬、黄道周、何楷二十家。其中王、
杨、范、谢四家今无传本,盖采於他书。陆、罗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
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也。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
《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持论颇为精核,而於名物、训诂、
山川、地理言之尤详。徐元文《序》称其“非有意於攻《集传》,於汉唐以来之
说亦不主於一人。无所攻,故无所主。无所攻、无所主而后可以有所攻、有所主”
云云,深得澄之著书之意。张英《序》又称其“尝与英书,谓《诗》与《尚书》、
《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徵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
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da6*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案
二书所序时代,多不可据。此语殊为失考。谨附订於此),与情事之疑信。即今
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云云,则其考证之切实,尤可见矣。
△《诗经稗疏》·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书皆辨正名物训诂,以补
《传》、《笺》诸说之遗。如《诗谱》谓“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
之化者谓之《召南》。”此则据《史记》谓雒阳为周、召之语,以陕州为中线而
两分之,则《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也。证之地理,亦可以备一解。至於鸟则
辨雎鸠之为山禽而非水鸟;雀角之角为咮,诗意言雀实有角,鼠实有牙。於兽
则辨“九十其犉”之语,当引《尔雅》“七尺曰犉”之文释之,不当以“黄
牛黑唇”释之;骍刚之刚为犅,则以牛脊言之。於草则辨蒌为雚苇之属,而非
蒌蒿;薇自为可食之菜,而非不可食之蕨。於木则辨诗言朴者,实今之柞。言柞
者,实今之栎;榛楛之榛,即诗之所谓栵,而非榛栗之榛。於虫则辨斯螽、
莎鸡、蟋蟀之各类,而非随时异名之物;果蠃负螟蛉以食其子,而非取以为子。
於鱼则辨鳣之即鲤,而《集传》误以为黄鱼;鲔之似鲤,而《集传》误以为鲟
鱼。於器用则辨《集传》训重较为“两輢上出轼者”之未谙车制。及毛《传》
训楘为历录,历录为纺车交萦之名、而《集传》增一然字之差。於礼制则辨公堂
称觥为饮酒于序,而非如《集传》所云豳公之堂。“裸将”之训为灌,与奠一义,
而历诋《bai6*虎通》灌地降神之谬。皆确有依据,不为臆断。其谓《猗嗟》为作於
鲁庄如齐观社之时,指庄娶哀姜而言,则据《尔雅》“姊妹之夫曰甥”以释甥字。
谓《无衣》为作於秦哀公,则指楚之僣号以释王字,义亦可通。惟以“葛屦五两”
之五通为行列之义。木瓜、木桃、木李为刻木之物。堇荼之荼如涂为穰草和泥。
奉璋之璋为牙璋,连下文六师以为言。未免近凿。至於《生民》一篇,谓姜嫄
为帝挚妃,后稷为帝挚子,平林为帝挚时诸侯之国。推至见弃之由,则疑为诸侯
废挚立尧之故,即以“不康不宁”为当日情事。无论史册无明文,抑与祭法禘喾
郊稷之说异矣。四卷之末,附以《考异》一篇,虽未赅备,亦足资考证。又《叶
韵辨》一篇,持论明通,足解诸家之轇轕。惟赘以《诗译》数条,体近诗话,
殆犹竟陵锺惺批评《国风》之馀习,未免自秽其书,虽不作可矣。
△《诗经通义》·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国朝朱鹤龄撰。鹤龄有《尚书埤传》,已著录。是书专主《小序》,而力驳
废《序》之非。所采诸家,於汉用毛、郑,唐用孔颖达,宋用欧阳修、苏辙、吕
