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至道无言说,神功妙莫量。本来具足,添之无碍减无妨。
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通默会,定里细参详。
个中端的意,元不离中黄。
圆陀陀,光烁烁,现堂堂。
无余无欠,通身无象合真常。
只这而今默识,便是当年弥勒,直下要承当。
开放顶门眼,遍界不能藏。
宗女同昌公主唐多令词,南史宋帝时点绛唇唐多令词,皆道纯伪托。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 显性理 清庵莹子语录卷六案李道纯》的作者是谁?答:李道纯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李道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道纯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言说
(1).谈论;说话。《北史·裴叔业传》:“听其言説,不觉忘疲。” 唐 柳宗元 《送徐从事北游序》:“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説,其容貌充充然,而声名不闻传於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艺术家与革命家》:“言说便是行为的一种。”
(2).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华严经·入法界品》:“彼诸 如来 所有言説, 善财童子 悉能听受。”《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道在心悟,岂在言説,言説只是化童蒙耳。”《坛经·机缘品》:“吾今彊言説,令汝捨邪见。”
(3).言辞;言论。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 金 王喆 《惜芳时》词:“闲中认得玄机设,无言説、自然欢悦。” 清 王夫之 《为家兄作传略已示从子敞》诗:“正可忘言説,将心告烈皇。”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神功
(1).神一般的功绩。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鸿绩侔于天地,神功迈于造化。”《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神功无纪,作物何称。” 吕延济 注:“谓 高祖 神妙之功无能记述。”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窃仰鸿施,有如神功。” 明 宋濂 《送刘永泰还江西序》:“圣德神功,巍巍煌煌,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清史稿·礼志八》:“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
(2).神灵的功力。《南史·谢惠连传》:“﹝ 灵运 ﹞忽梦见 惠连 ,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 仲氏 司徒自 清源 闻而感,铸而资,虽从人力,悉类神功。”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紫府真人,黑头元宰,收敛神功寂似无。”《水浒传》第一○五回:“ 宋江 以下众人,十分欢喜,称谢 公孙胜 神功道德。”
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具足
(1).犹具备。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善善恶恶,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适具足也。”《百喻经·认人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钱财。” 元 德异 《<坛经>序》:“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我是相信在产业未进步、物质条件未具足的国度中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
(2).充足。 许地山 《债》:“说到具足生活,也是没有涯岸的。”
之无
(1).之字与无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金 元好问 《赠利州侯神童》诗:“极知之无不足讶,更恐洛诵难为功。”
(2).借指简单易识之字。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乍解张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识之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无妨
不妨
有意见,无妨直率提出来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多闻
见多识广
博学多闻不是一件坏事
只要
表示具有充分的条件,正句常用“就”、“也”、“都”、“便”相呼应,表明由这种条件产生的一种结果
只要大家鼓足干劲,什么困难也能克服
潜通
亦作“潜通”。暗通;私通。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皇》:“指天画地,神化潜通。”《旧唐书·哥舒翰传》:“﹝ 哥舒翰 ﹞诬奏户部尚书 安思顺 与 禄山 潜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吏部见客》:“前辈如 严文靖 之为太宰, 陆庄简 之为选郎,私宅皆无日不通宾客,未闻有讥评之者,况要津之嘱挟,簠簋之潜通,岂朝房公署所能絶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 洱河 诸部潜通 犬戎 ( 吐蕃 ), 蒙归义 率兵征讨有功。”
默会
暗自领会。 明 方孝孺 《医原》:“术之精微可以言语授,而非言语所能尽;可以度数推,而非度数所能穷。苟不默会於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説,以应无涯之变,其不至於遗失者寡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即使一句宾白不道,止唱曲文,观者亦能默会,是其宾白繁减可不问也。”
参详
(1).参酌详审。《梁书·徐勉传》:“ 天监 元年, 佟之 ( 何佟之 )启审省置之宜,敕使外详。时尚书参详,以天地初革,庶务权舆,宜俟隆平,徐议删撰。”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预参详於詔狱,叨奬渥於宸阶。”粤剧《关汉卿》第六幕:“且将 朱帘秀 收监,待我参详定谳。”
(2).思量;琢磨。《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变文》:“心头託首细参详,世事从来不久长。” 明 袁宏道 《送武冈州判张子之任》诗:“胥徒勤检点,蛮语细参详。” 峻青 《海啸》第四章四一:“这个嘛, 赵司令 你自己慢慢参详去吧。”
(3).犹端详。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正行中举目参详,见雄纠纠公人如虎狼。”
个中
此中;其中
个中消息
端的
(1) 果真;确实;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营、差拨两位用心。——《水浒传》
(3) 又
他端的从哪儿来?
