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脉接祗园同依鹫岭慈云切莫分谁教谁律谁禅宗但能自性自度皆能大觉 应身遍尘刹普摄虎林僧海须澈悟无我无人无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教

对联全文

上联:法脉接祗园同依鹫岭慈云切莫分谁教谁律谁禅宗但能自性自度皆能大觉
下联:应身遍尘刹普摄虎林僧海须澈悟无我无人无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参考注释

鹫岭

(1). 鹫山 。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 雪山 罗汉之论, 鷲岭 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倪璠 注:“ 鷲岭 在 王舍城 ,梵云 耆闍崛山 是也。”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 尼邱 啟於 夫子 , 鷲岭 保於 释迦 。” 清 张芳 《黛史》:“ 鷲岭 之言,有色诸天,兼乎粗妙,形坠即欲,情超即禪,分界有三,本一境耳。”

(2).借指佛寺。 宋 苏轼 《海会殿上梁文》:“庶几 鷲岭 之雄,岂特 鵞湖 之冠。” 明 夏完淳 《题昆山水月殿》诗:“ 鷲岭 岧嶢 谷水 阴, 崑山 迢递快登临。” 清 纳兰性德 《桂》诗:“露铸鸞釵色,风薰 鷲岭 香。”

(3).指 杭州 灵隐寺 前 飞来峰 。 飞来峰 又名 灵鹫 ,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 鷲岭 鬱岧嶢,龙宫隐寂寥。”

慈云

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da5法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 唐太宗 《三藏圣教序》:“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陲。” 明 崔子忠 《送僧归滇南》诗:“兵戈前路息,万里忆慈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

切莫

务必不要。 南唐 冯延巳 《应天长》词:“同心牢记取,切莫等閒相许。” 宋 梅尧臣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诗:“ 黄牛 三峡 近,切莫听愁猨。” 鲁迅 《彷徨·孤独者》:“我正要告诉你呢:你这几天切莫到我寓里来看我了。”

禅宗

[Chan sect;Dhyana] 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初祖

自性

(1).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既除客尘,又还自性。”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八:“寄语诸仁者,復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宋 杨圭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切以诸佛説法,不离自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

(2).个性;本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寄《妇女杂志》的文章由我转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窜,因为若一改窜,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

自度

(1).自行检束。《书·无逸》:“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寧。”

(2).自己过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彖飞 ﹞又入巴波大学,时亦为优,生计极艰,译 英 法 小説自度。”

(3).谓济渡自身,超越苦难。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神圣仙佛,以自度而度人者也。”

(4).自谱(词曲)。 宋 姜夔 《扬州慢》词序:“予怀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参见“ 自度曲 ”。

自己衡量;自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 人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史记·项羽本纪》:“ 汉 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 自度不得脱。”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如僕者,自度若世无 孔子 ,不当在弟子之列。” 宋 陈亮 《论励臣之道》:“上率其下,下勉其上,自度其力之不逮者,无尸厥官,朕将明赏罚以厉其后。” 清 曾国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公力战终日,自度事不可为。”

大觉

(1).大梦觉醒。道家比喻了悟大道。《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成玄英 疏:“唯有体道圣人,朗然独觉。”《云笈七籤》卷四三:“习事超伦,谓之大觉。”

(2).佛教语。谓正觉。《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但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 清 黄景仁 《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诗:“大觉上上乘,立脚宜坚牢。”

(3).指佛。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赞》:“惟此大觉,因心则灵。”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 卢文弨 补注:“《阿育王经》:‘如来大觉於菩提树下觉诸法。’《佛地论》:‘佛者,觉也,觉一切种智,復能开觉有情。’”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更冀大觉垂慈,三灵协佑。” 章炳麟 《国家论》:“大觉有情,期於普度众生得离苦趣。”

应身

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僧正教》:“盖所以仰传应身,远注灵觉,羡龙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参阅《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

尘刹

佛教语。刹为梵语国土之意,尘刹谓微尘数的无量世界。 明 卓发之 《祴园嫘史》诗序:“ 石头城 清凉山 之畔,竹逕数转,别有人间……其中众花满林,可供尘刹。” 明 张居正 《答李中溪有道尊师》诗:“愿以深心奉尘刹,不於自身求利益。” 清 钱谦益 《乙未小至日宿白塔寺》诗之一:“话到报恩尘刹事,残缸炷焰吐寒芒。”

林僧

山林古寺中的僧人。 清 方文 《重过润州上方寺》诗之一:“出郭寻香刹,林僧乃旧交。”

澈悟

完全醒悟彻底理解。《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你是几时澈悟到这步田地的呢?” 茅盾 《一个女性》一:“﹝ 张小姐 ﹞竟说她是因为没有男子爱,才发此貌似澈悟的议论。”

无我

[anatta;anatman]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断言否认灵魂、本体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现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存在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众生

(1) [all living creatures]∶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动物

芸芸众生

(2) [domestic animal] 〈方〉∶畜生

诸相

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 唐 高适 《同诸公登慈恩浮图》诗:“香界泯羣有,浮图岂诸相。”

如来

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对联推荐

诗词推荐

对联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