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灵不为红尘扫,仙窦玲珑自天巧。或开或合谁主张,元气淋漓出蓬岛。
压服坡陀万象高,平铺练带三江绕。
水西接轸到斜阳,勒马回□问迟早。
不见真仙只为仙,犹嫌秃发头颅老。
三生岂必石点头,三晋何□石言好。
行先之后更几人,龙奔虎噬争云扰。
吴山但见楚山高,岂知砥柱千金宝。
山崩雨蚀不知年,各得帡幪各相□。
出门小吏惊且呼,虔州刺史心生恼。
急著归鞭信马蹄,春风犹带兰香草。
烧灯更上郁孤台,吴楚东西春未了。
诗词问答
问:《偕康子雍州季子东所游虔州通天岩》的作者是谁?答:伍馀干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伍馀干的名句有哪些?答:伍馀干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山灵
(1).山神。《文选·班固<东都赋>》:“山灵护野,属御方神。” 李善 注:“山灵,山神也。” 元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清 林则徐 《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郭沫若 《月蚀》:“我们 四川 的山灵水伯远远在招呼我。”
(2).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舒心的列山灵,陈水陆, 张君瑞 合当钦敬。”
(3).昆虫名。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幺’有三对,河坝‘山灵’有二对,人人见了都喊打。”原注:“伯幺、山灵,都是昆虫。”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红尘
(1) 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百戏
(2) 佛教指人世间
看破红尘
玲珑
(1) 精巧细微
小巧玲珑
(2) 灵活敏捷
娇小玲珑
(3) 形容玉相撞击的声音
天巧
不假雕饰,自然工巧。 唐 韩愈 《答孟郊》诗:“规模背时利,文字覷天巧。”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周遭有十奇,如 石门 、 水帘 、 瀑布 、 石灯 、 石钟罄 、 观音影 之类,皆自然天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窗栏》:“必取整木一段,分中锯开,以有锯路者着墻,天然未斫者向内,则天巧人工,俱有所用之矣。”
主张
(1) 提倡;扶持;对某种行动提出见解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 见解
这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两种主张都有道理
(3) 主宰;作主
元气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 精神;精气
(3) 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气大伤
淋漓
(1) 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淋漓不净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蓬岛
即 蓬莱山 。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八:“但求 蓬岛 药,岂思农鳸春?” 清 唐孙华 《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溪之胜》诗:“ 桃源 与 蓬岛 ,仙界疑未遥。”参见“ 蓬莱 ”。
压服
用强力制服;被迫服从
要用理说服不能压服
坡陀
同“陂陀”
计惟有天造草味,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赤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万象
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罗万象
平铺
(1).平着铺展开。 唐 白居易 《南湖早春》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緑水苹生。” 宋 陆游 《晨起坐南堂书触目》诗:“奇峰角立千螺晓,远水平铺匹练秋。” 鲁迅 《书信集·致颜黎民》:“ 北京 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 上海 的房屋却是直迭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
(2).谓说话或写文章平直地叙述出来。《朱子全书》卷十:“圣贤言语平铺地説在那里,如夫子説‘学而时习之’,自家是学何事,便须著时习。” 明 李东阳 《杂记·诗话》:“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 明 朱国祯 《高先生墓志铭》:“工夫喫紧沉著,岂可平铺轻説。”
练带
白色熟绢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士练带,率下辟。” 孔颖达 疏:“士用孰帛练为带。” 孙希旦 集解:“愚谓练,白色熟绢也。” 唐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王琦 汇解:“诗人用‘练带’字,皆谓带之白者。”
三江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 韦昭 注以 吴江 、 钱塘江 、 浦阳江 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 郭璞 说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为三江。《书·禹贡》 陆德明 释文引《吴地记》以 松江 、 娄江 、 东江 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 颜师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为三江。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 天台 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元 方回 《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龚自珍 《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隻义餽贫送,四辨餽《尧典》,三江餽《禹贡》。”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杨慎 《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 爱日亭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内水 沱江 也。”
(3).指 广东 境内的 西江 、 北江 、 东江 。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 越 人羞。”
(4).指 鸭绿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鸭緑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称三江,其源在 长白山 顶。”
