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词典网
下载APP | 投稿 | 网站地图 | 放到桌面
输入如:李,查询百家姓
首页 >> 百家姓>> 范姜百家姓介绍

范姜百家姓

范姜[范姜,读音作fànjiāng(ㄈㄢˋㄐㄧㄤ)]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祁姓与姜姓,出自范氏与姜氏合姻,属于合姓为氏,即二合一复姓为氏。

据史籍《姓纂》的记载:“范氏,为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氏,称为范氏。”

而姜氏,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者,也有姓姜者。姜氏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台湾省范姜氏宗祠定牌,范姜氏源于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系出黄帝轩辕氏玄孙帝尧。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至第五十七世杜柏公,事周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灭唐有功,封唐杜柏,顶陶唐氏。陶唐氏后改为唐,食邑于杜,是为唐、杜二氏始祖。

杜伯之后有士氏,传至第六十四世士会,在西周宣王姬静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夏,周室发生内乱,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两家争夺周室执政的位子,王孙苏派王子捷杀死召戴公与毛伯(名卫),立召戴公之子姬召(晋襄公)为召氏宗子,王孙苏执掌朝政。

周定王姬瑜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召氏、毛氏反击,王孙苏逃奔晋国,晋国大力支持他回国复位,但周室依然陷于动荡之中。到了冬季,晋国新任执政上卿士会亲自到周王城解决纠纷,安定周室。周定王设“享礼”招待,原晋襄公担任相礼,以肴烝款待士会。

根据周朝礼仪,天子待客有“享礼”和“宴会”两种仪式,“享礼”上用“体荐”(即房蒸,以半只牲畜不煮熟放于俎内),“宴会”上用“肴烝”(又叫折俎,肢解牲畜,连肉带骨盛放于俎中)待客。现在周天子在“享礼”上用“肴烝”,士会觉得诧异,问其故,随后周定王召见士会并答复他:“季氏(士会)呀,难道你没听说过吗?天子设享礼用体荐,设宴会用肴烝。对于诸侯应以享礼招待,对卿应以宴会招待,这是王室的礼仪啊。”原来,西周天子招待卿一级的客人应该用“宴会”的仪式,但考虑到士会的辛劳与功绩,周定王破例以“享礼”招待,但为了不破礼仪,在享礼中依然用肴烝而不用体荐。

此次赴周,士会充分领略了周王朝典章制度绚烂完美,回国之后,他立即着手搜集、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修缮晋国的典范,此后以“范”为姓氏之称。士会逝世后的谥号即“范武”,其后代以“范”为姓氏。范武子在晋国政坛奋斗四十年,使范氏一族成为春秋时期晋国中几个强大家族之一。

在典籍《周语》中,对于这段故事的叙述更为详尽但略有差异,周景王不但向士会系统阐释了周礼,并且强调了礼仪的公用,即“顺而德建”——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出席一次宴会时都能想到改革国家的法制,已经足见士会是一位公忠体国的执政大臣了。

范氏一族传到北宋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生有四子,长子范纯佑下传第十二世祖范法澄,原籍广东省大埔县,后移居陆丰县仑岭乡,再传至第九世范集景,居海丰县公平墟,娶妻雷氏,生二子范文周、范文质,范集景因病早逝,其妻雷氏无力抚养孤子,于是携二子改嫁姜同英。之后,雷氏在姜家又生二子,在范集景家血脉为范文周、范文质,在姜同英家血脉为姜文能、姜文振。

范文质长大成人后,娶妻张氏,生五男昆仲为殿荣、殿高、殿发、殿章、殿爵,范文质深感继父养育之恩,因此对自己五个儿子,一时不知是三个姓姜?两个姓范?还是两个姓姜?三个姓范?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范文质六十六岁而逝,她在临终前决定,五个孩子都附加姜姓成“范姜”复姓,乃成为百家姓以外之姓氏,冠上范姜并非招赘或拖油瓶,乃范姜家训发扬孝道,历代子孙忆念先祖养育之恩,永不忘怀,成百家姓外自创一姓,是为范姜氏的滥觞。至今,范集景、姜同英之“陶渭流芳”、“高平天水”堂下在台湾繁衍裔孙已有一万一千多人,凡属“范姜”姓氏者,皆为新屋之客家人

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范文质的第二子范姜殿高只身先赴台湾岛,到桃源县新屋乡上庄子筑屋暂居,之后再领其余四个兄弟到台湾岛垦拓,并向岛内推进开垦,以后家口繁多,范姜氏于东势一带(今台湾桃源东明村)居住。后因番人出草,惨遭杀身多人,又因不敷居住,乃于现今新屋地方新建屋宇,分而居之。后来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建立了“新屋范姜古厝”。如今,新屋范姜氏族人约有四千余口。

