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斋诗原文
七日混沌离,穿凿争七窍。硕果一失仁,百体俱弗肖。
巧诈日横生,售朴至深溺。
圣人忧世心,世变若愿燎。
安得至木资?与世作津桥。
学斋取木名,众巧不同调。
回愚与参鲁,入室得道要。
岂是灰槁人,灭心比灭爝。
君看记须鸡,人方诋不鹞。
诗词问答
问:木斋诗的作者是谁?答:杨维桢
问:木斋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杨维桢的名句有哪些?答:杨维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混沌
(1) 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2) 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3) 糊涂(常用来骂人)
穿凿
(1) 凿通;凿穿
(2) 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孔子称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轻侮道术。——《后汉书·徐防传》
七窍
指人头上的七个孔,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
硕果
巨大的成果;比喻难得而仅存的人或物
硕果仅存
硕果灌丛,围木辣寻。——晋· 左思《魏都赋》
百体
(1).人体的各个部分。《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人生百体坚彊,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 唐 白居易 《隐几》诗:“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宋 何薳 《青渚纪闻·杨醇叟道术》:“此人面如美玉琢成,百体完就,无一不佳者。” 清 曾国藩 《送刘椒云南归序》:“圣人之异於众人者安在乎?耳目口鼻,心知百体,皆得其职而已矣。”
(2).百官的部属。《国语·郑语》:“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 注:“ 贾 唐 云:‘百体,百官各有体属也。’”
(3).书法的百种书体。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 湘东王 遣 沮阳 令 韦仲 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 谢善勛 增其九法,合成百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半草书。”
巧诈
机巧而伪诈
巧诈之人
横生
(1).指人类以外的世间万物。《逸周书·文传》:“故诸横生尽以养从,从生尽以养一丈夫。” 孔晁 注:“横生,万物也。从生,人也。一丈夫,天子也。”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中》:“从生,而官器利用以驭;横生,去其畏,不暴其使。”
(2).洋溢,充分表露。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序》:“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 明 何景明 《七述》:“美人侍傍,逸态横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吾日日入其水阁观活祕戏图,百媚横生,亦殊可玩。”
(3).丛生;不断发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仙人柏叶书》:“ 郭天民 巧思横生,能摺书简,反復如栢叶状,乡人谓之仙人栢叶书。” 宋 苏轼 《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增减纷然,簿书淆乱,百弊横生,有不可胜言者矣。”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文没于前而见于后例》:“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也。后人不达,而疑义横生矣。”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一则语无伦次,一则妙论横生,最后即一哄而散。”
(4).胎儿横产。《 * 词话》第三十回:“横生就用刀割,难产须将拳揣。” 清 傅山 《女科·脚手先下难产》:“人以为横生倒产,至危之症也。”
(1).意外地发生。《孔丛子·陈士义》:“今 李由 可则宠之,何患於人之言,而使横生不然之説。”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而僕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为别还家,事变横生,东西奔播,自救不给。”
(2).恣意萌生。《百喻经·见水底金影喻》:“於无我阴中,横生有我想,如彼见金影,勤劳而求觅,徒劳无所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若横生图计,无理请謁,非吾教也。”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忧世
为时世或世事而忧虑。《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及《小雅》喟然嘆曰:‘吾……於《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 唐 杜甫 《西阁曝日》诗:“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不肖株守 黄麻 一十二年矣,近日方得一览 黄鹤 之胜,尚未眺 晴川 、游 九峯 也,即蒙忧世者有左道惑众之逐。”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他的死因并不像一般轻薄者的怀才不遇,而是忧世愤俗,不忍看到祖国沦亡,人民流离无告。”
世变
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 宋 陆游 《月下小酌》诗:“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 清 恽敬 《乙瑛碑跋》:“盖 东汉 之末,其风气渐及 六朝 ,可以观世变也。” 朱自清 《<文集>二自序》:“中间相隔五年,看过了多少世变;写到这里,不由得要停笔吟味起来。”
津桥
(1).桥梁。《史记·天官书》“旁一星,曰王良” 唐 张守节 正义:“王良五星,在奎北河中……客星守之,津桥不通。” 唐 李绅 《移九江》诗:“津桥归候吏,竹巷开门户。”
(2).指 洛水 上的 天津桥 。
众巧
(1).众多的巧匠。《晋书·文苑传·李充》:“羣能骋技,众巧竭心。”
(2).指众人的智慧。 宋 孔平仲 《乞巧》诗:“尽窒众巧门,化以 孔 与 周 。” 明 李贽 《答邓明府书》:“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是谓众巧。”
同调
(1) 音调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
引为同调
与参
参与;参加。《汉书·赵充国传》:“朝庭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议,问筹策焉。”《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温 表请 坚 与参军事,屯 长安 。”
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已达到深奥的境界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晋书·杨轲传》
虽已登堂,尚未入室
道要
(1).大要;最主要的方面。《管子·任法》:“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鐘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淮南子·原道训》:“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於无穷之地。”
(2).道教的要义。 晋 葛洪 《神仙传·张道陵》:“ 陵 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向蒙尊师许授道要,面订后期,今弟子已脱世尘,游身物外,入道此其时矣。”
(3).某种学说的精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制曰:‘尔学有师承,亲闻道要,藴櫝既久,声实自彰。’” 宋 张绎 《寄友人》诗:“六经乃道要,无以利心求。” 清 陈确 《别刘伯绳序》:“期以开示来学,发明道要而止。”
(4).指治国的要务。 汉 王逸 《九思·疾世》:“访 太昊 兮道要,云靡贵兮仁义。” 唐 冯万石 《对求贤策》:“拜輶轩於受命之初,希俊贤於御极之首,兹乃 羲 轩 之志, 尧 禹 之心,勤求道要,实所望清光哉?”
灰槁
见“ 灰心槁形 ”。
人方
古族名。即 夷方 。人,通“ 夷 ”。 殷 代分布在今 山东 一带。 帝乙 、 帝辛 时曾多次抗 殷 ,后为 殷 所并。参阅《殷虚书契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