水西
(1).泛指水的西边。 唐 刘长卿 《寄灵一山人初还云门》诗:“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唐 赵嘏 《汾上宴别》诗:“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2).古寺名。 唐 时胜地。包括 水西寺 、 水西首寺 、 天宫水西寺 。 唐 李白 《别山僧》诗:“何处名僧到 水西 ?乘舟弄月宿 涇溪 。” 王琦 注引《江南通志》:“ 水西山 ,在 寧国府 涇县 西五里,林壑邃密,下临 涇溪 。旧建 宝胜 、 崇庆 、 白云 三寺…… 宝胜寺 即 水西寺 , 白云寺 即 水西首寺 , 崇庆寺 即 天宫水西寺 也。” 唐 宣宗 《题泾县水西寺》诗:“ 长安 若问 江 南事,説道风光在 水西 。”
(3).花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花》:“水西花,叶如萱艸,花黄,夏开。”
接轸
(1).车辆相衔接而行。形容其多。 汉 张衡 《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宝光寺》:“雷车接軫,羽盖成阴。”
(2).形容人才济济。《宋书·顺帝纪》:“然犹正士比轂,奇才接軫。”《旧唐书·则 * 后纪》:“观夫 武氏 称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
(3).喻接近,靠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 胡 越 起于轂下,而 羌 夷 接軫也。” 唐 孙恂 《猎狐记》:“然僻居与山藪接軫,豺狼所嘷,若復固拒,是见溺而不援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长沙 忧国,惧足首之倒悬; 臣朔 上书,戒 羌 戎 之接軫。”
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勒马
拉紧马缰绳,使马或奔驰向前,或缓步徐行,或回头转向,或临崖急刹
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三国演义》
兀术与 哈迷蚩、 黄炳权,上了 金山,勒马徐行。——《说岳全传》
关胜无心恋战,勒马便回。——《水浒全传》
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甚勒马停骖。——元· 王实甫《西厢记》
迟早
或早或晚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清· 袁枚《祭妹文》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真仙
仙人。《旧唐书·裴潾传》:“真仙有道之士,皆匿其名姓。”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卷一:“ 鬼谷先生 者,古之真仙也。”《云笈七籤》卷一○六:“或有拜謁者,真仙弥日盈座。” 宋 洪迈 《鬼国记》:“真仙邀迎国母,请赴琼室。”
秃发
(1).头发脱落。 宋 沉辽 《寄庆复允中》诗:“坐想故人应见忆,如今秃髮不胜斑。”
(2).古族名。据说与 吐蕃 有某种渊源关系,故亦以称 吐蕃 。《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 吐蕃 ,本 汉 西羌 之地,或云 南凉 秃髮利鹿孤 之后,其子孙以 秃髮 为国号,语讹为 吐蕃 。” 宋 范成大 《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时有吐番出没大渡河上》诗:“牙门列校俱剽鋭,檄与河边 秃髮 知。”
头颅
人的头
抛头颅,洒热血
三生
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白居易《赠张处士山人》
三生有幸
岂必
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点头
快速地向前低头;作为 表示而向前低头
三晋
战国 时 赵 、 韩 、 魏 三国的合称。 赵氏 、 韩氏 、 魏氏 原为 晋国 大夫, 战国 初,分 晋 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 山西省 别称。《战国策·赵策一》:“三 晋 合而 秦 弱,三 晋 离而 秦 强,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韩 、 赵 、 魏 灭 智伯 ,分其地。 三晋 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 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 于谦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陈去病 《自阳高县抵大同》诗:“云軿飞处射晴光, 三晋 云山接大荒。”
石言
石发声。古人附会为神凭石而言。《左传·昭公八年》:“石言於 晋 魏榆 。 晋侯 问於 师旷 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今宫室崇侈,民力彫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杨伯峻 注:“谓有物凭依之而言也。《汉书·五行志》作‘神或冯焉’,《説苑·辨物篇》作‘有神冯焉’。”《新唐书·五行志二》:“ 广明 元年, 华岳庙 玄宗 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间,浹旬乃止。近石言也。”
之后
(1) 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虎噬
虎啮食。比喻勇猛。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跡虎噬。”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委弁总干,振翼虎噬。”
云扰
像云一样的纷乱。比喻动荡不安。 汉 扬雄 《长杨赋》:“豪杰靡沸云扰,羣黎为之不康。” 隋 卢思道 《北齐兴亡论》:“往者 魏 人失御,六合云扰, 河 朔 关 右,翦为二国。”《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玄德 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 孔明 ,求安邦定国之策耳。’”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递千八百十二年, 拿破仑 挫于 墨斯科 之酷寒大火,逃归 巴黎 , 欧 土遂为云扰,竟举其反抗之兵。”
吴山
(1).山名。在今 陕西 陇县 西南。参见“ 吴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称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东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颜亮 )閲 柳 ( 柳永 )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吴山 立马之思。”
(3). 吴 地的山。 三国 吴 故地的山。《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 清 陈维崧 《卜算子·阻闸瓜步》词:“风急 楚 天秋,日落 吴 山暮。”