祖谦、严粲,国朝用陈启源。其释音,明用陈第,国朝用顾炎武。其《凡例》九
条及考定郑氏《诗谱》,皆具有条理。惟鹤龄学问淹洽,往往嗜博好奇,爱不能
割,故引据繁富而伤於芜杂者有之,亦所谓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者也。要其大致,
则彬彬矣。鹤龄与陈启源同里,据其《自序》,此书盖与启源商榷而成。又称启
源《毛诗稽古编》专崇古义,此书则参停於今古之间,稍稍不同。然《稽古编》
中,屡称“已见《通义》,兹不具论”。则二书固相足而成也。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国朝陈启源撰。启源字长发,吴江人。是书成於康熙丁卯。卷末自记,谓阅
十有四载,凡三易稿乃定。前有朱鹤龄《序》,又有康熙辛巳其门人赵嘉稷《序》。
鹤龄作《毛诗通义》,启源实与之参正。然《通义》兼权众说。启源此编,则训
诂一准诸《尔雅》,篇义一准诸《小序》,而诠释《经》旨,则一准诸毛《传》,
而郑《笺》佐之。其名物则多以陆玑《疏》为主。题曰《毛诗》,明所宗也。曰
《稽古编》,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也。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
《诗本义》、吕祖谦《读诗记》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
《诗集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馀偶然一及,率从略焉。前二
十四卷,依次解《经》而不载《经》文,但标篇目。其无所论说者,则并篇目亦
不载。其前人论说已明,无庸复述者,亦置不道。次为《总诂》五卷,分六子目,
曰《举要》、曰《考异》、曰《正字》、曰《辨物》、曰《数典》、曰《稽疑》。
末为《附录》一卷,则统论《风》、《雅》、《颂》之旨。其间坚持汉学,不容
一语之出入,虽未免或有所偏。然引据赅博,疏证详明,一一皆有本之谈。盖明
代说经,喜骋虚辨。国朝诸家,始变为徵实之学,以挽颓波。古义彬彬,於斯为
盛。此编尤其最著也。至於《附录》中“西方美人”一条,牵及杂说,盛称佛教
东流始於周代,至谓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藐三皇,独归圣於西方。“捕鱼诸器”
一条,称广杀物命,恬不知怪,非大觉缘果之文,莫能救之,至谓庖犠必不作网
罟。是则於《经》义之外,横滋异学,非惟宋儒无此说,即汉儒亦岂有是论哉?
白璧之瑕,固不必为之曲讳矣。
△《诗所》·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是编大旨不主於训诂名物,
而主於推求《诗》意。其推求《诗》意又主於涵泳文句,得其美刺之旨而止,亦
不旁徵事迹,必求其人以实之。又以为西周篇什,不应寥寥。二《南》之中,亦
有文武以后诗。《风》、《雅》之中,亦多东迁以前诗。故於《小序》所述姓名,
多废不用,并其为朱子所取者亦或斥之,其间意测者多,考证者少。如谓“有女
怀春”为祀高禖,则附会古义。谓“有扁斯石”,扁字从户从册,古者额书於户
曰扁,以石为之,亦近於穿凿字说(案户册为扁义本《说文》,以石为之,则光
地之新解)。在光地所注诸经之中,较为次乘。然光地邃於经术,见理终深。其
所诠释,多能得兴观群怨之旨。他如郑、卫之录淫诗,引《春秋》之书乱臣贼子
为之,证《楚茨》以下为《豳雅》、《载芟》以下为《豳颂》。引《豳风》之后
附《鸱鸮》诸篇以释《豳雅》后有《瞻洛》诸诗、《豳颂》后有《酌》、《桓》
诸诗之疑。其言皆明白切实,足阐朱子未尽之义,亦非近代讲章揣骨听声者所可
及也。
△《毛诗写官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书皆自记其说《诗》之语,
凡一百八十八条。取《汉书·艺文志》“武帝置写书之官”语为名。《自序》谓
“依汝南太守听写官言《诗》,忆而录之”。盖寓名以为问答,犹之或问焉耳。
