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词典网
下载APP | 投稿 | 网站地图 | 放到桌面
输入如:李,查询百家姓
首页 >> 百家姓>> 安国百家姓介绍

安国百家姓

安国[安国,读音作ān guó(ㄢ ㄍㄨ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侯氏,出自西汉时期安国,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派侯公去和项羽谈判,协商以古运河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侯公后被刘邦赐为安国君(一说被封为平国君),侯公的后代便以以安国为姓氏,称安国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史籍《安平志·第七卷·名宦政绩名臣传》中记载:“安连济,其祖安金藏。连济入宋为御干,开宝中徙居安海。”安金藏在史籍《新唐书》中有传记,但其先世的族属,史乘失载。
1981年4月,在河南洛阳龙门发掘安金藏之父安菩夫妇墓。出土《唐故陆胡州大首领安君墓志》及文吏俑、武士俑、镇墓兽、驼俑、马俑、男女侍俑、罗马金币、玛瑙珠、铜镜、开元通宝钱等文物。从墓志铭考古得知,墓主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账百姓归中国。”曾祖讳钵达干,祖讳系利,其父名讳失载。
墓志铭所指的安国,据史籍《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康者……君姓温,本月支人,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于今中亚阿母、锡尔两河流域九姓政权的总称,公元六世纪后期,昭武九姓隶属于西突厥。唐王朝大军灭了突厥以后,昭武九姓国皆内附。公元678年,唐高宗设置了康居都督府,任命原来的康国王为都督,然后在东安国设置安息州,任命原来的安国王为刺史。这个东安国故址就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布哈拉省,其国人有相当多的民众后来迁入中原,遂以原国名为汉化的姓氏,称安国氏,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墓志铭记载:“君时逢北狄南下,奉敕遄征,一以当千,独扫蜂飞之众。领衙账部落,献馘西京。”这是匈奴薛延陀部在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进犯河套地区,被唐王朝击败的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发生内乱,唐王朝乘机以江夏王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以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芘何力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陀部。安国菩“领衙账部落”参加了这场战争,取得了全胜。
安国菩后在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农历11月7日逝世于长安城金城坊,终年六十四岁,以其年农历12月11日窆于龙首原南平郊,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由长安迁葬洛阳,与其妻何氏合葬。
墓志铭还记载:“夫人何氏,其先何大将军之长女,封金山郡太夫人。”何父名讳失载。何氏亦属昭武九姓。何氏在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农历1月20日逝世于洛阳惠和坊,终年八十三岁,是年农历2月殡于洛阳城南敬善寺东。
关于安国菩之子安国金藏,在新旧两《唐书》中均有传记:安国金藏为京兆长安人,在太常工籍,唐载初年(公元6 * ),有人诬告皇嗣(唐睿宗李旦)有“异谋”,安国金藏为证明唐睿宗没有“异谋”,在刑讯中引佩刀自剖其腹,以明皇嗣不反。武则天闻之大惊,遣医救治,唐睿宗由是免却一难。
安国金藏在唐景云中期(公元710~711年)晋迁为右武卫中郎将。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授其为右骁卫将军,封爵为代国公,竟以寿终。
安国金藏是唐朝著名的孝子,“神龙初丧母,寓葬于南阙口之北,庐于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本道使卢怀慎上闻,敕旌表其门。”安金藏的后代安连济于宋朝时期徙居安海,繁衍后代。今浙江安海地区的安氏族人亦当为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国氏后裔。
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都改为“安”姓了。
二.郡望: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三.历史名人:
安国少季:(公元前?~前113年待考),灞陵人(今陕西西安)。著名西汉初时期大臣。

安国金藏:(公元?~732年待考),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大臣。
安(国)金藏的后代安连济等人于宋朝时期徙居到安海地区,繁衍后代。今浙江省安海市的安氏族人亦当为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国氏后裔。
展开全文
0
纠错

猜你喜欢:

  • 一、姓氏源流东郭(Dōng guō 东郭)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
  • 姓氏起源:  姓氏源流  厍姓系出厍狄氏。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后汉书·注》载:“羌中有厍姓,音舍。”王
  • 怕怕进步 男,1952年7月生,湖南城步人。中共城步县委组织部主任。
  • 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姓氏,人口较集中,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寻根溯源 丛姓来源有三:①以地名为姓氏,源于金姓。据《
  • 罕见姓氏。来源有二,均源于黄帝:  一、《路史》云:“康叔后。”《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康叔,卫始封君。此当系出姬姓。”是黄帝后裔。  
  • 贾姓简介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 翦[翦,读音作jiǎn(ㄐㄧㄢˇ)]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专业官职翦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翦氏,为西周时期所设置
  • 一、姓氏源流鄢(Yā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妘姓,以国名、居住地为氏。相传帝颛项玄孙名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夏代时,求言的后人
  • 起源  范姓的始祖,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后世子孙,在舜、夏、商诸代,称唐杜氏。入周后,改封于杜,后被周宣王所灭,杜伯之子隰叔逃
  • 一、姓氏源流双(Shuāng 双)源出有二: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
  • 魁①姓氏考略:当为魁傀氏所改。 ②姓苑:明时有魁伦,曾任浙江省黄康县主簿。 ③千家姓:江夏族
  • 久满族旗人姓氏
  • 一、姓氏源流蒯(Kuǎi)姓源出有三:1、出自以国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载,商代时有蒯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蒯国的人后来有的以
  • 【贺(hè)姓来源】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
  • 宦姓一、姓氏源流宦(Huàn)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阉宦以外的仕宦人家,以官称为氏。由于古今姓氏书籍记载的很少,究竟源于何时何地,不得其
  • 闯姓开始于顺治年间,先祖叫“闯有功”镶蓝旗人,祖籍“小云南”,据说与吴山桂叛乱有关
  • 璟甌一、来源 出自马姓。因家族迁徙至异域,其间某种因由,至以改姓璟瓯。 二、迁徙分布 浙江温州马姓后裔远徙欧陆。
  • 尚未添加咎姓资料
  • 芶(句、勾)[芶、句、苟、钩,读音作gòu(ㄍㄡ)]“芶”的输入方法:1、微软03版本:输入gou,在繁体字中寻找;2、郑码:输入AQZS
  • 董姓简介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百家姓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