(4). 吴 地的山。 春秋 吴 故地的山。 唐 贾岛 《送朱可久归越中》诗:“ 吴 山侵 越 众,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观观潮》诗:“ 吴 山石头坐秋风,带着高冠拂云雾。”
(5). 吴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 吴 山 楚 泽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见“ 吴坂 ”。
楚山
(1).山名。即 荆山 。在 湖北省 西部, 武当山 东南, 汉江 西岸。有 抱玉岩 ,相传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于此。《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 吴州 ,秣马陵 楚山 。” 李善 注:“ 韩子 曰:‘ 楚 和氏 得璞玉於 楚山 之中。’”
(2).山名。即 商山 。在 陕西省 商县 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县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隐於 楚山 ,即此山也。”
(3).泛指 楚 地之山。 唐 张说 《对酒行巴陵作》诗:“鸟哭 楚 山外,猿啼 湘 水阴。” 宋 张孝祥 《满江红·于湖怀古》词:“凝望眼, 吴 波不动, 楚 山丛碧。” 明 高启 《送王助教归临川》诗:“梦中 燕 月冷,望里 楚 山微。”
砥柱
山名,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黄河急流中,形象像柱
金宝
黄金和珠宝。泛指贵重财物。《史记·天官书》:“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唐 白居易 《议释教策》:“况僧徒日益,佛寺日崇,劳人力於土木之功,耗人利於金宝之饰。” 清 顾炎武 《王家营》诗:“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
山崩
悬崖、陡坡上岩石和砂土突然破裂、崩落的现象。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於朽壤。”《宋书·五行志五》:“ 元康 四年三月, 蜀郡 山崩 * 。”参见“ 山崩川竭 ”。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帡幪
1.本指帐幕。后亦引申为覆盖。
2.庇荫,庇护。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小吏
小官,小差役
留为小吏。——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十五府小吏。——《乐府诗集·陌上桑》
府吏焦仲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刺史
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信马
任马行走而不加约制。 唐 岑参 《西掖省即事》诗:“平明端笏陪鵷列,薄暮垂鞭信马归。” 宋 张先 《木兰花》词:“帘重不知金屋晚,信马归来肠欲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信马行,越十餘日,忽得路出山,则 哈密 境矣。”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香草
栽培用于烹调的一种芳香草本植物
烧灯
亦作“ 烧鐙 ”。1.点灯。 唐 王建 《宫词》之八九:“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明 袁宗道 《晚晴偏书》诗:“静嘿怜童僕,烧灯夜未眠。” 叶叶 《庚戌纪事》诗之一:“彻夜烧灯钓月舫,可知杯酒即天涯。”
(2).指举行灯会或灯市。《旧唐书·玄宗纪下》:“﹝ 开元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以望日御 勤政楼 讌羣臣,连夜烧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上元节烧灯盛於前代,为綵山峻极而对峙於 端门 。”
(3).指元宵节。 宋 蒋捷 《绛都春》词:“归时记约烧灯夜。早拆尽、鞦韆红架。” 清 纳兰性德 《金菊对芙蓉·上元》词:“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鐙。” 清 洪亮吉 《吴上舍文桂倚梅图》诗:“纔过烧灯无几日,误书穀雨我心惊。”参见“ 烧灯节 ”。
郁孤台
古台名。在 江西 赣州市 西南 贺兰山 顶。因高阜郁然孤起,故名。 唐 赣州 郡守 李勉 登临北望,因改名 望阙 , 宋 曾慥 增筑二台,南为 郁孤 ,北为 望阙 。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烟云縹緲 鬱孤臺 ,积翠浮空雨半开。”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 鬱孤臺 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元 萨都剌 《奉次参政韵》:“ 大庾岭 头三月尽, 鬱孤臺 下几人过。”亦省称“ 鬱孤 ”。 宋 苏轼 《郁孤台》诗:“入境见图画, 鬱孤 如旧游。” 宋 杨万里 《送赵宽之排岸之官章贡》诗:“ 鬱孤 马祖 饶行乐,柿栗来禽肥过拳。”
吴楚
(1). 春秋 吴国 与 楚国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吴 楚 凭 江 ,负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吴 楚 之故地。即今 长江 中、下游一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君 吴 楚 之士,亡国之餘,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许宗鲁 《登齐山楼》诗:“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吴 楚 江流画里看。” 陈毅 《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 吴 楚 天地宽。”
(3).指 吴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区域。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 吴 楚 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
(4).指 汉高祖 分封的 吴 楚 诸侯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吴 楚 反,闻。”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连城数十,上下无别,权侔京室,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 清 姚鼐 《贾生明申商论》:“﹝ 景帝 ﹞其资如此,而 鼂错 又以 申 商 进之,何怪有 吴 楚 之难。”
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未了
(1) 没有了却、结束
未了的心事
(2) 漫漫,没有终点
未了的欠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