案奇龄自述,早年著《毛诗续传》三十八卷,其稿已失。后乃就所记忆者作《国
风省篇》、《诗札》及此书。其门人所述经例,则云早刻《诗》说於淮安,未能
刊正。又李塨所作《序目》云:“尝以《诗》义质之先生,先生曰,予所传诸
《诗》,有未能改者数端。如以《十亩之间》为淫奔,以《鸱鸮》为避居於东,
以封康叔为武王,以有邰家室为太姜琅琊之骀。凡此皆惑也。”据此则此中之误,
奇龄固自知之,但所自知者犹未尽耳。然其书虽好为异说,而徵引详博,亦不无
补於考证。瑕瑜并见,在读者择之而已。
△《诗札》·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毛诗写官记》,复托与写官以札问讯而写官答之
之词,以成此书。凡八十四条。第二卷首有其门人所记云“此西河少时所作,故
其立说有暮年论辨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
云云。据此则其中多非定论,其门人亦不讳之。然奇龄学本渊博,名物诂训,颇
有所长。必尽废之,亦非平允之道。毛、韩异义,齐、鲁殊文,汉代专门,已不
限以一说。兼收并蓄,固亦说经家所旁采矣。
△《诗传诗说驳义》·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往往自出新义,得
解於旧注之外。恐其说之不信,遂托言家有《鲁诗》,为其远祖稷所传,一为子
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说》,并列所作《世学》中。厥后郭子章传刻二书,
自称得黄佐所藏秘阁石本,於是二书乃单行。明代说《诗》诸家,以其言往往近
理,多采用之,遂盛传於时。奇龄因其托名於古,乃引证诸书以纠之。夫《易传》
托之子夏,《书传》托之孔安国,其说之可取者皆行於世。至其源流授受,则说
经之家务核其真。奇龄是书,不以其说为可废,而於依托之处则一一辨之,亦可
谓持平之论矣。
△《续诗传鸟名》·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毛诗续传》,以遭乱避雠佚之。后从邻人吴氏子得
卷末《鸟名》一卷,与其门人莫春园、张文檒共缉缀之,衍为三卷。大意在
续《毛诗》而正朱《传》。每条皆先列《集传》之文於前,而一一辨其得失,考
训释《毛诗》草木虫鱼者,自吴陆玑以后,作者实繁。朱子作《诗集传》,大旨
在发明美刺之旨,而名物训诂则其所略。奇龄此书,则惟以考证为主,故其说较
详。惟恃其博辨,往往於朱《传》多所吹求,而所言亦不免於疏舛。如奇龄所作
《毛诗省》篇既以《齐风·鸡鸣》为谗人,此书又用旧说,为贤妃之告旦,前后
时相矛盾。鹪鹩之名桃虫,犹窃脂之名桑扈,原不因木而名。乃谓所栖所食,俱
不在桃,以喙锐如锥,专剖苇中虫食之,谓之掏虫,掏桃字通。尤杜撰无理。至
於解“睍睆黄鸟”用毛苌旧训,於义本长,乃谓鸎字从二目一八。其二
目,离之二目。一八者,艮八之喙。又谓莺字从二火,离为目,目本离火。《尚
书·洪范》伏传以五事之目属五行之火,莺首之戴两火,即鸎之戴两目。此
虽王安石之《字说》不穿凿至此矣。然大致引证赅洽,颇多有据。录而存之,以
广考订,固不害於“多识”之义尔。
△《诗识名解》·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姚炳撰。炳字彦晖,钱塘人。自多识之训,传自孔门,《尔雅》一书,
训诂名物略备。厥后诸儒纂述,日久多佚。惟陆玑之《疏》尚有裒辑重编之本。
自宋蔡卞以来,皆因玑书而辗转增损者也。此书亦以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
识为名。其稍异诸家者兼以推寻文义,颇及作《诗》之意尔。然孔子言鸟兽草木
本括举大凡,譬如史备四时,不妨以春秋互见。炳乃因此一语,遂不载虫鱼,未
免近高叟之固。其中考证辨驳,往往失之蔓衍。如辨麟麐二物,义本《说文》,
尚有关於训诂。至於凤凰神物,世所罕睹,而连篇累牍,辨其形状之异同,则与
《经》义无关矣。又诗中八鸾、和鸾之类,本为铃属,非鸾鸟之鸾,而列之鸟部。
然则车之伏兔,将入兽部乎?是皆爱奇嗜博,故有此弊。然核其大致,可取者多,
