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不见咸阳之原,泾渭之间。灵苗丛生绿芊绵,春风莽莽胶晴烟。
天马嚼齕黄金涎,渴喷清流香浮川。
年深骏足宵腾迈,目有神光破昏昧。
方经夸异傥不诬,伊人服之功必倍。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
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
饮之清醥观其德,宛如君子弥温克。
浮沈讵恤世论量,蒸曝益见中腴泽。
我年三十号病翁,空斋药杵声珑冬。
未能医国惭君赐,旧书且读蝇头字。
诗词问答
问:《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的作者是谁?答:刘子翚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子翚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子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咸阳
指 秦桧 。《战国策·秦策四》载, 齐 、 韩 、 魏 攻 秦 , 昭王 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寧亡三城而悔,无危 咸阳 而悔也。” 南宋 丞相 秦桧 割地媚 金 以求偏安,事类 昭王 。 秦 都 咸阳 而 桧 姓 秦 ,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宋 陆游 《跋李庄简公家书》:“﹝ 李光 ﹞每言 秦 氏( 秦檜 ),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於色辞。” 清 唐孙华 《题吴长卿先生宋相谱册子》诗:“妆点 钱唐 作 汴州 ,君臣燕喜竟忘讎。 咸阳 巧为 金源 计,良将先教死 杜邮 。”原注:“ 秦檜 当国,人不敢斥言,皆呼为 咸阳 。”
泾渭
(1).指 泾水 和 渭水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2).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灵苗
(1).指传说中的仙草。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 宋 陆游 《有客》诗:“灵苗生絶壁,光景中夜发,劚根食之尽,倏尔换金骨。” 明 杨珽 《龙膏记·买卜》:“云竇采灵苗,月府舂霞髓,他不比那寻常草根木蕊。”
(2).指珍奇美观的植物。 唐 路德延 《芭蕉》诗:“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 元 刘詵 《石菖蒲》诗:“盆池有灵苗,石罅忘偪仄。”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恐毒草之损灵苗,芟夷务尽。”
(3).圣贤的后裔。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夫子姓 孔 氏,讳 邱 字 仲尼 , 鲁国 邹 人也。帝 天乙 之灵苗。” 天乙 , 成汤 。
(4).比喻反应最灵敏的部位。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
丛生
(1) 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荆棘丛生的荒原
(2) 同类的事物同时出现
百病丛生
芊绵
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莽莽
(1) 草木茂盛的样子
莽莽榛榛。——〔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广阔;范围非常宽广
马嚼
勒马的嚼子。《 * 词话》第七一回:“ 西门庆 再三固辞, 何千户 令手下把马嚼拉住……於是併马相行。”亦称“ 马嚼子 ”。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且说且走,爬在马上,正想加鞭,那汉子突然跳出草丛,跑上去拉住了马嚼子。”
黄金
(1)
(2) 铜
黄金折。——《战国策·齐策四》
太傅赍黄金。
(3) 金
天作黄金色。——《广东军务记》
(4) 金黄色
黄金络马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5) 见“金”
流香
古代酒名。 宋 陆游 《乍晴出游》诗:“归来幸有流香在,剩伴儿童一笑嬉。”自注:“流香,盖赐酒名。”
骏足
骏马
神光
(1).神异的灵光。《楚辞·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鬼火兮荧荧。”原注:“神光,山川之精能为光者也。”《汉书·郊祀志下》:“ 西河 筑 世宗庙 ,神光兴於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 宋 苏轼 《谷庵铭》:“谷庵之中空无物,非独无应亦无答,洞然神光照毫髮。”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 刘大白 《爱》诗:“如其你愿长住在我底爱里,我用我满心的爱底神光,笼罩着你。”
(2).精神;神采。《素问·本病论》:“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张国相 ﹞年八十餘,犹演《宗泽缴印》,神光不衰。”
(3). 汉 代宫名。《文选·扬雄<羽猎赋>》:“啾啾蹌蹌,入西园切 神光 。”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 神光 ,宫名也。”
昏昧
(1) 不明事理
(2) 指政治黑暗
夸异
夸奖称异。 清 徐士鸾 《宋艳·耿直》:“ 安礼 ( 王安礼 )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 畿 赤 十九邑,囚繫皆空,书揭於府前, 辽 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
不诬
不妄;不假。《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 孔颖达 疏:“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后汉书·杜林传论》:“ 杜林 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明 文徵明 《题李西台千文》:“今观此书,信不诬也。”
伊人
那个人;这个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个人”,有时也指意中人
怎明白咫尺伊人,转以睽隔不得相亲。——《画图缘》
秋水伊人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庭除
庭前阶下,庭院
不独春光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李咸用《题陈将军别墅》
斸掘
