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泉原文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诗词问答
问:鸣琴泉的作者是谁?答:李廌
问:鸣琴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廌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流水
(1) 流动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销售额
流水收入
(3) 立即;赶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说
想见
经过推测得出结论
从中可以想见生活的艰难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山泉
山地涌出的泉水
清澈的山泉
自如
(1) 没有障碍地;不受约束地
(2) 活动或操作灵活自然
鸣琴
(1).琴。《韩非子·说林下》:“ 文子 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 晋 陆机 《拟东城一何高》诗:“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远师 騶忌 鼓鸣琴,去和《南风》愜 舜 心。”
(2).弹琴。 唐 高适 《登子贱琴堂赋诗》之一:“ 宓子 昔为政,鸣琴登此臺。” 唐 黄滔 《湘中赠张逸人》诗:“鸣琴坐见燕鸿没,曳履吟忘野逕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鸣琴堂上,将貽不治事之讥;投巫水中,必得擅 * 之罪。”
(3).《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下堂而 单父 治。”后因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 唐 郎士元 《送长沙韦明府》诗:“遥知讼堂里,佳政在鸣琴。”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下官 封丘县 宰是也。才非雉锦,政忝鸣琴。”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製锦功偏著,鸣琴政自循。”
可笑
令人发笑
可笑的错误
中人
(1) 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监织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汉· 贾谊《过秦论》
强作
(1).勉力而做。《孔丛子·执节》:“ 魏安釐王 问天下之高士, 子顺 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 鲁仲连 乎?’王曰:‘ 鲁仲连 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强装作。 宋 苏轼 《题<文选>》:“ 渊明 《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 屈 宋 所陈何异?而 统 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脸色苍白,强作镇静地站在 邓军 面前。”
暗流
(1).伏流;潜流。 唐 王勃 《焦岸早行和 * 》:“复嶂迷晴色,虚巖辨暗流。” 宋 杨万里 《泊光口》诗:“忽有暗流江底出,滚翻水面作车轮。”
(2).悄悄流动。 唐 杜牧 《猿》诗:“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
(3).比喻潜在的社会动态或思想倾向。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大日尔曼主义与大斯拉夫主义二大暗流,冲激摩荡,轧轹不已。”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石敢 眼里闪过一丝痛苦的暗流。”
遗声
(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礼记·乐记》:“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宋史·乐志十七》:“此谱,相传即 开元 遗声也。”
(2).犹馀音。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而此孺子遗声抑扬,不可胜穷,优游转化,餘弄未尽。” 南朝 宋 鲍照 《乐府·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宋 苏轼 《张安道见示近诗》:“云见 浮丘伯 ,吹簫明月岑。遗声落 淮 泗 ,蛟鼉为悲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人人侧耳,尽息喧嚣,真个是遗声振木,游响停云。”
(3).泛指留下声音。 金 元好问 《秋望赋》:“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
(4).谓留下好名声。 三国 魏 曹植 《任城王诔》:“王虽薨徂,功著丹青。人谁不没,贵有遗声。”《宋书·颜延之传》:“若不能遗声,欲人出己,知柄在虚求,不可校得。”
近闻
最近若干年来的逸闻逸事
石钟山
在 江西省 北部 湖口县 县城附近。城南有 上钟山 ,城北有 下钟山 ,合称“双钟”。下钟山以陡壁临 长江 ,最为险要。山皆高五、六百尺,周十里许,其势相向,下多罅穴,水石相击,声如洪钟,故名。 宋 苏轼 有《石钟山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九江府》。
辨正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阮瞻 ﹞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胡适 《<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引》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郦元
北魏 郦道元 的省称。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水经》加注, 酈元 编而不穷。”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注地 酈元 似,论诗 萧统 同。”
地下
(1) 处于、生长在或位于地面下的
地下洞
地下根茎
(2) 秘密活动
地下的革命活动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胡不
何不。《诗·鄘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苟必信,胡不赴 秦 军俱死?”《汉书·韦贤传》:“黄髮不近,胡不时监?”
何劳
犹言何须烦劳,用不着。《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赵云 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收拾残经别法王,袈裟脱去换霓裳。初来不为求超脱,临去何劳懺罪殃。”
承受烦劳。《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举何劳餧饲浓。” 蒋礼鸿 通释:“何劳,同‘荷劳’,承荷烦劳的意思。”
上声
(1)
(2) 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3) 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
徽金
金饰的琴徽。亦用作琴徽的美称。 唐 李咸用 《水仙操》诗:“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軫玉。” 清 张炳璿 《拟庭中有奇树》诗:“不栽 嶧 阳桐,半死凿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