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典三纲与四维,鸢飞鱼跃贵真知。
霜前榄实甘回味,雪里梅花不受缁。
家在先儒文献里,生逢天子圣明时。
惕然起立晴窗下,题作学思思学诗。
诗词问答
问:《外斋一所颜曰学思思学进士张在中州判依记赋诗一首旦夕自警》的作者是谁?答:吴宜甫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吴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吴宜甫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一
参考注释
五典
(1).古代的五种 * 道德。《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2).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 少吴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书,谓之五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
(3).泛指古代典籍。 南朝 梁 萧纲 《南郊颂》:“《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纷于 石渠 。”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讲学》:“素志惟甘清淡,《三坟》、《五典》沉酣。”
(4).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经以纬之。”《后汉书·朱浮传》:“五典纪国家之政,《鸿范》别灾异之文。” 李贤 注引《礼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三纲
(1).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汉 班固 《 * 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 杨 墨 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三纲实繫命,道义为之根。”
(2).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 王琦 注引《翻译名义》:“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四维
(1) 古代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认为是维系国家所必需的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 指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角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淮南子》
(3) 指四方
流落四维
(4) 即四肢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素问·生气通天论》。马莳注:“四维者,四肢也。”
鸢飞鱼跃
《诗·大雅·旱麓》:“鳶飞戾天,鱼跃于渊。” 孔颖达 疏:“其上则鳶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鳶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 宋 陈亮 《西铭说》:“鳶飞鱼跃,卓然不可揜於勿忘勿助长之间,而仁孝之道平施於日用矣。” 明 沉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小生姓 孙 ,名 纲 ……已优游乎鳶飞鱼跃之天。”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飞鱼跃竹万竿。”亦省作“ 鳶鱼 ”。 宋 沉括 《熙宁九年谢早出表》:“此盖皇帝陛下,施同天地,仁察鳶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太极图中生意好,鳶鱼机趣滔滔。渊源夙仰 泰山 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棫朴》琢髦士,《旱麓》兴鳶鱼。”
贵真
指德高望重的真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三叟曰:‘ 孙公 ( 孙思邈 )之仁,不可诊度,著《千金翼方》,惠利济於万代,名已籍於帝宫,诚为贵真也,如一言救庇,当保无恙。’”
回味
正对食物或事件回想体会味道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在先
(1).预先;事先。 唐 王建 《赠人》诗之一:“每度报朝愁入阁,在先教示小千牛。”
(2).早先;从前。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三折:“将你那在先手下操练过的头目每选拣几个,收捕草寇。”《水浒传》第六回:“在先弊寺十分好个去处,田庄又广,僧众极多。”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 黛玉 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 黛玉 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
(3).谓时间在前。《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你老人家和我相处,到底比我这伯父伯母在先。”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此种文学的兴起较为在先,颇为 西欧 及 日本 所赏赞和介绍,给 中国 也得了不少转译的机缘。”
文献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明时
(1).阐明天时的变化。《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 孔颖达 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治歷明时,盈缩之度无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治歷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
(2).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汉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 仲治 旡年。”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 , 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起立
(1) 站起来。多用作口令
全体起立!
(2) 采取直立或站立的姿势
每寒夜起立。——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起立欢迎
晴窗
亦作“ 晴牕 ”。明亮的窗户。 唐 杜牧 《闺情》诗:“暗砌匀檀粉,晴窗画夹衣。” 宋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清 龚自珍 《跋某帖后》:“回忆幼时晴牕弄墨一种光景,何不乞之塾师,早早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