固宜略其芜杂,采其菁英焉。
△《诗传名物集览》·十二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大章撰。大章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
以母老乞归。其於《毛诗》用功颇深,所作《集览》本百卷,凡三易稿而后成。
此乃其摘录付梓之本,凡《鸟》二卷、兽二卷、《虫豸》一卷、《鳞介》一卷、
《草》四卷、《木》二卷。盖尤其生平精力所注也。《毛诗》自陆玑以下,诠释
名物者毋虑数十家,此书成之最后,故于诸家之说采辑尤夥。其中体例未合者,
如释“鹑之奔奔,”则《庄子》之鹑居、《列子》之性变以及朱鸟为鹑首、子夏
衣若悬鹑之类,无所不引。释“鸡栖于塒”,则《列子》之木鸡,《吕氏春秋》
之鸡跖,《汉官仪》之长鸣鸡,亦无不备载。皆体近类书,深乖说经之旨。又每
条首录《集传》大意,以紫阳为主。故如“鄂不韡韡”则取岂不光明之义,而驳
鄂作萼、不作跗之说为不烦改字。亦过於偏执。至如载宋太宗赐耶律休哥旗鼓杓
窊印,则以辽事误作宋事。尤为乖舛。然其徵引既众,可资博览,虽精核不足,
而繁富有馀,固未始非读《诗》者多识之一助也。
△《诗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惠周惕撰。周惕字元龙,长洲人。康熙辛未进士。由庶吉士改密云县知
县。惠氏三世以经学著,周惕其创始者也。是书於毛《传》、郑《笺》、朱《传》
无所专主,多自以已意考证。其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
雅》、《变雅》,美刺错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
《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
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
均得有《颂》、《鲁颂》非僣。其言皆有依据。至谓《颂》兼美刺,义通於诵,
则其说未安。考郑康成注《仪礼》“正歌备句”曰:“正歌者,升歌及笙各三终,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一备。”核以《经》文,无歌后更诵及一歌一诵之节。
其《周礼·瞽矇职》曰:“讽诵诗。”郑注谓“闇读之,不依永也”。则歌、
诵是两事,知颂、诵亦为两事,周惕合之,非矣。又谓证以《国策》,礼无归宁
之文,训“归宁父母”为“无父母遗罹”之义。考“归宁”文见《左传》,於
《礼经》必有所承。何休注《公羊传》,称“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
得反。惟士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此文当必有所受。《曲礼》曰:“女
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
坐,弗与同器而食。”其文承上许嫁而言,则已嫁而反,是即归宁之明证。不得
曰礼无文矣。然其馀类皆引据确实,树义深切,与枵腹说经,徒以臆见决是非者,
固有殊焉。
△《诗经札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编乃其读《诗》所记,大
抵以李光地《诗所》为宗,而斟酌於《小序》、朱《传》之间。其论《关雎》,
从《小序》求贤之说,最为明允。其论《郑风》不尽淫诗,而圣人亦兼存淫诗以
示戒,论亦持平。而谓郑声即郑诗,力驳郑樵之说,则殊不然。淫诗可存以示戒,
未有以当放之淫声被之管弦可以示戒者也。至《诗所》论季札观乐,所陈皆西周
之诗,非东迁以后之诗。名时据《变风》终於陈灵,在宣公十年,至襄公二十九
年吴子使札来聘,已越五十五年;又引《左传》卿大夫所赋以见东迁以后之诗,
列国具备其文。绝不回护其师说,可谓破除讲学家门户之见。又《十月之交》一
篇,谓辛卯日食,则云应问於知历者。《殷武》一章於朱子始祔而祭之说,则云
