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原文

还乡老于死,举目少耆宿。
邑屋亦或非,所余但乔木。
曩时列鼎家,今不饱半菽。
盛衰迭变迁,何者非陵谷。
羸然九十翁,世故见已熟。
偶能达一理,万事等破竹。
布缝一称衣,藜煮半釜粥。
余年更何为,枕藉糟与麴。

诗词问答

问:《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还乡

返回乡里。《南史·刘之遴传》:“ 武帝 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老弟,你这年纪正好给朝廷出力,为什么倒要告退还乡。” 闻一多 《红烛·太阳吟》诗:“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反转方向。乡,通“ 向 ”、“ 嚮 ”。《庄子·渔父》:“顾见 孔子 ,还乡而立。”

举目

抬眼看

举目四望

耆宿

指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年人

耆宿大贤,多见废弁。——《后汉书·樊儵传》

邑屋

(1).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庄子·胠篋》:“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閭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2).引申指乡里。《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属国 李侯 ,发迹邑屋,声冠方嵎。”

(3).邑里的房舍;村舍。《战国策·齐策四》:“愿得赐归,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汉书·游侠传·郭解》:“居邑屋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颜师古 注:“邑屋,犹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晋 陶潜 《还旧居》诗:“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宋史·天文志一》:“其间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旧唐书·李吉甫传》:“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昔 汉 章帝 时,欲为 光武 原陵 、 明帝 显节陵 各起邑屋, 东平王 苍 上疏言其不可。”

(5).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宋 王安石 《九鼎》诗:“ 始皇 区区求不得,坐令神姦窥邑屋。”

乔木

高大的树木

并汾乔木。——宋· 沈括《梦溪笔谈》

废池乔木。——宋· 姜夔《扬州慢》词

曩时

往时;以前。 汉 贾谊 《过秦论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诸帅府復得与家俱行,无復曩时之患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至於 禹 域,进化虽紆,然其官府治具,社会人事,繁错万端,本非曩时之 日本 比也。”

列鼎

谓陈列置有盛馔的鼎器。古代贵族按爵品配置鼎数。《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唐 王维 《寓言》诗:“列鼎会中贵,鸣珂朝至尊。”《水浒传》楔子:“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 明 刘基 《会稽张氏春晖堂》诗:“列鼎未酬欢,倚门已生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 春秋 初年的 三门峡 上村岭 虢国 墓葬中,从 太子元 以下的各级贵族,列鼎的数目和车马都还有一定的组合,以‘别贵贱,辨等列’。”

半菽

(1).谓半菜半粮,指粗劣的饭食。《汉书·项籍传》:“今岁飢民贫,卒食半菽。”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半,五升器名也。’臣 瓚 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 瓚 説是也。菽谓豆也。” 唐 元稹 《竹部》诗:“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 周芳容 ﹞连遭丧病,家亦奇贫,笔耕所出不能谋半菽之养。”

(2).指少许之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吕延济 注:“浇薄之人视之如游尘,土梗,莫肯以半豆一毛而济之。”

盛衰

兴胜和衰败

迭变

交替变化;不断演变。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寒暑迭变,不觉渐成衰老,苟不竞为善事,虚度流年,良可惜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鼉,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

何者

(1).为什么。用于设问。《公羊传·桓公二年》:“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 楚王 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何休 注:“何者,将设事类之辞。”《史记·儒林列传》:“ 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新唐书·突厥传上》:“ 班固 谓‘其来慕义,则接之以礼让。’何者?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

(2).哪一个。用于疑问。《后汉书·鲜卑传》:“夫万民之飢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唐 顾况 《送行歌》:“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 宋 曹豳 《西河》词:“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3).哪一个。用于陈述。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人之於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陵谷

(1).《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毛 传:“言易位也。” 郑玄 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后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魏书·拓跋渊传》:“臣以疏滞,远离京輦,被其构阻,无所不为。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

(2).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丰碑,惧从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赵翼 《游狮子林题壁》诗:“数百年来几陵谷,此犹坚完缝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词:“能教沧海变桑田,陵谷一朝转换。”

(3).丘陵和山谷。 唐 韩愈 《杂说》之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 苏轼 《飓风赋》:“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触。”

(4).指陵墓。 清 顾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诗:“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鸟还相呼。”

九十

(1).泛指多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郑玄 笺:“女嫁,父母既戒之,庶母又申之,九十喻丁寧之多。”《诗·小雅·无羊》:“九十其犉。” 郑玄 笺:“今乃犉者九十头,言其多矣。”

(2).指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九十行带索,飢寒况当年。”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九十携锄傴僂翁,小园幽事尽能通。”

(3).谓一季。一季九十日。 唐 陈陶 《春归去》诗:“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陈世宜 《得天梅书却寄》诗:“九十春光一梦醒,江南无数乱峯青。”

世故

(1) 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

老于世故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琐忆》

(2) 应酬;敷衍

他也世故了几句

(3) 生计

不治世故

(4) 世事变故

世故尚未夷

(5) 世交

世故相逢各未闲

一理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破竹

(1).劈竹子。喻循势而下,顺利无阻。《晋书·杜预传》:“昔 乐毅 藉 济 西一战以并强 齐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復著手处也。”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破竹寧比其发机,走丸未喻於乘胜。”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巗留题感事兴怀追次元韵偶成》之一:“故垒近闻新破竹,起公无路祗伤心。” 王树枬 《武汉战纪》:“ 武昌 以 洪山 为扼塞, 洪山 失则 武昌 不守,顺流以取 汉阳 、 汉口 ,如破竹耳。”

(2).喻迅速破亡的形势。 唐 杜甫 《洗兵行》:“ 河 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唐 许浑 《登蒜山观发军》诗:“犬羊忧破竹,貔虎极飞蓬。”

余年

暮年;晚年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枕藉

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相与枕籍乎舟中。——苏轼《前赤壁赋》

诗文赏析


原题: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