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相残争王权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濒临地中海的拜占廷帝国。这个帝国的君主制与其他帝国有所不同: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实行由几位国王“共治”的体制,国王们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还有的是祖孙三代共同掌权,但每一位国王又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范围。这特殊的体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 * 统治,但在王室内部,角逐最高权力的斗争却异常激烈,手足相残的事件屡
见不鲜。
公元8世纪末的女皇伊琳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伊琳娜是拜占廷帝国叙利亚王朝利奥四世的皇后。利奥四世于公元780年去世,享年仅30岁。他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继承了王位,这位小皇帝当时只有10岁。伊琳娜便以摄政皇太后和“共治”皇帝的身份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
由于伊琳娜出生于希腊,从小深受希腊古文化的影响,认为基督教的圣像崇拜活动是天经地义的。而利奥四世和他前任的几位先皇都奉行“破坏圣像运动”的。由于信仰不同,伊琳娜决心反其道而行之,恢复圣像崇拜。
然而,她也知道,由于破坏圣像运动在拜占廷帝国已实行了50多年,宫廷官僚和神职人员都是先皇政策的积极拥护者,自己刚刚掌权,根基薄弱,要想扭转乾坤谈何容易!何况,还有以利奥四世的几位兄弟为首的反对派势力存在。所以,首先要扫清前面的障碍,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伊琳娜登位后不久,反对派便策动了一次旨在推翻小皇帝和摄政皇太后的 * ,企图拥立凯撒尼塞福鲁斯为帝。伊琳娜果断地镇压了这次叛乱,并迫使先皇的几位兄弟退隐修道院。然后,她又迫使原大教长退位。改选由她指定的塔拉修斯任大教长。
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后,伊琳娜便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可是,她低估了反对派的实力,东方各军区的大贵族都是积极支持破坏圣像运动的。当伊琳娜召集的教职人士在大主教的主持下正要开会时,一批武装的军人冲进了教堂,把他们统统驱赶出去,会议被迫中止。
伊琳娜当然不肯就此罢休,她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首都驻军调到小亚细亚,让他们去对付在边境上骚扰的阿拉伯人。又从色雷斯地区调了一支拥护圣像崇拜的部队来担任首都的警卫。这样,她就可以放手进行恢复圣像崇拜的计划了。
到了公元790年,小皇帝君士坦丁六世20岁了,母亲仍然大权在握,丝毫没有打算向他移交权力的意思。不但如此,她还加强了对儿子的管束和控制。而已经成年的君士坦丁六世当然是不甘于被母亲用来作为傀儡的,于是,母子之间矛盾便逐渐激化。一批原来反对圣像崇拜的王公大臣也就理所当然地聚拢在小皇帝的周围,形成一个政治集团。
皇太后所依赖的主要是来自欧洲巴尔干半岛的警卫部队,他们坚定地支持皇太后的政策,毫不犹豫地向她宣誓效忠。但是驻扎外省和小亚细亚的贵族将领们却不肯服从,他们一呼百应,发动了军事政变。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伊琳娜只好退位。让儿子正式登基治理国政。
但是,伊琳娜毕竟已统治了这个帝国达10年之久,党羽势力仍是庞大的。他们深知皇太后隐退对他们非常不利,便从多方面对君士坦丁六世施加压力,要他把母亲接回宫中,尽儿子的孝道。这些人多半是元老贵族和僧侣的头领。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君士坦丁六世于公元792年又将母亲请回宫中,并承认她仍享有“共治”权力,让她重新临朝听政。
小皇帝毕竟太年轻,在这之后又将对他这一举措不满的人——治罪。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亚美尼亚军区司令阿列克修斯,他曾在反对皇太后专权,拥立小皇帝亲政的政变中充当重要角色。他自然对君士坦丁六世向他的母亲妥协不满。小皇帝便把他关进监狱。这一来,激起了亚美尼亚地区人民强烈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