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对联全文
上联: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下联: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对联备注:
(印光大师:佛联)
参考注释
法界
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
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 《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死亡
十地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五蕴
[skandhas]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六度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淮南子·时则训》:“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準,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準者,所以準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则高谢四流,推之於无,则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赠王山人》诗:“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于吾师之六度有合焉。”
具道
备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 德宗 以问 炎 , 炎 具道所以。”
大雄
(1).梵文Mahavī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 印度 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 释迦牟尼 的尊号。《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 唐 王勃 《<梓州慧义寺碑铭>序》:“仁义沸腾,则 大雄 拯横流之弊。”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大雄 涅槃,不闻转世。”
(2).称大智大勇的人。 清 唐甄 《潜书·明鉴》:“有大雄以倡之,则长智增勇,撼山沸河,数百年厚建之社稷,如椎卵矣。”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骏业已开休驻马 鸿图再展莫亡羊
春联,羊年,7字春联对联:看看世事摇摇手 想想人情点点头
名胜,江苏,7字对联对联:开轩面场圃; 课俗重农商。
名人名家,6字对联对联:壮志挽宗邦,剧时犹带吴钩看;
挽联,名人名家,14字对联对联:学海宽千里 书山高万寻
图书馆,5字对联对联:巧逢七月初七日 寿祝千春又千秋
寿联,分月男寿,七月寿,7字寿联对联:文吏何曾重刀笔 英雄孰不惯戎衣
其它,7字对联对联:四围紫气捧心香,结成胜地蓬壶,正屏麓云开,剑池月上;
名人名家对联:巧夺天工日益求精尤须印物穷理
名胜,台湾,14字对联对联:联精墨魄 笔骨诗神
题赠,4字对联对联:天赐五材金刚并用 地宽万里琛赆偕来
五交化店,8字对联对联:品质崇高保障民权续遗志
挽联,名人名家,11字对联对联:扮女装男虚情节 说书唱戏明劝人
戏院,7字对联对联:郎君风度三春柳 淑女才思元旦椒
婚联,切姓婚联,7字婚联对联:藻鉴仰抡才,倖邀通籍成名,不尽文章知己感;
挽联,名人名家
诗词推荐
- 菊残堪作枕,荷老不成衣杨公远《三用韵十首》
- 交予怎不悲伤马钰《满庭芳》
- 储君起灵武,事亦从权宜锺兴嗣《浯溪》
-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
- 烟翠薄情攀不得,星芒浮艳采无因高蟾《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