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唳九皋内,抗音薄层云。
戛然时一鸣,流响惊人群。
嗟哉陆内史,华亭无复闻。
诗词问答
问:《因读梅圣俞六鹤诗或令余别赋之·唳天》的作者是谁?答:洪刍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洪刍的名句有哪些?答:洪刍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文韵
参考注释
清唳
鹤鸣声。鹤鸣清响,故谓。 南朝 梁 吴均 《主人池前鹤》诗:“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唐 陆龟蒙 《鹤媒歌》:“媒闲静立如无事,清唳时时入遥吹。” 元 袁桷 《善之携酒招游西湖值雷雨分韵得杯字》:“翩翩六鹤舞晴翮,华表清唳云光开。” 郭沫若 《题画记》:“一如九皋鹤,清唳彻晴朝。”
九皋
见“ 九皐 ”。
抗音
抗声。《三国志·吴志·孙峻传》“ 峻 帅驃骑将军 吕据 、左将军 留赞 袭 寿春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赞 为将,临敌必先被髮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乃进战,战无不克。”《魏书·东阳王丕传》:“饗讌之际,恆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败。帝后敬纳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怪术》:“俄而羣僧会於堂, 一行 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参见“ 抗声 ”。
层云
一种云形,其特点是水平伸展范围较大并且比层积云或卷层云的高度较低
戛然
亦作“戞然”。1.象声词。 唐 白居易 《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孤鹤﹞戞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红蜥蜴》:“家人共聚一室,闻风声汹汹,窗櫺戛然,疑即有覆压之患。”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狸》:“三更后,戛然有声,急篝火照视,得一斑貍。”
(2).声音忽然停止貌。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裕州刀匪》:“但见香烟裊篆,花朵摇荡,戛然曲终。” 丁玲 《母亲》四:“花刚刚一传到 于敏芝 手中,鼓便戛然的一下停住了。”
(3).指事情突然中止。《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夫人笑曰:‘纔为兄妹,便钟友爱之情,郎君岂得戛然乎?’” 秦牧 《长街灯语·读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中叙述一事之后,戛然中止,转述他事,造成读者悬念。”
(4).出众貌。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同州 郑勉 诗赋亦戞然出羣,才几与 宗敬 埒。”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唐宋文选》:“ 沉下贤 喜为小篇,戛然自异。”
流响
(1).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 晋 成公绥 《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晋 傅玄 《杂诗》:“女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 唐 虞世南 《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疎桐。”
(2).指流传名声。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唐顺之》:“ 应德 诗称名家……妙处并足流响词林。”
人群
(1) 成群的人
人群渐渐离去
(2) 指平民、公众
嗟哉
叹词。 汉 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后汉书·耿弇传论》:“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
内史
(1).官名。 西周 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 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纳诸 霍 人,礼也。” 杜预 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师。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攻 齐 ,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汉 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 隋 始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 汉 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復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唐 皇甫冉 《韦中丞西厅海榴》诗:“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5).古政区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 咸阳 (今 咸阳市 东北)。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 。 汉景帝 时分左、右 内史 。 武帝 时又分左、右 内史 为 京兆尹 、 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汉书·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师为 内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颜师古 注:“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 内史 ,言其在内,以别於诸郡守也。”
(6).复姓。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无复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