更宜考定。亦不强不知以为知。惟二《雅》诸篇,颇有臆断。然如论《国语》吊
二叔之不咸,引富辰所云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者,首举管、蔡、郕、霍,知二叔
不为管、蔡;引《礼记》“月三五而盈”,证三五在东;引《周礼》,祭天地三
辰皆有奉璋之礼,辨朱《传》之专指宗庙;引《月令》“节嗜欲”及《集韵》,
“嗜”字注,解“上帝耆之”;引《大司乐》享先妣之文在享先祖之上,证《大
雅》、《鲁颂》所以止称姜嫄;引《仪礼》下管新宫在宣王之前,证新宫非
《斯干》。亦皆具有考据。於其师说,可谓有所发明矣。
△《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录》·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严虞惇撰。虞惇字宝成,常熟人。康熙丁丑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
编乃其孙湖南驿盐道有禧所刊,乾隆十二年经进御览。首为《列国世谱》、次
《国风世表》、次《诗指举要》、次《读诗纲领》、次《删次》、次《六义》、
次《大小序》、次《诗乐》、次《章句音韵》、次《训诂传授》、次《经传逸诗》、
次《三家遗说》、次《经传杂说》、次《诗韵正音》、次《经文考异》。每一类
为一卷,皆附录篇首,不入卷数。其正经则《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八卷。
《大雅》为三卷,而每卷析一子卷。《颂》为五卷。大旨以《小序》为宗,而参
以《集传》。其从《序》者十之七八,从《集传》者十之二三。亦有二家皆不从,
而虞惇自为说者。每篇之首,冠以《序》文及诸家论《序》之说。每章之下,各
疏字义。篇末乃总论其大旨与去取诸说之故。皆以推求诗意为主,颇略於名物训
诂,亦不甚引据考证。如《墨子》称:“文王举闳夭、太颠於罝网中,授之政,
西土服。”《墨子》在春秋、战国之间,当及闻古义。而虞惇以为附会《兔罝》
之诗。至《左传》称“祭仲有宠於庄公”,所谓宠者,信任显荣之意,故楚灵王
对申无宇自称“盗有宠”也。虞惇因此一字,指祭仲为安陵、龙阳之流,以《山
有扶苏》之狡童当之,谓仲虽为卿,诗人丑其进身之始。此不更附会乎?又申培
《诗说》,出自丰坊,其中多剽朱《传》之义。而虞惇反谓朱《传》多引申培,
亦殊失考。然大致皆平心静气,玩味研求於毛、朱两家,择长弃短。非惟不存门
户之心,亦并不涉调停之见。核其所得,乃较诸家为多焉。
△《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有《尚书质疑》,已著录。是编成於乾隆壬申。《序》
文、案语皆称臣,盖拟进之本。凡分二十一类。其《序》中抒所自得者,如於释
地理,知邶、鄘、卫乃三地名,非三国名;於释山,知“崧高维岳”乃吴岳,非
中岳;於释水,知《吉日》之漆、沮非《绵》诗、《潜》颂之漆、沮;於释时令,
知《公刘》已先以建子为正;於释祭祀,知禘飨明堂俱周公创举。於释官职,知
司徒、司空、司马皆在《周官》以前;于释兵器,知古甲皆用革;于释宫室,知
“君子阳阳”乃伶官之诗,非妇人所作。于释草,知麻有二种;于释鸟,知桑扈
亦有二种。于释马,知《卫风》騋牝、《鲁颂》牧马,皆以备兵事,《司马法》
“马牛车乘俱出于民”乃王莽伪托之文。今考其书,禘及大享明堂一条,司徒、
司空、司马一条,皆与《序》文不相应,未喻何故。其邶鄘卫一条为顾炎武说,
崧高一条为阎若璩说,漆、沮一条为许谦说,《公刘》用子正一条为毛亨说,古
甲用革一条为陈祥道说,麻有二种一条为蔡卞说,桑扈二种一条为陆佃说,丘甸
不出车马一条为李廉说。惟“君子阳阳”一条以《楚茨》之文证《小序》,自出
新意耳。然诸家说《诗》中名物多泛滥以炫博。此书则采录旧说,颇为谨严,又
往往因以发明《经》义,与但徵故实,体同类书者有殊,於说《诗》亦不为无裨
也。其《续编》三卷,则成於乾隆癸酉。取《尔雅》、《释诂》、《释言》、
《释训》之文有关於《诗》者,摘而录之,亦略为疏解,盖训诂名物相辅而行之
义。以《尔雅》校之,尚阙“之,匹也”、“言,戒也”二条。或缮稿时偶误脱
欤?
