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进士原文
一门皆擢第,君独老儒冠。试卷年年纳,经书日日看。
文为前辈赏,命合主司难。
遥想泉台恨,铭旌未写官。
诗词问答
问:挽林进士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挽林进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门
(1).一道门户。《左传·定公十年》:“每出一门, 郈 人闭之。”《汉书·申屠嘉传》:“ 错 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2).一条门路;一个途径。《商君书·说民》:“塞私通以穷其志,启一门以致其欲。”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丈夫在富贵,岂必守一门。”《朱子语类》卷三九:“只有此一门,舍此则无从可仕,所以 颜 、 閔 寧不仕耳。”
(3).一族;一家。《韩非子·八经》:“下不一门,大臣不拥。”《汉书·李寻传》:“将军一门九侯,二十朱轮。” 唐 杜甫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诗:“ 京兆 先时杰,琳瑯照一门。”《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把 扈太公 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清 郑燮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曹 氏父子, 萧 家骨肉,一门之内,大小殊轨。”
(4).一个来源。《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5).犹言一类。 晋 张华 《游猎篇》:“荣辱浑一门,安知恶与美。”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 臧 氏 懋循 之《诗所》、 郭 氏 子章 之《六语》,则謡谚并收,然皆以謡谚各列一门,而非以謡谚特编一集。”
(6).一种风格;一个派别。《南齐书·刘绘传》:“ 绘 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 张融 、 周顒 竝有言工, 融 音旨缓韵, 顒 辞致綺捷, 绘 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 刘绘 贴宅,别开一门。’”《西游记》第二回:“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7).一件,一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门亲事,十分指望着九。”《红楼梦》第一二○回:“叫他配一门正经亲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东西。” 老舍 《正红旗下》三:“ 福海 二哥大概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决定自己也去学一门手艺。”
(8).方言。一直;一个劲儿。 梁斌 《红旗谱》十三:“ 二贵 离不得哥哥,他们自小儿在一块长大,这一去,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只是一门里哭。”
擢第
科举考试及第
老儒
旧谓年老的学人。 晋 挚虞 《答杜预书》:“变制通理,垂典将来,何必附之于古,钦以旧义,使老儒致争哉!” 唐 牟融 《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嘉兴 人 闻人茂德 ,名 滋 ,老儒也。”
试卷
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
物理试卷
经书
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等
日日
(1) 天天
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一天一天地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
前辈
(1) 年岁大的人
前辈之风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我的前辈
(2) 较老的一代
革命前辈
(3) 生活在先前时代的人
(4) 一个团体或组织的著名的资格较老的成员
(5) 具有共同遗产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缘关系
(6) 在职务或进程上走在别人前面的人
开普勒是 牛顿的前辈
主司
(1).主管。《山海经·西山经》:“ 长留 之山,其神白帝 少昊 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 郭璞 注:“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道:‘你是四海龙王,主司雨泽,不来问你,却去问谁?’”
(2).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魏书·释老志》:“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侵蠹贫下,莫知纪极。”《唐律疏议·卫禁·宫内外行夜》:“诸宫内外行夜,若有犯法,行夜主司不觉,减守衞者罪二等。” 宋 欧阳修 《论葬荆王札子》:“皆为主司措置之失,致人因缘以为姦尔。”
(3).科举的主试官。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天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新唐书·选举志上》:“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康熙 丁卯科, 江 南主司乃 北平 米汉雯 也。”
遥想
回想很久以前的事
遥想当年
泉台
(1).台名。 春秋 鲁庄公 筑。在 泉宫 中。《春秋·文公十六年》:“毁 泉臺 。”《公羊传·文公十六年》:“ 泉臺 者何? 郎臺 也。 郎臺 则曷为谓之 泉臺 ,未成为 郎臺 ,既成为 泉臺 。”
(2).墓穴。亦指阴间。 唐 骆宾王 《乐大夫挽辞》之五:“忽见泉臺路,犹疑水镜悬。”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寃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臺。” 清 周亮工 《哭黄济叔》诗:“海屿书方寄,泉臺客不回。”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铭旌
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共铭旌。” 唐 李白 《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举铭旌。”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哱叛》:“铭旌字,谁结个灵堂掛?”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树铭旌三叩首,跪参导弹孤哀样。”
写官
古时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吏。《汉书·艺文志》:“﹝ 孝武 ﹞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周 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 孟蜀 之降,槧工主之,槧工误,吾则勇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