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

作者:独孤及 朝代:唐代

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原文

往年脱缝掖,接武仕关西。
结绶腰章并,趋阶手板齐。
仙山不用买,朋酒日相携。
抵掌夸潭壑,忘情向组珪。
事迁时既往,年长迹逾暌。
何为青云器,犹嗟浊水泥。
役牵方远别,道在或先迷。
莫见良田晚,遭时亦杖藜。

诗词问答

问: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的作者是谁?答:独孤及
问: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独孤及的名句有哪些?答:独孤及名句大全

独孤及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书法欣赏

独孤及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书法作品欣赏
江宁酬郑县刘少府兄赠别作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47_44

参考注释

往年

以往的年头;从前

缝掖

亦作“ 缝腋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关西

指 函谷关 或 潼关 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 关中 摇足,则 关 西非陛下有也。” 宋 俞文豹 《吹剑续录》:“学士(指 苏軾 )词,须 关 西大汉,执铁板,唱‘ 大江 东去’。”《水浒传》第三回:“洒家始投老 种 经略相公,做到 关 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结绶

佩系印绶。谓出仕为官。《汉书·萧育传》:“﹝ 萧育 ﹞少与 陈咸 、 朱博 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 王阳 、 贡公 ,故 长安 语曰:‘ 萧 朱 结綬, 王 贡 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我来结綬未经秋,已厌微官忆旧游。”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不允》:“结綬 金马 庭,高议 云臺 上。”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腰章

古代官印。常系腰间,故名。亦指系印于腰,借喻服官赴任。 唐 崔湜 《襄阳作》诗:“庙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 明 皇甫汸 《过武城言子祠作》诗:“剖符辞帝京,腰章宰名 赵 。” 清 黄周星 《楚州酒人歌》:“手板腰章束缚苦,半醒半醉聊枝梧。”

手板

(1) 〈方〉∶手掌

(2) (手板儿)体罚用的打手心的板子

(3) 见“手版”

仙山

(1).仙人居住的山。 唐 刘禹锡 《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 三乡 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2).比喻远离市廛的幽静所在。 明 高濂 《玉簪记·幽情》:“芳草掩重门,住仙山欲避 秦 ,门前怕有渔郎问。”参见“ 仙山楼阁 ”。

不用

用不着,不必

不用你管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朋酒

(1).两樽酒。《诗·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毛 传:“两樽曰朋。”

(2).谓亲友聚饮。《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絃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絃上声!’”

相携

亦作“相擕”。互相搀扶;相伴。《东观汉记·邓禹传》:“ 禹 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以迎,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宋 苏轼 《甘露寺》诗:“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採蕋的游蜂,两两相携;弄巧的黄鸝,双双作对。”《儒林外史》第八回:“当下会了帐,两人相携着下了船坐下。”

见“ 相携 ”。

抵掌

(1).击掌。指人在谈话中的高兴神情。亦因指快谈。《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见説 赵王 於华屋之下,抵掌而谈。”《史记·滑稽列传》:“﹝ 优孟 ﹞即为 孙叔敖 衣冠,抵掌谈语。” 裴駰 集解引 张载 曰:“谈説之容则也。” 唐 韩愈 《送穷文》:“抵掌顿脚,失笑相顾。” 清 魏源 《偶然吟》之八:“学问同献酬,风俗同抵掌。” 康有为 《六哀诗》之二:“足迹徧西域,抵掌好谈兵。”

(2).指掌。《梁书·王僧孺传》:“ 甘泉 遗仪, 南宫 故事,画地成图,抵掌可述。” 宋 王禹偁 《送许制归曹南序》:“然生行周业茂,于人无媿,将见受乡老荐取太常,第犹抵掌尔。”

潭壑

深壑。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思尽波涛,悲满潭壑。” 唐 孙逖 《送杨法曹按括州》诗:“潭壑随星使,轩车绕春色。”

忘情

(1)

(2) 失神;无动于衷

不能忘情

(3) 不能节制感情

忘情地欢唱

组珪

亦作“ 组圭 ”。组带及玉制符信。古代贵官的服饰器物。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职美纶将綍,荣深组及珪。” 清 曹寅 《谒孟庙》诗:“组圭羣弟子,衮冕古先生。” 清 金农 《玉湖阻风》诗:“组圭澹相忘,林壑期不乖。”

既往

(1) 以前

既往之事

(2) 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不究

年长

1.年龄大。 2.年龄增长。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青云器

指胸怀旷达、志趣高远的人才。《文选·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 仲容 青云器,实秉生民秀。” 李善 注:“青云,言高远也。” 李周翰 注:“青云器,高大者也。”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嚮者玉珂人,谁是青云器?” 仇兆鳌 注:“ 颜延之 《五君咏》‘ 仲容 青云器’,言其器之高远;此云‘谁是青云器’,叹贵者未必贤也。”《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尝嫌 武生 粗悍,非青云器也。” 清 董樵 《刘旅皇半剌》诗:“嗟尔青云器,徘徊将焉如?”

水泥

由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铁和氧化镁,在窑内一起煅烧并研磨成为极细的粉末,是一种建筑材料

远别

离别到很远的地方去。 汉 苏武 《诗》之二:“黄鵠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唐 杜甫 《远怀舍弟颖观等》诗:“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最是伤情将远别,一篇咒駡送行诗。”

良田

肥沃的田地

千里良田

遭时

(1).谓遇到好时势。《庄子·徐无鬼》:“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 成玄英 疏:“以前诸士遭遇时命,情随事迁,故不能无为也。”《周书·薛憕传》:“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虽公遭时得君之盛,要亦有慴服弹压之实焉。” 清 吴伟业 《又咏古》之五:“遭时固不易,推心尤独难。”

(2).指所遭遇的时势。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既克反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 江 濆。”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