△《诗疑辨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中松撰。中松字仲严,上海人。是书主於考订名物,折衷诸说之是非,
故以《辨证》为名。其中亦瑕瑜互见。如古说雎鸠为雕类,郑樵及朱子则以为凫
类。《左传》云:“雎鸠,司马也。”冯复京引朱《传》云:“江淮所有,当年
恐未入诗人之目。”已为定论。至《尔雅》云:“雎鸠,王鸠。”郭注:“雕类,
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尔雅》又云:“杨鸟、白鷢。”
郭注:“似鹰,尾上白。”是则二鸟明矣。乃扬雄、许慎皆以白鷢释雎鸠、
是傎也。中松并存其说,未免两岐。“黍稷”一条,独载雷礼黍贵稷贱、黍早
稷晚之说。按后稷以官名,社稷以坛名,稷为五穀之长,诸书皆然,稷未尝贱也。
《月令》以稷为首种。《尚书纬》云:“春,鸟星昏中以种稷。夏,火星昏中以
种黍。”是稷亦非晚也,中松乃取其说。又引《家语》之文以废群议,不知《家
语》王肃伪撰,不足据也。《韩奕》之“梁山”、“韩城”,王应麟两存旧说,
而其意以在晋为主。中松本王肃之说,谓皆在燕地,持论自确。而又疑梁山在晋
地,且不明乾州之梁山与在夏阳者本一山绵亘,孔《疏》最明,乃用胡渭“雍州
有二梁山”之说,并疑梁山宫为三梁山。则支离缴绕,弊亦与应麟等矣。“应田”
不取郑《笺》田当作朄、声转字误之说。按陈之为田,此声转也。朄之变陈,此
字误也;中松徒疑朄非引而曰读为引,以为费力。不知朄与<柬申>同。《说文》
解字曰:“<柬申>,击小鼓引乐声也。”其文甚明,何足为疑乎?至全书之中,
考正讹谬,校定异同,其言多有依据。在近人中,犹可谓留心考证者焉。
△《三家诗拾遗》·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范家相撰。家相字蘅洲,会稽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柳州府知府。汉
代传《诗》者四家。《隋书·经籍志》称:“《齐诗》亡於魏,《鲁诗》亡於西
晋,惟《韩诗》存。”宋修《太平御览》,多引《韩诗》。《崇文总目》亦著录,
刘安世、晁说之尚时时述其遗说。而南渡儒者,不复论及。知亡於政和、建炎间
也。自郑樵以后,说《诗》者务立新义,以掊击汉儒为能。三家之遗文,遂散佚
而不可复问。王应麟於咸淳之末,始掇拾残賸,辑为《诗考》三卷。然创始难工,
多所挂漏。又增缀逸《诗》篇目,杂采诸子依托之说,亦颇少持择。家相是编,
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首为《古文考异》,次为《古逸诗》,次
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循
览。惟其以《三家诗拾遗为名》,则《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宜附录;
其逸《诗》不系於三家者,自宜芟除。乃一例收入,未免失於贪多。且冠於篇端,
使开卷即名实相乖,尤非体例。其中如张超称《关雎》为毕公作一条,说见超所
作《诮蔡邕青衣赋》,非超别有解经之说,而但据《诗补传》所载泛称张超云云,
并不录其赋语。搜采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赡远矣。近时严虞惇作《诗
经质疑》,内有《三家遗说》一篇。又惠栋《九经古义》,余萧客《古经解钩沈》,
於三家亦均有采掇。论其赅备,亦尚不及是编也。
△《诗渖》·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范家相撰。是编乃其释《诗》之说。家相之学,源出萧山毛奇龄。奇龄
之说经,引证浩博,喜於诘驳,其攻击先儒最甚。而盛气所激,出尔反尔,其受
攻击亦最甚。家相有戒於斯,故持论一出於和平,不敢放言高论。其作是书,大
旨斟酌於《小序》、朱《传》之间,而断以已意。首为《总论》三十篇。以下依
次诠说,皆不载《经》文,但著篇目。其先儒旧说无可置辨者,则并篇目亦不著
之。今核其所言,短长互见。如谓《卷耳》为文王在羑里,后妃遣使臣之作;谓
《中谷有蓷》为怜申后;谓《褰裳》为在晋楚争郑之时;谓《丰》为男亲迎
而女不从;谓《敝笱》为叹王纲废弛;谓《采苓》为申生而作;谓《采薇》为文
王伐玁狁;谓《沔水》为宣王信谗:皆以意揣度,绝无确证。然如《总论》第
十四条力破《黍离》降为《国风》之说,谓:“太史不采风,王朝无掌故,诸侯
