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原文
自我历官三十年,有脚未曾行蜀川。李白尝言道之艰险,长嗟难剧上青天。
鸟悲猿嚎马蹄脱,苔梯雨栈愁倾颠。
苍崖下窥不见底,但听雷声辊石悬湍溅。
晓盘青泥上高烟,暮盘青泥到下泉。
剑阁如剑,巉然割肠刺恨今古连。
尔去三千九百里,巴山小马乌布鞯。
一妇一奚行李单,家具日货能几钱。
人皆畏避不敢往,此独敢往何所便。
况是初宦无远适,心意自许非由铨。
异乎哉,我今送尔徒哀怜。
诗词问答
问: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自我
(1) 自己
自我吹嘘
(2) 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历官
执掌历法的官员。《新唐书·历志三上》:“﹝ 开元 ﹞十五年,草成而 一行 卒,詔特进 张説 与历官 陈玄景 等次为《历术》七篇。”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唐公常 云﹞知死数又知活数,此吾之所以异於历官。”
先后连任官职。 三国 魏 曹操 《遗令》:“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 唐 白居易 《和<我年>》之二:“歷官十五政,数若珠纍纍。”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未曾
不曾
臣未曾闻也。——《战国策·魏策》
这样的丰收年,我活了八十岁也未曾见过
蜀川
(1). 蜀 地的川流。 唐 皎然 《咏数探得七》:“鹤驾迎 緱岭 ,星桥下 蜀 川。”
(2).指 蜀 地。《旧唐书·毕构传》:“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 蜀川 ,弊化顿易。”
李白
(701—762)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华横溢。诗歌今存900首。
言道
说;说道
那人言道和你是同乡
艰险
困难险阻
不避艰险
长嗟
犹长叹。 南朝 梁 王僧孺 《寄何记室》诗:“思君不得见,望望独长嗟。”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湖南清絶地,万古一长嗟。”
青天
(1) 蔚蓝色的天空
(2) 晴朗的白天。比喻清官
老百姓管包公叫“包青天”
马蹄
马的蹄子
倾颠
跌倒;倾覆。 宋 梅尧臣 《送毕甥之临邛主簿杂言》诗:“鸟悲猿嚎马蹄脱,苔梯雨栈愁倾颠。” 明 高启 《送张进士会试》诗:“廼知儒术王政本,至此尚赖扶倾颠。”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悬湍
瀑布,从高处 * 的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巖岭干天,交柯云蔚……悬湍廻注,崩浪震山。”
青泥
(1).古时用以封缄文书、器皿的青色粘土。《东观汉记·邓训传》:“又知 训 好以青泥封书……还过 赵国 易阳 ,并载青泥一穙,至 上谷 遗 训 。”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於前,玄龟负青泥於后…… 禹 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云笈七籤》卷七:“时出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
(2).相传神仙服食的一种泥浆、泥土。 晋 葛洪 《神仙传·王烈》:“石中有一 * ,径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 烈 取泥试丸之……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纔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专是把与仙人做饭喫的。”
(3).即 青泥城 。《晋书·安帝纪》:“ 赫连勃勃 大败王师於 青泥 北。”参见“ 青泥城 ”。
(4).指 青泥岭 。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縈巖峦。” 五代 王周 《路次覆盆驿》诗:“曾上 青泥 蜀 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 清 吴伟业 《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 黑水 分 榆柳 , 青泥 老 驌霜 。”参见“ 青泥岭 ”。
(5).古驿站名。在 青泥岭 上。 唐 元稹 《青云驿》诗:“昔游 蜀 门下,有驛名 青泥 。”
下泉
地下,犹言黄泉。《南史·任昉传》:“ 范 、 张 欵欵于下泉, 尹 、 班 陶陶于永夕。” 唐 白居易 《思旧》诗:“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宋 梅尧臣 《和原甫陪永叔题枯菊》诗:“愿公时饮酒, 周 孔 今下泉。”
谓下流的泉水。《诗·曹风·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 毛 传:“下泉,泉下流也。”《诗序》谓《下泉》为“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用为思念明君的典实。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巉然
(1).高峭陡削貌。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有山秀峙海上,石峯巉然,若巨人冠帽。”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 小孤山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2).形容消瘦露骨。 宋 陆游 《晚过招贤渡》诗:“老马骨巉然,虺虺不受鞭。”
割肠
比喻极端忧愁痛苦。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引 马柳泉 《卖子叹》:“贫家有子贫亦娇,骨肉恩重哪能抛?饥寒生死不相保,割肠卖儿为奴曹。”
今古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巴山
(1) 大巴山
巴山夜雨涨秋池
(2) 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
小马
清 代衙署中一种执役人员。《清史稿·食货志一》:“凡衙署应役之皁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
行李
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
从楼顶拿下衣箱、旅行袋,准备收拾行李
家具
家庭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
桃花心木家具
畏避
因害怕而退避
敢往
谓行事果敢向前而无所顾忌。《汉书·酷吏传·义纵》:“﹝ 纵 ﹞治敢往,少温籍。”《汉书·王温舒》:“择军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为爪牙。” 颜师古 注:“豪杰而性果敢、一往无所顾者以为吏也。”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远适
远往;远行。 唐 杜甫 《晓发 * 》诗:“舟楫渺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元 黄镇成 《远适》诗:“吉日有远适,我行志四方。” 秦牧 《花城·社稷坛抒情》:“有人远适异国归来,俯身去吻一吻自己国门的土地。”
心意
(1) 对人的情意
这礼物是我们的心意
(2) 心中的意思
自许
自夸;自我评价。《晋书·殷浩传》:“ 温 既以雄豪自许,每轻 浩 , 浩 不之惮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谁为倾国媒,自许连城价。”《明史·马林传》:“ 林 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时誉籍甚,自许亦甚高。”
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哀怜
对他人的不幸给予同情怜悯
他们眼睛里流露出哀怜。——《二六七号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