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姓氏源流
慕(M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
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二、
迁徙分布
(缺)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慕姓出自鲜卑族。黄帝的后代中
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荣。后来
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现在慕姓的起源。在古代,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慕容姓族人与中原的交流,也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频繁,慕姓人居住中原、
江南的也都多见了。关于慕姓的分布情况不全。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姓子孙遍布,约有上千口人,为一大望族。其子孙遍布全国
乃至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等。
三、历史名人
慕 完:元朝新乡人,做刑部侍郎的官,善决狱,
执法公正,
深受好评,至顺间封魏郡公。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
果然成为
国家栋梁之材。
慕天颜:字
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
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
实际应用,
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
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在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
造福一方百姓,
千古流芳。唐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
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治
所在乌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吴县。
2、堂号(缺)
【慕姓宗祠通用对联】
〖慕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
望出吴兴。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慕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持法平允;
弹劾峻严。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新乡人慕完,
少年时聪敏而有大志,历官侍御史、刑部侍郎,善于断案,执法平允,至顺年间封魏郡公。下联典指明代人慕容,官监察御史,弹劾不
畏惧权贵,朝廷内外都称颂他的刚直。
〖慕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清人多夸漕总督;
元代
盛赞魏郡公。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漕运总督慕天颜,字拱极,静宁人。清顺治进士。知钱塘县。康熙间累擢江苏巡抚,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下联典指元代刑部侍郎慕完,新乡人。历官侍御史。善决狱,持法平允,至顺间封魏郡公。
天气
晴明万象美;
颜悦和色众人亲。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
镶嵌清代良吏慕天颜“天颜”二字的嵌字联
〖慕姓宗祠七言以
上通用联〗
知味
调和,卓尔相臣事业;
持法平允,休哉御史风声。
——佚名撰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官慕岳事典。下联典指元代刑部侍郎慕完事典。
【
中国人民解放军慕姓开国
将军生平简介】
慕湘少将
慕湘(1917-1988),原名慕显松,又名勃霖、白琳、白松,山东省蓬莱县人。1923年入县立女子小学读书,叁年后转入志成小学,1929年入县立
职业补习学校,1930年考入莱阳山东省立乡村
师范。1932年加入中国 * 党,因从事
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33年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被学校开除。回乡成立尘烟文艺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受国民党县党部警告而停办。1935年在乡村教书,躲避国民党当局抓捕,与党
组织失去联系,出走天津。1936年在天津参加“一二·九”学生
运动中学联举办的
义务教学团。任南郊王兰庄义学
校长,
秘密组织农民救国会。1936年底到太原,参加山西
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任民先队副总队长,太原县牺牲同盟会特派员。太原失守后,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被编为第二战区
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太原支队,任支队
政治主任。1938年战总会被阎锡山取消,部队缩编为山西保安二区1支队2营,任政治
教导员。不久部队又改编为山西新军暂1师36团2营,仍任政治教导员。1940年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毕业,任晋西北8分区对敌
斗争委员会
秘书。1943年在晋绥党校参加整风,因地下工作一段历史无人证明,一度成为“抢救
对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晋绥日报社编辑,后到绥蒙区党委城工部工作,调任绥蒙军区陶集骑兵支队
政委、陶集大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任骑兵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8年任绥蒙军区11旅44团政委,1949年任
绥远军区23师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调任绥远起义部队任政治部主任,第23兵团36军107师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志愿军第36军107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参加机场修建与
保护。回国后,1952年任华北军区政治部
青年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1955年任 *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7年任 * 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文革
前夕被任命为 * 装甲兵政治委员,未到职。1975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治委员。1976年离职,从事写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
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著有长篇小说《新波旧澜》
之一《晋阳秋》、之二《满山红》、之三《汾水寒》、之四《自由花》。晋祠在太原县治
西南十里悬瓮
山麓,水绕山环,境极名胜,甲于叁晋名胜之首。但向无专志以志其盛,刘大鹏有
鉴于此,踏遍晋祠一带
山川寺院,寻幽访古,钞碑录碣,又博览古典书籍文献资料,采集故老传闻,于光绪二十八年编着《晋祠志》。五易寒暑,光绪叁
十二年成书(全书42卷,有祠宇、亭榭、山水、古迹、宸翰、祭赛、
金石、乡校、流寓、人物、河例公案、文艺、植物、故事、杂编等多方面的
丰富内容。该书汇集历代有关晋祠的文献
记载与民间故老传闻,详细描绘
了当时晋祠风物。其河例公案则
如实记载了晋水流域历代的水利纷争及统治者欺压、
剥削农民的史实。书中还记述有明、清以来历次农民起义与庚子以后当地
反帝运动的史实,为
研究历史者
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却长期
未能刊印。1979年,慕湘、吕文幸整理校点《晋祠志》,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蓬莱县现有慕湘藏书楼。
慕生忠少将
慕生忠(1910-1994),陕西省吴堡县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 * 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军区5支队政治委员,红5团政治委员,红25纵队政治委员,陕北省委委员、白区工作部副部长,中共吴堡县委
书记,陕北
红军第2作战分区司令员,佳吴米中心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以东地区作战司令员,山陕特委军事部参谋长,洛川地委
宣传部部长,晋绥军区第4分区副政治委员,第9分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民运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铁路
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治委员,中共西藏
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西藏运输总队政治委员,被誉称为“青藏公路之父”。后任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西藏工委工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0月19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