之国史亦不纪录以进。盖四《诗》俱亡,非独《雅》也。《诗》亡而讽谕彰瘅之
道废,是以《春秋》作焉。”此与孟子迹熄之说深有发明。第十五条谓:“三百
五篇之韵叶之而不谐者,其故有三。列国之方音不同,一也。古人一字每兼数音,
而字音传讹已久,非可执一以谐声,二也。诗必歌而后出,每以馀音相谐,自歌
诗之法不传,而馀音莫辨,三也。”此亦足解顾炎武、毛奇龄二家之斗。其解
《采蘩》篇,谓“被之僮僮”为夫人斋居之首服,而历引《周礼·内司服》、
《玉藻》及聂氏《三礼图》以证之。盖被者所以配褖衣,今据聂氏谓妇人之
褖衣因男子之玄端,又《玉藻》云“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则知夫人
服被为斋,夫人斋於正寝,既不可如祭之服副袆,又不可服告桑之编,故服燕
寝朝君之被,此说为前人所未及。其解《楚茨》、《信南山》诸篇,尤为详晰。
如“南东其亩”及“中田有庐”之类,於沟洫田制咸依据确凿,不同附会。在近
代说《诗》之家,犹可谓瑜不掩瑕、瑕不掩瑜者也。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炳璋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人。乾隆甲戌进士,官石泉县知
县。是编以《诗序》首句为国史所传,如苏辙之例。但辙於首句下申明之语竟删
除不论,炳璋则存其原文,於首句中离一字书之,而一一订其疏舛,例又小殊。
盖参用朱子《诗序辨说》之义,以贯通两家也。其论“江有沱”,谓古者嫡媵并
行,无待年於国之礼。然《春秋》伯姬归纪,叔姬归酅,实非一年之事,未可
断其必无。论《鲁颂》,谓用天子礼乐自吉禘庄公始见於《经》,断以为僣自僖
公。然《吕览》史角之事虽出杂说,而“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注谓:“前此
用八,故曰初献。”是已在隐公先矣。是过於考证,转失之眉睫之前。他如论
《野有死麕》,以尨吠为喻人之类,亦失《经》旨。要其恪守先儒,语必有据,
而於废《序》诸家亦置而不争,不可不谓笃实近里之学也。其《纲领》有云:
“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
是诗人之意也。《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也。朱子顺
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是诗之旨。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
之要。”尤可谓解结之论矣。
△《虞东学诗》·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镇撰。镇字备九,号古湫,常熟人。常熟,古海虞地。镇居城东,故
又号曰虞东。乾隆甲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是书大旨,以讲学诸家尊《集传》
而抑《小序》,博古诸家又申《小序》而疑《集传》,构衅者四五百年,迄无定
论。故作是编,调停两家之说,以解其纷。所徵引凡数十家,而欧阳修、苏辙、
吕祖谦、严粲四家所取为多。虽镕铸群言,自为疏解,而某义本之某人,必於句
xia6*注其所出。又《集传》多阐明义理,於名物训诂声音之学皆在所略。镇於是数
端,亦一一考证,具有根柢。盖於汉学、宋学之间,能斟酌以得其平。书虽晚出,
於读《诗》者不为无裨也。
(案:诸经之中,惟《诗》文义易明,亦惟《诗》辨争最甚。盖“《诗》无
达诂”,各随所主之门户,均有一说之可通也。今核定诸家,始於《诗序辨说》,
以著起衅之由;终於是编,以破除朋党之见:凡以俾说是《经》者化其邀名求胜
之私而已矣。是编录此门之大旨也。)
○附录
△《韩诗外传》·十卷(通行本)
汉韩婴撰。婴,燕人。文帝时为博士,武帝时至常山太傅。《汉书·艺文志》
有《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
岁久散佚。惟《韩故》二十二卷,《新唐书》尚著录,故刘安世称尝读《韩诗·
雨无正篇》。然欧阳修已称今但存其《外传》,则北宋之时,士大夫已有见有不
见。范处义作《诗补传》在绍兴中,已不信刘安世得见《韩诗》,则亡在南、北
宋间矣。惟此《外传》,至今尚存。然自《隋志》以后,即较《汉志》多四卷,
