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聃书深远绝难窥,止足书中向上机。但看杖扶博山入,不知扇赐曲江归。
年饥方虑沟中瘠,旰食欲令天下肥。
念此令人生内热,溪边赖有涤烦矶。
诗词问答
问:《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远绝
边远偏僻。 宋 晁补之 《照碧堂记》:“及其脱然去之也,亦不必山林远絶之地。”
疏远隔绝。《汉书·刘向传》:“远絶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己分权。”《晋书·五行志中》:“案 周 礼传国以胤不以勋,故虽 公旦 之圣不易 成王 之嗣,所以远絶覬覦,永一宗祧。”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惟棕黑二种与白人远絶,真难为合者也。”
止足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 疏广 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 唐 白居易 《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诗:“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人若存一止足之心,则贫贱而衣食粗足,可以止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寧以止足为教。”
向上
(1)
(2) 朝向较高或最高的位置
伸出她的右手,手掌向上
(3) 向上攀
博山
博山炉的简称。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 洛阳 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復万鏤,上刻 秦 女携手仙。” 宋 杨万里 《和罗巨济山居十咏》之七:“共听茅屋雨,添炷博山云。”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半篝残火听譙鼓,一缕名香裊博山。”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曲江
(1).水名。指 江苏省 扬州市 南 长江 的一段。 汉 枚乘 《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 。”参阅《初学记》卷六、 清 汪中 《述学·广陵曲江证》。
(2).水名。即 钱塘江 。本名 浙江 ,因潮水经 浙山 下曲折而东入海,故又名 曲江 。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静中疑是 曲江 涛,此则云垂彼海立。”参阅《浙江通志·山川一·钱塘江》。
(3).水名。即 曲江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 曲江 之隑州兮,望 南山 之参差。”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 南山 鬱初霽, 曲江 湛不流。” 清 孙枝蔚 《东亭春暮忆旧游》诗:“纵到 曲江 谁并马,可怜 秦 女善弹筝。”详“ 曲江池 ”。
沟中瘠
指因贫穷而困厄或死于沟壑的人。语本《荀子·荣辱》:“是其所以不免於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明 王錂 《春芜记·忤奸》:“他本是沟中瘠,难为席上珍。”亦省作“ 沟瘠 ”。 明 李东阳 《习隐》诗之九:“边兵与沟瘠,焉能免寒飢。” 清 傅鼎铨 《忆谢迭山》诗:“一朝絶粒甘沟瘠,名在千秋第一班。” 严复 《有如三保》:“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
食欲
指人进食的欲望
增进食欲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内热
(1).谓内心忧煎焦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 疏:“ 诸梁 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唐 李贺 《长歌续短歌》:“ 秦王 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罗惇曧 《文学源流》:“ 老 言无为,而 庄 言内热,无为则纯归自利,内热则冷於救人。”
(2).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愿餉内热子,一洗胸中尘。”《红楼梦》第八四回:“ 妞儿 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溪边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天帝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 郭璞 注:“或作谷遗。” 毕沅 曰:“草木鸟兽之名多双声,当为谷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