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姓氏源流
召(Shào)姓源流
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
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
食邑于召邑(今陕西省东岐山
西南),后又封于燕,至太子丹时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又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
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
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
镐京任太保,是周初
三公之一,
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
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
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
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
不同而已。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
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
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当时
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辅佐周武王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成王时被封于燕国(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他派
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孙世袭其位,也都称“召公”,与周
公共同辅掌周朝国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
随着东移,迁徙到今山西省垣曲县东。
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召公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召”为姓。汉代以后,召姓子孙大多把“召”改成“邵”,从此
诞生了邵姓。故召、邵氏族人都尊姬奭为召、邵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可参阅《邵姓宗祠通用对联(102)》同款内容介绍
三、历史名人
召伯:就是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平定
天下后,周公旦受封在陕左,召公奭受封在陕右。姬奭因世代食邑于召,所以叫做召伯,卒后
谥号康,又称康公。召奭治国有德政,
曾经在
甘棠树下听讼,
为人民评断曲直,平反冤抑,对百姓很好。
大家都很
感激他的
恩泽,恩念他的德政,所以当他离开了以后,对于他所留下来的遗迹故物,都小心
维护珍爱
异常,连他
听讼
所在的那棵树都不
忍心剪伐,让它保存下来。
召虎:即召穆公,召伯的
裔孙,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宣王赐给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
用于祭祀)。《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
闻名,乡里号之曰:“德得恂恂(谦恭
谨慎的样子),召伯春。”章帝时官左中郎将,入宫
教授诸王经书。
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郡寿春(今
安徽省寿县)人。生卒年不详,
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以明经
甲科(汉 * 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
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他工作
勤奋,又很
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他经常深入乡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入田间,有时就在野外休息,
难得有安居之时。他
巡视郡中各处水泉,
组织开挖
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
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
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
大力提倡
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有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
约束。使南阳郡
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
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
非常爱戴,称召信臣为“召父”。荆州刺史(当时南阳郡归属荆州刺史部)上报召信臣为民兴利,全郡殷富。朝廷赐金
奖励,迁召信臣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阳市东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
多次升级受奖。竟宁
元年(公元前33年)被征为少府,列九卿之一。多次上疏,奏请裁减乐队、戏班等糜费之项,
不再大事
修缮偏远宫馆。当时
已经利用温室在冬天种植葱、韭等蔬菜,供宫中享用。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也奏议裁撤。每年省钱数千万。后召信卒于任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省博野县)。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颖河、淮河
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县(今河南省东南部)。
2、堂号
召姓的主要堂号有:“博陵堂”、“种德堂”等。
【召姓宗祠通用对联】
〖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甘棠遗爱;
秬鬯酬功。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召伯(召公),名奭,曾辅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为燕国始祖。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他巡视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休息并处理政务,人们为怀念他,相戒不要伤害这树。《诗经·召南·甘棠》就是写的这件事,来歌颂他的德政。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召虎,召伯的裔孙,曾受命率兵循江汉讨平淮夷,宣王赐给他秬鬯(Jù chàng 音巨唱,用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用于祭祀)。《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写的就是这件事。
伯春驰诵;
召父留芳。
——佚名撰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寿春人召驯,字伯春,习《韩诗》,博通书传,以起义闻名,乡人称颂他“
德行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召伯春。”章帝时官左中郎将,入宫教授诸王经书。下联典指西汉寿春人召信臣,字翁卿,元帝时任南阳太守,利用水泉,开通沟渠,筑堤闸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并订立了灌溉用水
制度,人们尊称他为“召父”。后任河南太守,入朝官少府。
附录:【召姓典故、趣事】
〖甘棠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
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
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管一块地面治理和有条有理,经济
繁荣,百姓安居
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为
纪念他,写成甘棠的诗篇。
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
博爱之心,也留下了“甘棠遗爱召公”的
千古美谈。
《诗经·召南·甘棠》就是说明这件事的。这诗有三章,
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句,不过已经
充分地表达了那份深情。原诗是这样的: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译成语体
白话文就是: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砍伐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毁坏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茂密阴凉的甘棠树啊!千万不可剪去枝叶或拔掉它,因为那是召伯当年休息的地方。
上面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句成语“甘棠之爱”或“甘棠遗爱”,用以称颂贤良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