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乘珠原文
昔者齐魏田于郊,魏问齐亦有宝否。
尔时威王实善对,正言告之曰无有。
梁王誇有径寸珠,照车十二乘前后。
威王乃曰与王异,有臣四人境兮守。
诸侯皆来不为寇,道不拾遗盗避走。
是则可以照千里,梁王不怿自觉丑。
宝人宝物固不同,贤愚倍蓰奚待剖。
径寸之珠世实无,况十枚焉腾妄口。
马迁好奇每传讹,韩诗别纪齐宣久。
诗词问答
问:照乘珠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照乘珠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有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三
参考注释
昔者
(1).往日;从前。《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 孔颖达 疏:“据今而称上世,谓之昔者也。”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昔者十日雨, 子桑 苦寒飢。”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所以昔者古典主义者和罗曼主义者相骂,甚而至于相打,他们并不都成为丑角。”
(2).昨天。《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赵岐 注:“昔者,昨天也。”
(3).昨夜。《晏子春秋·杂下四》:“有梟昔者鸣。” 王念孙 《读书杂志·内篇杂下》:“ 卢 曰:‘者字衍。昔鸣,夜鸣也。’案, 卢 説非也。古谓夜曰昔,或曰昔者。《庄子·田子方篇》曰‘昔者梦见良人’是也。”
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将中军,辞曰: 伯游 长,昔臣习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贤也” 晋 杜预 注:“ 罃 代将中军, 士匄 佐之。 匄 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言告
诉讼;控告。《元典章新集·刑部·杂例》:“诸人言告官吏人等取受不公,已有招伏。”参见“ 告言 ”。
无有
没有
“有在者乎?”曰:“无有。”——《战国策·赵策》
无有碍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无有不过而拜。——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绝无有。——清· 方苞《狱中杂记》
果无有。
梁王
指 汉 梁孝王 刘武 。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岁将暮,时既昬,寒风积,愁云繁,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迺置旨酒,命宾友,召 邹生 ,延 枚叟 。 相如 末至,居客之右。”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诗:“白首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 梁王 。” 宋 黄庭坚 《寄怀公寿》诗:“好赋 梁王 在日边,重帘复幕锁神仙。” 明 何景明 《送雷长史》诗:“十年亭阁 淮西 宴,肠断 梁王 雪夜樽。”参见“ 梁苑 ”。
径寸珠
直径一寸的大珠。《韩诗外传》卷十:“若寡人之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无寳乎?”《三国志·魏志·苏则传》:“前破 酒泉 、 张掖 ,西域通使, 敦煌 献径寸大珠,可復求市益得不?”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其重寳,则有径寸之珠,方尺之璧。”
照车
照耀车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后以代称照乘珠。 南朝 宋 谢庄 《孝武宣贵妃诔》:“照车去 魏 ,联城辞 赵 。”参见“ 照乘珠 ”。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前后
(1) 早于或迟于某一特定时间的一段时期
冬之望日前后。——清· 林觉民《与妻书》
春节前后
(2) 大约在特定的时间
在1969年前后
(3) 指时间上从开始到结束
全场演出前后用了两小时
(4) 总共
她前后来过四次
(5) 某一地点的前面和后面
宅院前后都已绿化
(6) 正面和背面
前后受敌
四人
四民。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公酌以钓道,和之琴心,於是安四人,敷五教。”《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於四人之中,最为勤苦。” 胡三省 注:“士农工商,是谓四民。 唐 避 太宗 讳,率谓民为人。”详“ 四民 ”。
诸侯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道不拾遗
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
为长陵令,道不拾遗。——《汉书·何并传》
避走
(1).因回避而走开。《晏子春秋·外篇上一》:“ 晏子 避走,立乎门外。公令人粪洒改席,召 晏子 ,衣冠以迎。”
(2).因避害而逃跑。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七:“婢惊怖返走,人狗亦随婢后,至家庭中,举家避走。”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二折:“ 智伯 攻围甚急,某避走 晋阳 。” 清 赵绍祖 《宿田家书所见》诗:“老翁急避走,入门肆督促。”
是则
虽则;虽然。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是则无妻我身自不由己,须有爹妈在家乡尤未知。”《宋元戏文辑佚·王祥卧冰》:“是则冒寒途路遥,顺父母颜情,怎敢辞劳。”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表示许可
现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坏;还好
她的英语还可以
(4) 很;厉害
这真闲得可以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不怿
(1).不悦;不欢愉。《史记·五帝本纪》:“﹝ 尧 ﹞召 舜 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 让於德不懌。” 裴骃 集解:“谓辞让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悦懌也。” 唐 元稹 《莺莺传》:“然而君既不懌,无以奉寧。”《明史·钱士升传》:“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懌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初, 郑子侨 却聘, 闺秀 颇不懌。”
(2).谓病不愈。《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 孔 传:“ 马 本作不释。云:不释,疾不解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记》:“时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岁多不懌,稍谢碑版之请,不肯为。”《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懌,遣太子先还。”
自觉
(1) 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
自觉地遵守纪律
(2) 自己感觉到;自己有所察觉
疾病的个人自觉症状
宝物
宝贵的物件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倍蓰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輦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 《罗季子诔》:“ 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径寸
(1).径长一寸。常用以形容圆形物之细小。 汉 张衡 《南都赋》:“酒则九醖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蓱。”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二:“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2).指径寸之木。比喻微才,小才。含有自谦意。 宋 苏轼 《叶公秉王仲至见和次韵答之·再和》:“谁惜异材蒙径寸,自惭枯枿借凌霄。”
妄口
乱开口;信口。《红楼梦》第七七回:“我不是妄口咒人,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不借给这张弹弓,又有甚么使不得?他何必妄口説这大话?”
好奇
(1) 流露或显示出好奇的(尤指对他人之事)
明亮而好奇的眼睛
(2) 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
大多数活泼和好奇的有癖好者需要指导
传讹
亦作“ 传譌 ”。传闻非实。 元 吴师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纪游》诗:“瑶池 汉 殿语茫昧,遂使世俗犹传讹。”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著《扶风传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车》幽恠之所为,庶不致传譌于后世云尔。”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然而从此更传讹下去。”
韩诗
《诗》今文学派之一。指 汉 初 燕 人 韩婴 所传授的《诗经》。 西汉 初传《诗》者有 鲁 、 齐 、 韩 、 毛 四家。“韩诗”创立者 韩婴 , 文帝 时为博士官,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 西晋 时,“韩诗”虽存,无传者; 南宋 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今本《韩诗外传》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后汉书·李恂传》:“ 李恂 字 叔英 ……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 李贤 注:“ 韩婴 所传《诗》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鲁诗》亡於 西晋 ,《齐诗》亡於 曹魏 ,《韩诗》亡於 北宋 。”
别纪
正史外记录遗闻佚事所成之书。 姚华 《论文后编》:“纪始於《吕氏春秋》,而帝纪兴於《史记》, 吕 书纪言, 迁 书纪事……餘若外纪、别纪之属,都成著书。”参见“ 别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