台湾当局于民国七十四年(公元1985年)8月19日,公告其“新屋范姜古厝”的古迹类别为 * 。

范姜家族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合建祖堂,并从福建的厦门运来上等杉木及砖瓦等建材,宛如庙宇的宏伟气派轰动整个乡里,乡民闲谈之间每每欣羡地说“来去看新厝”,久而久之,竟成“新屋”地名的由来,沿用至今。

日占明治三十九年(公元1906年),范姜氏族人到广东省陆丰县请回祖先牌位来台奉祀,并于日占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增筑后堂,翌年完成后,将祖先牌位供奉于后堂。

范姜氏祖堂位于台湾省桃源县新屋乡新生村中正路110巷9号,是一栋具有客家朴实特色的建筑,占地八千一百六十一平方米、房屋建地面积为五百坪(一千六百五十三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口字形。“范姜古厝”共有五间,有围墙环绕四方,每幢都是红色砖瓦的平房建筑,为避免互相干扰,其方位都不同格局则都是三合院的格式,皆保有很强烈的广东和客家人的色彩。其中第三座最为华丽,庭、厢房、走廊都用青石来铺设,而门额上挂着用交趾烧成的”陶渭流芳”之匾额等都极具特色,而第五座为其祖堂,也最大,至今维护的很好,是一个思古或是摄影的好地方。

范姜氏祖先牌位奉于后堂的中央,其内摆设庄严肃穆,前堂与后堂中间的内天井,是族人祭祖的空间,两侧开放式的横屋供奉观世音菩萨与伯公,是宗祠中少见的案例。祖堂中尚存有两百余年前从中国大陆携来的香炉及陶缸,是十分珍贵的古物。

范姜氏的家族祠堂仍维持原有祭祀功能,并做为范姜氏宗亲开会场所。范姜祖堂于每年农历4月5日、8月1日举行春秋两祭,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会祭祀活动。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

范氏与姜氏联姻,产生了复姓范姜氏。范姜氏是台湾省特有的复姓之一,在中国大陆未发现有范姜氏。目前,除了台湾省桃源县的新屋乡以外,岛内其他各地乃至于海外地区,凡有复姓为范姜氏者,必定是从新屋乡范姜家分衍出去的。

实际上,范姜氏一族仍主要奉范武子、范仲淹为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晋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高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展开全文
0
纠错

猜你喜欢:

  • 稻①姓考:周时秦伯稻之后。 ②姓氏考略:周时有稻人之官,掌治田种稻之事,其后以官为氏。 ③千家姓;晋陵族。
  •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
  • 姓氏源流柏(Bǎi,旧读Bó)姓源起有四:1、远古舜帝时候,有个贤人叫始祖为柏翳(即伯益),为舜时 司徒,舜赐姓赢,自此之 后柏翳便有了两个
  • 过[过,读音作guō(ㄍㄨㄛ),不可读作guò(ㄍㄨㄛˋ)]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 一、姓氏源流羊舌(Yáng shé)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晋国晋靖侯的后代,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
  • 一、姓氏源流满(Mǎn 满)姓源出有三:1、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
  • 顏起源于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孙颛顼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五子名晏安。晏安的后代在西周初被周武王封于邾(今山东邹县东),史称邾武公。其原名叫曹挟
  • 缴缴氏家族:缴氏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一是河北省大城县,二是辽宁省盘锦市,三是浙江省(市县不详)。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镇缴交河村缴氏家谱记载:
  • 英一 英姓由来1 通志氏族略:英氏出自偃姓,陶皋之后,以国为氏。2 《史记》记载:英姓后人有改为廖姓。二 郡望堂号 晋阳郡
  • 瓦该姓现居住于甘肃榆中县和临洮县,居住集中,起源不详,有可能是清朝皇族。
  • 叔①路史:颛帝后有叔氏,又曰,大岳后。 ②性纂:八凯叔连后。 ③姓氏考略:一云,颛顼之后名叔蜀,后以为氏,又鲁文公少子叔肸,宣公篡立,叔
  • 吉胡少数民族彝族,大多数在四川凉山
  • 一、姓氏源流殳(Shū)姓源出有三:1、出自姜姓,是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
  • 吴刘湖南攸县有此姓,为璧联姓.
  • 寒[寒,读音作gàn(ㄍㄢˋ),亦可读作hán(ㄏㄢˊ)]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
  • 一、姓氏源流欧 区(ōu 欧 区)姓源出有二:1、出自欧冶氏,与区氏同出于一个源流,以祖先名字为氏。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
  • 一、丑姓起源有七:1、源于风姓,出自太昊伏羲氏之妹女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女娲,燧人氏之女,太昊伏羲氏之妹。从女娲开始,中国的原始社会转入
  • 井姓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陕北一带。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农氏后裔。
  • 去疾春秋郑国郑穆公之子
  • 荡姓是共工氏汤明之后,共工氏因自立为帝,被母后汤(傥)娥所杀,荡(汤)析羲自此离居,汤明后裔四处游荡,因避祸,多藏于草荡、沙荡、海荡、湖荡之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百家姓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