盖后人所分也。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
《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班固论三家之《诗》,称其“或取《春秋》、
采杂说,咸非其本义”,殆即指此类欤?中间阿谷处女一事,洪迈《容斋随笔》
已议之。他如称彭祖名并尧禹,称长生久视,称天变不足畏,称《韶》用干戚,
称舜兼二女为非,称荆蒯芮仆不恒其德,语皆有疵。谓柳下惠杀身以成信,谓孔
子称御说恤民,谓“舜生於鸣条”一章为孔子语,谓轮扁对楚成王,谓冉有称吴、
楚、燕、代伐秦王,皆非事实。颜渊、子贡、子路言志事与申鸣死白公之难事,
皆一条而先后重见,亦失简汰。然其中引荀卿《非十二子》一篇,删去子思、孟
子二条,惟存十子,其去取特为有识。又茧丝、卵雏之喻,董仲舒取之为《繁露》。
君群王往之训,班固取之为《bai6*虎通》。精理名言,往往而有,不必尽以训诂绳
也。是书之例,每条必引《诗》词,而未引《诗》者二十八条;又“吾语汝”一
条,起无所因:均疑有阙文。李善注《文选》,引其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者七
十馀家事及汉皋二女事,今本皆无之,疑并有脱简。至《艺文类聚》引雪花六出
之类,多涉训诂,则疑为《内传》之文,传写偶误。董斯张尽以为《外传》所佚,
又似不然矣。
(案:《汉志》以《韩外传》入《诗类》,盖与《内传》连类及之。王世贞
称“《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其说至确。今《内传》解
《诗》之说已亡,则《外传》已无关於《诗》义,徒以时代在毛苌以前,遂列为
古来说《诗》之冠,使读《诗》者开卷之初,即不见本旨,於理殊为未协。以其
舍《诗类》以外无可附丽,今从《易纬》、《尚书大传》之例,亦别缀於末简。)
──右《诗类》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附录》一部,十卷,皆文渊阁
著录。
公众号
0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八 外国列传二
《旧五代史》 吐蕃,本汉西羌之地,或云南凉秃发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一
《北齐书》 ○李浑(子湛 浑弟绘 族子公安娜_卡列宁娜(上)-第7部-30
《安娜·卡列尼娜》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宋史》 ◎兵二(禁军下) 熙宁以后卷三十一 何道士因术成奸 周经历因奸破贼
《初刻拍案惊奇》 诗云:天命从来自有真,岂容奸术恣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集类存目三 △《今文选内篇 杂述第三十四
《史通》 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宋史》 ◎律历十六 ○绍兴统元卷二十一 志第二
《金史》 ◎历上 昔者圣人因天道以授卷五十五 列传第五
《旧唐书》 ○薛举(子仁杲) 李轨 刘武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明史》 ○郁新 赵羾 金忠 李庆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九十七
《新唐书》 ◎于王二杜范 于頔,字允元卷一 灯赋
《六朝文絜》 九龙将暝,三爵行栖,琼钩半上,若卷十七 志第九
《南齐书》 ◎舆服 昔三皇乘祗车出谷口释器第六
《尔雅》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责毋太严,教毋过高
《菜根谭》卷三百一十六 列传第七十五
《宋史》 ○包拯 吴奎 赵抃(子屼)唐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宋史》 ◎五行三 ○木 曲直刑德第五十五
《盐铁论》 ◎刑德第五十五说唐三传-第85回-盛兰英仙圈打将-美薛孝帅府成亲
《说唐全传》 前话不表.再讲闺房小姐名唤兰英,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