(4) 底细;缘由;详情
我一问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见于早期白话
不离
(1).不失;不失为。《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2).不离开;不离去。 汉 焦赣 《易林·鼎之需》:“容民畜众,不离其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一物大於猫,来伏身下,展转不离。”
(3).差不多;还不错。《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别人还不离,独有 璉二嫂子 ,连模样儿都改了,説话不伶俐了。’” 老舍 《骆驼祥子》四:“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中黄
(1).亦称“ 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 注:“ 中黄伯 、 夏育 、 乌获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
(3).指 中黄子 。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苏轼 《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冷启敬 ,隶 淮阳 ,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
(4).指 黄帝 。《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吕延济 注:“ 中黄 , 黄帝 也。”《云笈七籤》卷三:“ 黄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极宫 ,号曰 中 黄真人 。”
(5).黄石脂。《文选·张衡<南都赋>》:“太一餘粮,中黄瑴玉。” 吕向 注:“中黄,谓石中﹝黄﹞子,黄石脂也。”
(6).中央。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礪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 唐 崔损 《五色土赋》:“众色环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职;正色居上,所以表内附于中黄。”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7).指黄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唐 李乂 《奉和三会寺应制》:“ 汉 闕中黄近, 泰山 太白连。”
(8).帝王府库名。《后汉书·桓帝纪》:“芝草生中黄藏府。”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三国 魏 曹植 《自诫令》:“丰赐光厚,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
(9).中营。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効足中黄,殉驱驰兮。” 刘良 注:“中黄,中营也;以身从物曰徇。言効天子之营以从驱驰。”
(10).古指人体的横膈膜。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吾尝读 旌阳许仙 书,见其所云中黄者,人身膈膜也,膈 * 秽浊之气,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义》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篮中取出仙药,用水研开,把剑撬开上下牙关,灌入口内,送入中黄,走三关,透四肢,须臾转八万四千毛窍。”
陀陀
衰落的样子。 元 曾瑞 《端正好·自序》套曲:“既功名不入 凌烟阁 ,放疎狂落落陀陀。” 明 康海 《自酌》套曲:“人生恰似秋风过,纔裊裊,早陀陀。”
烁烁
闪动的样子
烁烁三星列,拳拳月初生。——汉· 李陵《录别诗》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狮惊岳岳,王庙忆堂堂。——郭沫若《访埃杂吟》
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庄严大方
仪表堂堂
(3) 形容志气宏大
我们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还怕这一点困难吗?
(4) 阵式或气势很大
堂堂的军乐队走过去了
无余
没有剩下的
一览无余
通身
(1).全身;浑身。《陈书·高祖纪下》:“仙人见於 罗浮山 小石楼,长三丈所,通身洁白,衣服楚丽。”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听了使君之言,不觉通身汗下。”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通身黑色。旗袍镶着银灰色的花边。”
(2).整个物体。《北史·穆观传》:“ 明元 亲临其丧,悲动左右,赐以通身隐起金饰棺。” 张洁 《尾灯》:“那个暖水瓶通身雪白,上面还画了一枝蓝色的水仙。”
(3).完全,全部。《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合那刑房 张瑞风 明铺夜盖的皮缠,敢是那刑房不进去,就合那禁子们鬼混,通身不成道理!”
