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原文
君不见当年卫武髦且期,尚欲进德形箴规。又不见潞公堂过九十,精神折冲夸德威。
公今年才六士耳,朱颜绿鬓俨未衰。
便从午桥乐暇佚,宁独不畏二老讥。
恭惟中兴圣明主,焦心劳思抚四夷。
山东河北因戎索,远民日夜思王师。
楼号筹边宜属意,堂名佚老谁敢知。
请赓方叔壮猷雅,第入宣王复古诗。
诗词问答
问: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的作者是谁?答:周必大
问:寄题王公明枢使豫章佚老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周必大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必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进德
(1).犹言增进道德。《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 晋 潘岳 《闲居赋》序:“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脩辞立诚以居业。” 唐 李山甫 《司天台》诗:“ 景公 进德星曾退, 汉帝 推诚日为迴。” 陈毅 《悼罗炳辉将军》诗:“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
(2).即进德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进德, 唐太宗 赐贵臣冠也。”参见“ 进德冠 ”。
箴规
劝戒规谏。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过在於不纳卿士之箴规,不受民氓之謡言。”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图象古昔,以当箴规。” 晋 陶潜 《咏三良》:“箴规嚮已从,计议初无亏。”《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宝釵 初时不知何故,也用话箴规。”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如果嘲笑 欧 化式白话的人,除嘲笑之外,再去试一试绍介外国的精密的论著,又不随意改变,删削,我想,他一定还能给我们更好的箴规。”
公堂
(1) 俗称官府或法庭的大堂
跪在青天大老爷的公堂上
私设公堂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聊斋志异·促织》
(2) 指贵族的厅堂;古代也指聚会的场所
跻(jī登)彼公堂,称(举杯敬酒)彼兕{ sì}
(3) 觥,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
九十
(1).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郑玄 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 郑玄 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
(2).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傴僂翁,小园幽事尽能通。”
(3).谓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陈陶 《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九十春光一梦醒,江南无数乱峯青。”
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折冲
克敌制胜
折冲于谈笑间
德威
(1).谓以德行威。《书·吕刑》:“德威惟畏。” 孔颖达 疏:“以德行其威罚, * 畏之而不敢为非。”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
(2).恩德与威权。昆曲《十五贯》第四场:“执法严明,德威并行……平生愿,效 包拯 。”
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朱颜
(1).红润美好的容颜。《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穉朱颜只。” 王夫之 通释:“穉朱颜者,肌肉滑润,如婴穉也。”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陋 荆 姬之朱颜,笑 夏 女之光髮。”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评》:“ 元卿 年十八第进士,其叔 正叟 贺之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 清 刘大櫆 《祭吴文肃公文》:“我初见公,公在内阁,皓髮朱颜,笑言磊磊。”
(2).和悦的脸色。表示亲热信任。《汉书·淮阳王刘钦传》:“ 博 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3).美色;美女。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余冠英 注:“朱颜为美色。” 南朝 梁简文帝 《美女篇》:“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七折:“欲觅佳姻,须索放还,强羈留,空絮烦,算除非为觅朱颜,算除非为觅朱颜。” 清 方文 《王抑之招集斋中有赠》诗:“翠幙出朱颜,清謳发皓齿。”
(4).指青春年少。 唐 郎士元 《闻蝉寄友人》诗:“朱颜向华髮,定是几年程。” 宋 曾巩 《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 元 曾瑞卿 《留鞋记》第一折:“[梅香云]姐姐,你纔一十八岁,慌怎么的![正旦唱]我则怕一去朱颜唤不回,误了我这佳期。”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5).脸红。形容酒醉的面容。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 宋 司马光 《和子华招潞公暑饮》:“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自古缨冕无丑士,酸寒一洗朱颜酡。”
