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九日登武山韵·其三

作者:陈谟 朝代:元代

次九日登武山韵·其三原文

村家酒熟三家香,只与诗人浣绣肠。

充庖野鸭无双腯,入网池鱼过尺长。

老妇瓦盆殊罄竭,乃翁客位更徜徉。

不道诸生虚讲席,从来雅俗故相妨。

诗词问答

问:次九日登武山韵·其三的作者是谁?答:陈谟
问:次九日登武山韵·其三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次九日登武山韵·其三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陈谟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谟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

村家

农家。 唐 白居易 《麴生访宿》诗:“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 元 张可久 《人月圆·山中书事》曲:“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萧红 《生死场》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三家

(1).极言人户之少。《韩非子·难势》:“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 尧 舜 户説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陆游 《野意》诗:“隄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2).指 春秋 鲁 大夫 孟孙氏 、 叔孙氏 、 季孙氏 。《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 朱熹 集注:“三家, 鲁 大夫 孟孙 、 叔孙 、 季孙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乡兴贤能论》:“天欲 鲁 以 孔子 代三家。”

(3).指 春秋 晋 之三卿 韩 、 赵 、 魏 。《鹖冠子·武灵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韩 用此而东分。”《史记·天官书》:“三家分 晋 ,并为战国。”

(4).指 汉 代传《诗》的 齐 、 鲁 、 韩 三派。《汉书·艺文志》:“ 汉 兴, 鲁 申公 为《诗》训詁,而 齐 辕固 、 燕 韩生 皆为之传……三家皆列於学官。”

(5).指 汉 代传《尚书》的 欧阳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后汉书·刘陶传》:“ 陶 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詁,推三家《尚书》。” 李贤 注:“三家谓 夏侯建 、 夏侯胜 、 欧阳和伯 也。”

(6).指解说《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绪言:“於《春秋》,则採三家之精华,斥 安国 之迂谬。”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晋书·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8).指三皇。《后汉书·马融传》:“軼越三家,驰骋五帝。” 李贤 注:“三家,三皇也。”

(9).指 夏 、 商 、 周 。 汉 王充 《论衡·正说》:“案《礼》,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不同。”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参见“ 三代 ”。

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绣肠

犹绣腑。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紈袴少年,绣肠才子,无不魂迷色阵,气尽雌风矣。”参见“ 绣腑 ”。

充庖

供作食用。语出《礼记·王制》:“三为充君之庖。” 唐 刘禹锡 《代京兆韦尹进野猪状》:“既堪充庖,輒敢上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 曹植 《七啟》言食味芳莲之巢龟, 张协 《七命》言食味丹穴之雏鷄,极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野鸭

未被驯化的鸭

无双

没有可相比的;独一无二

精妙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程艺天下无双。——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入网

指手机、寻呼机等加入某个通信网,也指电子计算机加入某个网络。

池鱼

(1) 池中的鱼

(2) 比喻无辜受累遭殃。如:池鱼堂燕(比喻无辜受祸);池鱼幕燕(比喻处境危险极易遭殃的人)

老妇

(1) 年长妇女自称的谦词

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2) 又

老妇恃辇而行。

瓦盆

陶瓦制的敞口盛器。《晋书·惠帝纪》:“次 获嘉 ,市粗米饭,盛以瓦盆,帝噉两盂。” 唐 杜甫 《少年行》之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清 杜岕 《渡淮》诗:“自笑村醪殢,犹呼涤瓦盆。”

罄竭

(1).空竭;匮乏。多指财物。《晋书·吕纂载记》:“比年多事,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为患将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遭风失路,波涛飘浪,时经三岁,资粮罄竭,糊口不充。”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无见粮,药铅罄竭。”

(2).竭尽;用尽。 唐 无名氏 《迷楼记》:“帝日夕沉荒於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怠。”《水浒传》第八二回:“今欲罄竭资财,买市十日,收拾已了,便当尽数朝京,安敢迟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 吴 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煢独。”

(3).尽心竭力。《旧唐书·哀帝纪》:“罔思罄竭,唯贮姦邪,虽已謫於遐方,尚难宽於国典。” 宋 王安石 《笏记》:“誓当罄竭,仰称龙光。”

乃翁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客位

(1).宾客的位置、席位。《礼记·坊记》:“小敛於户内,大敛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示远也。”《孔子家语·冠颂》:“ 邾隐公 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 孟懿子 问礼於 孔子 。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於阼者,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其有成。’” 王肃 注:“户西为客位。” 南朝 梁 沉约 《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诗:“宾阶緑钱满,客位紫苔生。”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过逢联客位,日夜倒芳尊。”《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孔明 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霎时酒暖,婆子道:‘今日是老身薄意,还请大娘转坐客位。’……两下谦让多时, 薛 婆只得坐了客席。”《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进了 郑 家门,这一惊非同小可,只见 郑老爹 两眼哭得通红,对面客位上一人便是他令兄 匡大 。”

(2).指客厅。《水浒传》第五六回:“当直的出来问了姓名,入去报道:‘有 延安府 汤知寨 儿子 汤隆 ,特来拜望哥哥。’ 徐寧 听罢,教请 汤隆 进客位里相见。”《 * 词话》第六九回:“这众人只得回来,到 王招宣 府宅内,逕入他客位里坐下。”《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那人道:‘我是给事中 李老爷 差往 浙江 ,有书带与 匡相公 。’ 匡超人 听见这话,忙请那人进到客位坐下。”

(3).指客人。楚剧《葛麻》第二场:“ 葛 :你这个人莫慌唦,你来了总是个客位,让我先进去告诉你岳父知道,要他请你进去。”

徜徉

(1).犹徘徊。盘旋往返。《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徜徉,一本作“ 析惕 ”。

(2).犹彷徨。心神不宁貌。《文选·张衡<思玄赋>》:“会 帝轩 之未归兮,悵徜徉而延佇。”旧注:“悵徜徉,思貌。”一本作“ 倘佯 ”。《后汉书·张衡传》作“相佯”。

(3).安闲自得貌。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 盘 兮,终吾生以徜徉。” 宋 陈亮 《何少嘉墓志铭》:“仲兄 大雅 以疾不涉事, 少嘉 时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养疾。” 明 张羽 《秋日苕溪·道中》诗:“闲行无物役,洄沿自徜徉。”

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诸生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讲席

高僧、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亦用作对师长、学者的尊称。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置讲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之三:“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清 唐孙华 《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讲席儒氊冷,篱门窟室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遣 唐 留学生学成归国,往往担任经史的讲席,传授弟子。”

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雅俗

(1).文雅和粗俗。 汉 王充 《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这也并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

(2).雅人和俗人。《晋书·段灼传》:“ 艾 ( 邓艾 )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道风素论,坐镇雅俗。” 李善 注:“ 王隐 《晋书》, 刘琨 表曰: 李术 以素论门望,不可与樵采同日也。《孙绰子》曰:或问雅俗,曰: 涇 渭 分流,《雅》《郑》异调。” 宋 柳永 《一寸金》词:“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靚妆艷冶。”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补了这边的缺,原只説来坐镇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来。”

(3).指雅正的风气。 唐 杨巨源 《薛司空自青州归朝》诗:“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清风。”

相妨

互相妨碍、抵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於变,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宋 苏轼 《答参寥书》:“此於至道殊不相妨,何为废之邪!” 清 李渔 《奈何天·锡麒》:“这个解法虽然极好,只是与赦罪的条款略有些相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