挖掘。 唐 白居易 《赠卖松者》诗:“斸掘经几日,枝叶满尘埃。”《新五代史·杂传十五·慕容彦超》:“前 陕州 司马 阎弘鲁 惧其鞭扑,乃悉家貲以献。 彦超 以为未尽,又欲并罪 周度 ,乃令 周度 括 弘鲁 家…… 弘鲁 遣家僮与 周度 斸掘搜索无所得。”
云壤
天地。喻相距遥远。 唐 韩偓 《春闷偶成》诗:“阡陌悬云壤,阑畦隔艾芝。”
婉婉
(1).屈伸貌;卷曲貌。《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南朝 陈 徐陵 《报德寺刹下铭》:“ 轩辕 之驾,譬婉婉而多慙; 吴王 之坟,状耽耽而非拟。” 北周 庾信 《游山》诗:“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竪。”
(2).和顺貌。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婉婉幙中画,辉辉天业昌。” 唐 韩愈 《衢州徐偃王庙碑》:“婉婉 偃王 ,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於顽。”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及其既退,婉婉其仪。不矜以色,不伐以辞。”《天雨花》第四回:“你今愿责还愿罚,须当与我説分明。愿责低头来领罪,罚时婉婉顺郎心。”
(3).柔美;美好。《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婉婉长离,凌江而翔。” 吕向 注:“婉婉,美貌。”
(4).委婉。《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侍郎不好唐突,把这话婉婉向 庄徵君 説了。”
龙须
(1).草名。茎可织席。 三国 魏 吴普 《神农本草经·石龙刍》:“﹝石龙芻﹞一名龙鬚。” 唐 李白 《鲁东门观刈蒲》诗:“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鬚。” 王琦 注:“《蜀本草》:龙芻,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鬚草,可为席。”参见“ 龙鬚草 ”。
(2).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 唐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鬚。” 方世举 注:“蒲萄藤蔓颇似龙鬚。” 宋 苏轼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词:“ 楚 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鬚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3).见“ 龙鬚席 ”。
(4).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
(5).帝皇之须。 唐 白居易 《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 李勣 呜咽思杀身”自注:“ 李勣 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 太宗 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勣 叩头泣涕而谢。”
清醥
清酒。 晋 左思 《蜀都赋》:“觴以清醥,鲜以紫鳞。” 唐 杜甫 《聂耒阳书致酒肉》诗:“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醥。” 仇兆鳌 注:“酒清曰醥。” 清 钱谦益 《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绝句》之十三:“春风作态楝花飞,清醥盈觴照别衣。”
宛如
(1) 好像;仿佛
绚烂的晚霞,宛如一幅锦绣
(2) 委曲顺从的样子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温克
《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郑玄 笺:“中正通知之人,饮酒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本谓醉酒后能蕴藉自持,后亦谓人持有温和恭敬的态度。 唐 高彦休 《唐阙史·丁约剑解》:“有姪曰 子威 ,年及弱冠,聪明温克。”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 孙文定 相国三朝骨鯁,望重当朝,而和平温克,絶不以意气加人。”
浮沈
亦作“ 浮沉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世论
(1).当时的舆论。《晋书·庾冰传》:“兄 亮 以名德流训, 冰 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 宋 苏轼 《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蜕龛印存>序》:“予于 杜君 未相见,唯读其书,窃熹抱守遗阙,不以世论失其故常,有同志者,因序之云。”
(2).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晋 法显 《神僧传》:“﹝ 佛图澄 ﹞身长八尺,风姿甚美,妙解深经,旁通世论。”
十号
(1).十种号令。《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大胜。”
(2).佛的十种名号。即: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受三远十号之尊崇,建四辨八声之妙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位超十地,果满三祗,十号将圆,一生成道。”参阅《大智度论》卷四。
杵声
(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唐 孟郊 《闻砧》诗:“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前蜀 李珣 《定风波令》词:“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 唐 张籍 《筑城词》:“力尽不得休杵声,杵声未定人皆死。”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杵声未絶,城輒随坏。”
医国
(1).谓为国除患祛弊。《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宋 苏轼 《端午帖子词·太皇太后阁之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 湘 《九辩》文。” 明 唐寅 《秦楼月·谢医》词:“刀圭信手就囊拈,能事在医人医国。”
(2).指医术高明。《西游记》第六八回:“高徒既不知医,他怎肯揭我榜文,教寡人亲迎?断然有医国之能也。” 清 钱谦益 《赠建昌痔医黄岐彬》诗:“疡医本是天官属,医国方须肘后传。”
旧书
(1) 残破的书
(2) 古书
蝇头字
见“ 蝇头细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