(6).脸红。羞赧之色。《北齐书·王晞传》:“丞相西閤祭酒 卢思道 谓 晞 曰:‘昨被召朱颜,得不以鱼鸟致怪。’”
午桥
见“ 午桥庄 ”。
暇佚
见“ 暇逸 ”。
二老
对父母双亲的尊称
恭惟
见“ 恭维 ”。
中兴
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
国家中兴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圣明
英明圣哲,无所不晓。旧时称颂皇帝的一种谀辞
这真是“曲终奏雅”,令人如释重负,觉得 * 毕竟圣明,好人也终于得救。——鲁迅《病后杂谈》
焦心劳思
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四夷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山东
中国东部沿海的省,简称鲁。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8493 万(1990),省会济南。山东工农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经济作物花生、棉花、烟草居 全国前列,烟台苹果,肥城桃,平度葡萄久有盛名。胜利油田及由此发展的石油化工在国内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黄金产地
河北
(1).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温 , 河 北地。”《淮南子·齐俗训》:“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 江 南、 河 北不能易其指,驰騖千里不能易其处。”《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将行,上书劝伐 河 北。”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 河 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戎索
戎 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 杜预 注:“ 大原 近戎而寒,不与中国同,故自以 戎 法。”后以泛指法令。 唐 元稹 《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庙堂而国论坏,苟然於疆园而戎索坏。”
远民
指外地或境外之人。 宋 谢伯初 《走笔寄夷陵欧阳永叔》诗:“絶境化成儒雅俗,远民争识校讎郎。” 清 魏源 《道光二十六年揭贴》:“﹝房屋﹞听各国与内民公平议租,内民不得抬价掯勒,远民亦不得强租硬占。”
日夜
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日夜望将军至。——《史记·项羽本纪》
思王
三国 魏 曹植 封 陈思王 ,简称“思王”。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班女 恩移 赵 , 思王 赋感 甄 。”
筹边
筹划边境的事务。 宋 刘过 《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词:“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明史·吴执御传》:“故曰筹边不在增兵餉,而在择人。”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请更以筹边进,从来筹边者三策:曰和,曰守,曰战。”
属意
意向集中或倾向于某人或某事
堂名
(1).乐班。旧时乐班习惯起堂名,如“四箴堂”、“景龢堂”、“福寿堂”等,故称。《孽海花》第四回:“ 雯青 道:‘罪过!罪过!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2).堂号。参见“ 堂号 ”。
佚老
(1).遁世隐居的老人。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 伊川 佚老鬢如霜,卧看《秋山》思 洛阳 。”
(2).使老年或老人安乐。 宋 周必大 《次杨廷秀》诗:“为问龙楼并凤阁,何如佚老及 平原 ?”《宋史·礼志十三》:“﹝ 绍兴 三十二年上太上皇帝尊号曰 光尧寿圣太上皇帝 ﹞侍中承旨宣答曰:‘ 光尧寿圣太上皇帝 圣旨:倦勤滋久,佚老是图,勉受嘉名,但增感慰。’”《宋史·职官志十》:“大抵祠馆之设,均为佚老优贤,而有内外之别。”
方叔
周宣王 时贤臣。《诗·小雅·采芑》:“显允 方叔 ,征伐 玁狁 , 蛮荆 来威。” 郑玄 笺:“ 方叔 先与 吉甫 征伐 玁狁 ,今特往伐 蛮荆 ,皆使来服於 宣王 之威,美其功之多也。”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以 方叔 、 邵虎 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缉熙王旅,兼 方叔 之望。”
壮猷
宏大的谋略。语出《诗·小雅·采芑》:“ 方叔 元老,克壮其犹。” 郑玄 笺:“犹,谋也;谋,兵谋也。” 朱熹 注:“犹,谋也;言 方叔 虽老,而谋则壮也。” 南朝 陈 徐陵 《让左仆射初表》:“气怀沉密,文史优裕,东南贵秀,朝廷亲贤,并见壮猷,皆宜左执。”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阁下方以盛年壮猷,将康济天下,而良助犹鲜,诚可憮然。”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壮猷’?非常之策。 陈汤 不奏於公卿,破格之功。 班超 不谋於从事,出奇冒险。不拘文法、不顾利害者是也。”
古诗
(1)
(2) 古代的诗
(3) 诗体名。即古体诗。按古代格律写的诗,与绝句、律诗等近体诗相对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