无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沉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真常
释道用语。真实常住之意。《楞严经》卷十三:“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唐 吕岩 《敲爻歌》:“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浄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黄宗羲 《<翁元铠禅师语录>序》:“出其语録读之,絶去枝蔓,独露真常。”
而今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 * 《忆秦娥·娄山关》
默识
暗中记住。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孔融<荐祢衡表>》:“ 弘羊 潜计, 安世 默识,以 衡 準之,诚不足怪。” 李善 注引《汉书》:“ 张安世 ,字 少孺 ,为郎。上行幸 河 东,尝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姬跃下榻执生手曰:‘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攟语》:“投赠诸什,皆默识成诵。”
便是
(1).即是,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闻习见者为平常,而以其罕闻骤见者为怪异,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经世出世便是两心。”
(2).即使;纵然。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便是 熊渠 、 养由基 、 李广 主名不审,无害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红楼梦》第四九回:“便是不会,也没难处。”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3).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我离了他家门便是。”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贾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馆于舍亲 卜 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为。《水浒传》第二一回:“那老儿见是 宋江 来,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来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 青青 回家,取伞和脚下。又见晚下来。望官人搭几步则个。’”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三:“鐘声欲絶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弥勒
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著名的未来佛。我国的 弥勒 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 五代 时 布袋和尚 是其化身。《弥勒下生经》:“将来久远, 弥勒 出现,至真等正觉。” 唐 窥基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又念 弥陀 、 弥勒 ,功德无有差别。” 宋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九:“形模弥勒一 布袋 ,文字江河万古流。” 陈世宜 《醉歌》:“ 弥勒 开口作憨笑,金刚怒目将譙訶。” 鲁迅 《彷徨·示众》:“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 弥勒佛 似的更圆的胖脸。”
直下
(1).径直趋赴。《晋书·陶回传》:“ 峻 知 石头 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 小丹阳 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
(2).谓径直实行下去。《朱子全书·孟子一》:“ 孟子 见人,即道性善,称 尧 舜 ,此是第一义。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更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
(3).直接下达。《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租庸使奏,近例皆直下。” 胡三省 注:“时租庸使帖下诸州调发,不关节度观察使,谓之直下。”
(4).垂直向下;向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 范成大 《燕子坡》诗:“大山如墙缺,小山如塜纍,众山直下看,方知此峯危。”《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 皇甫松 去衣架上取下一条绦来,把妮子缚了两隻手,掉过屋梁去,直下打一抽,吊将妮子起去。”
(5).下面,底下。 唐 白居易 《海漫漫》诗:“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 元 无名氏 《天净沙》:“梦儿里分明见他,客窗直下。觉来依旧天涯。”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来到这个三叉路口,不知那条路往 中山 去,因此就在这枯杨直下,歇息一回。”
(6).谓直系下传。 唐 欧阳詹 《许州送张中丞》诗:“ 孙 吴 去后无长策,谁敌 留侯 直下孙。” 唐 欧阳詹 《送郭秀才应举》诗:“ 并州 细侯 直下孙,才应秋赋怀 金门 。”
承当
担当;承担
承当责任
开放
(1) 花蕾张开
花苞开放了
(2) 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允许进入
公园今天不开放
顶门眼
佛教传说 摩醯首罗天 有三眼,其中一眼,竖生额头,称“顶门眼”,高低一顾,万类齐瞻,彻底明了,最超常眼。见《续传灯录·浮山法远园鉴禅师》。因以喻指具有明智彻底的洞察力。《续传灯录·芦山法真禅师》:“欲明向上事,须具顶门眼;若具顶门眼,始契出家心。既契出家心,常具顶门眼。”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宗女
君主同宗的女儿。即宗室之女。《史记·秦本纪》:“十一月,( 繆公 )归 晋 君 夷吾 , 夷吾 献其 河西 地,使 太子圉 为质於 秦 , 秦 妻 子圉 以宗女。” 南朝 梁 刘孝威 《怨诗》:“ 王嬙 向絶漠,宗女入 祁连 。”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北貊梟骑以助汉,既殄大憝,乃畴厥庸,特拜叶护司空,岁赐繒二万匹,厥后饰宗女以配之,立宫室以居之。” 宋 崔公度 《金华神记》:“ 汴 人有 吴 生者,世为富人。而生以娶宗女,得官於三班。”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娣侄》:“古者,嫁女必以同姓为娣姪,疑皆以宗女充之,否则,天王之女有备诸侯下陈者,於事理不近。”
公主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
公叔为相,尚(娶)魏公主。——《史记·吴起列传》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黄宗羲《原君》
南史
(1). 春秋 时 齐国 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后汉书·臧洪传》:“昔 晏婴 不降志於 * , 南史 不曲笔以求存,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南齐书·崔祖思传》:“世无 董狐 ,书法必隐;时闕 南史 ,直笔未闻。”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 南史 与 董狐 ,百喙同一声。”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 常山 舌在心犹壮, 南史 书存手自持。”
(2).复姓。见《通志略·氏族四》。
点绛唇
亦作“ 点絳脣 ”。 1.词调名。 南朝 梁 江淹 《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絳唇。”后词名取此。又名《点樱桃》。双调,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四十三字诸体。参阅《词谱》卷四。
(2).曲牌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仙吕调隻曲》:“按《点絳脣》原出於词体,南调引内,用词之全闕,即《琵琶记》‘月淡星稀’可証。 元 人将词之前半闕通章叶韵,为北调体,即首闕通行之格也。第三闕, 董解元 《西厢》係北调,亦用南体,仅见於此。”
伪托
假托别人的名义,多指把自己的或后人的作品假冒为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