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孝子原文
事死如生实至难,古来不独数丁兰。遗骸已逐干戈尽,刻木难忘菽水欢。
天地一身难养育,子孙百口复团圆。
吾皇德泽将何报,忠孝垂名两不刊。
诗词问答
问:赠汪孝子的作者是谁?答:林桷
问:赠汪孝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林桷的名句有哪些?答:林桷名句大全
林桷赠汪孝子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古来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不独
连词。不但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鲁迅《祝福》
丁兰
汉 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后用以指代孝子。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世间共传 丁兰 剋木而事之,今此之事,岂不是似。” 三国 魏 曹植 《灵芝篇》:“ 丁兰 少失母,自伤早孤煢。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你个择邻的 孟母 ,休打这刻木的 丁兰 。” 清 顾炎武 《为丁贡士亡考衢州君生日作》诗:“欲向旧京传孝友,当时谁得似 丁兰 。”
遗骸
曾是有生命的躯体的化石骸骨(如人的尸体);遗体
烈士遗骸
干戈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化干戈为玉帛。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刻木
(1).在木质器物上雕刻。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
(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 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
(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
难忘
(1) 无法忘记
难忘的时刻
(2) 永远留在脑海里
一个具有政治胆识的难忘行动
(3) 值得记忆的
难忘的岁月
菽水
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语出《礼记·檀弓下》:“ 子路 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 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宋 陆游 《湖堤暮归》诗:“俗孝家家供菽水,农勤处处筑陂塘。”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髮之双亲?到不如尽菽水之欢,甘齏盐之分。” 郁达夫 《再游高庄偶感续成》诗:“只愁母老羣儿幼,菽水蒲编供不周。”
地一
神名。《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泰一 。”
养育
(1) 抚养
养育子女
(2)
(3) 经过抚养、教育使 成长
(4) 饲养动物
子孙
(1) 儿子和孙子
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2) 泛指后代
子孙相继为王。——《战国策·赵策》
(3) 又
子孙侯者。
人主之子孙。
远者及其子孙。
百口
(1).全家;近亲一族。《列子·说符》:“人有滨 河 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后汉书·赵岐传》:“闔门百口,埶能相济。”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或劝 椿 ( 杨椿 )出亡, 椿 曰:‘吾内外百口,何所逃匿!正当坐待天命耳。’” 清 沉受宏 《赠吴事衍》诗:“百口长悲殉乱离,一身何幸还乡里。”
(2).一百人。《北史·杨素传》:“ 仁寿 初,代 高熲 为尚书左僕射,赐良马十匹,牝马二百匹,奴婢百口。”
(3).满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邑令拘邻保,血肤取实,究无端绪,惟媒媪述相謔之词,以此疑 朱 。捕至,百口不承。”
(4).众多的嘴。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结果是办事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谣言和谗谤,百口也分不清。”
团圆
亲属团聚,多指夫妻久别相聚
骨肉团圆
皇德
皇帝的恩德。 汉 班固 《东都赋》:“彰皇德兮侔 周成 ,求延长兮膺天庆。”《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易》载 羲 农 而皇德著。”
忠孝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垂名
谓留传声名。《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论》:“方其鼓刀屠狗卖繒之时,岂自知附驥之尾,垂名 汉 廷,德流子孙哉?”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 李 杜 诗垂名千古,至今无人不知;然当其时,则未也。”
不刊
不可改易。古代的文书刻在竹简上,错了就削去,这叫“刊”
此地学不刊之说也。——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