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秦渡坟院主僧觅原文
善看经,能礼忏。金面胭脂,正好频频蘸。
转转殷红红不淡。
色里全真,真里成清湛。
仗铅刀,擎汞錾。
劈暗凿昏,并出银霞艳。
万道霞光攒一点。
般若波罗,得得无增减。
诗词问答
问:苏幕遮 秦渡坟院主僧觅的作者是谁?答:王哲
问:苏幕遮 秦渡坟院主僧觅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苏幕遮 秦渡坟院主僧觅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王哲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哲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礼忏
佛教语。谓礼拜佛菩萨,诵念经文,以忏悔所造之罪恶。通称拜忏。《梁书·处士传·庾詵》:“晚年以后,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懺,六时不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即令家人等买棺盛殮,送回原籍,家人等循俗例为之延僧礼懺。”
金面
(1).金色的脸。《晋书·刘曜载记》:“ 咸和 三年,夜梦三人金面丹脣,东向逡巡,不言而退。”
(2).对他人面容的敬称。 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之九三:“金面垂慈多喜色,史官书瑞奏年丰。”
(3).面子的敬称。京剧《乌龙院》第三场:“就是他们打算要得罪我,还要看 宋大爷 三分金面哪。”
(4).指饰金的辔头。 唐 温庭筠 《湖阴词》:“祖龙黄鬚珊瑚鞭,铁驄金面青连钱。” 唐 温庭筠 《陈宫词》:“妓语细腰转,马嘶金面斜。”
胭脂
由胭脂虫雌虫的干燥身体组成的一种红色染料;一种化妆用的红色颜料,也用来画国画
胭脂膏子
正好
(1) 恰好
我想派人去叫你们,你们正好来了
(2) 不多不少,没有零头的
正好用十秒钟赶上了公共汽车
频频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或情况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重复出现,相当于“屡次”、“连续多次”
频频举杯
转转
渐渐。《汉书·贡禹传》:“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甚。” 唐 张籍 《使至蓝溪驿寄太常王丞》诗:“独上 七盘 去,峯峦转转稠。”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且生世之苦目击又已如此,使我学道之念转转急迫也。”
(1).回转。《何典》第七回:“过了一年半载,转转家乡,留些银钱安了家,又出去了,习以为常。”
(2).漫步;闲逛。 肖应棠 《巧渡金沙江》:“我心里本来就着急得不得了,这一问更觉得焦躁,于是决定出去转转。” 吉学霈 《田野里的追逐》:“‘我们是从城里来的,’矮个子甜腻腻的笑着说:‘随便到乡下来转转。’”
殷红
发黑的红色
殷红的血迹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全真
(1).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旧唐书·高祖纪》:“且 老氏 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2).即全真教。 明 唐顺之 《赠都督万鹿园四首次思节韵》之一:“几年枯寂学全真,一握兵机运鬼神。”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从前的全真道士,总多少还有点道德,至多不过是背着人偷偷地煨点肉吃罢了。”
(3).指出家的道士。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楔子:“油鑊虽热,全真不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西游记》第三七回:“忽然 钟南山 来了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白云观》:“真人 登州 栖霞 人,名 处机 ,号 长春子 ,年十九,为全真。”
清湛
(1).清明深湛。 唐 王勃 《梓潼南江泛舟序》:“ 梓潼县 令 韦君 ,以清湛幽凝,镇流靖俗,境内无事。”
(2).清华;清澈。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盐商》:“花史修花,石人叠石,水木清湛,四时皆春。” 叶圣陶 《倪焕之》一:“他的清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
铅刀
铅制的刀。铅质软,作刀不锐,故比喻无用的人和物。 汉 贾谊 《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汉 王粲 《从军诗》之四:“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唐 杨乘 《甲子岁书事》诗:“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駑马效其驰驱,铅刀礪其銛鍔。”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我惭駑駘姿,期效铅刀用。”
霞光
日光照射在云霞上所反映出来的光彩
一点
(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般若
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波罗
(1).即虎。古代 南诏 语。 唐 赵叔达 《星回节避风台骠信命赋》诗:“法驾避星回,波罗毘勇猜。”原注:“波罗,虎也;毘勇,野马也。”
(2).悲愁貌。 元 李爱山 《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釵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鸞,画不尽春山宛转。”一本作“魔罗”。
(3).梵语“波罗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诗:“世事由来不可论,波罗忍辱是玄门。”参见“ 波罗蜜 ”。
(4).即凤梨。亦写作“波萝”。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蜜有波罗甜,绵岂班枝燠。”参见“ 凤梨 ”。
得无
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增减
增添与减去
引入竞争机制以后,人员常有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