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路夜发诗原文
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晓星正寥落。
晨光复泱漭。
犹沾余露团。
稍见朝霞上。
故乡邈已敻。
山川修且广。
文奏方盈前。
怀人去心赏。
敕躬每局蹐。
瞻恩惟震荡。
行矣倦路长。
无由税归鞅。
诗词问答
问:京路夜发诗的作者是谁?答:谢朓
问:京路夜发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谢朓的名句有哪些?答:谢朓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扰扰
形容纷乱的样子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夜装
(1).夜间的行装。 南朝 齐 谢朓 《京路夜发》诗:“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2).夜间整顿行装。 唐 戴叔伦 《清明日送友还乡》诗:“鐘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肃戒
严肃地告诫或警戒。 汉 刘桢 《鲁都赋》:“招欢合好,肃戒友朋。”《宋书·孔琳之传》:“又今之所患,逋逃为先,屡叛不革,宜令逃身靡所,亦以肃戒未犯,永絶恶原。”
徂两
行进的车辆。两,“ 辆 ”的古字。《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扰扰整夜装,肃肃戒徂两。” 吕向 注:“徂,往也。两,车也。”
寥落
稀疏;稀少;冷落
疏星寥落
光复
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知欲躬率三军,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复旧京。——《晋书·桓温传》
泱漭
亦作“ 泱莽 ”。1.广大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东西南北,驰騖往来,出乎 椒丘 之闕,行乎 洲淤 之浦,径乎 桂林 之中,过乎泱莽之野。”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泱莽之壄。” 颜师古 注:“泱,音乌朗反。” 王先谦 补注:“莽,漭同。《文选·海赋》:‘泱漭澹泞。’注:‘泱漭,广大也。’此言广大之壄耳。” 三国 魏 曹植 《上牛表》:“臣闻物以洪珍,细亦或贵,故不见僬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晋祠诗》:“北望故城无旧物,泱漭野色连丘墟。” 清 魏源 《黄山诗》之二:“泱漭天为岸,扶难感藜杖。”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人生行乐须及时,尘寰泱莽我何之。”
(2).水势浩瀚貌。 汉 李尤 《平乐观赋》:“龟池泱漭,果林榛榛。” 唐 杜甫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溼。” 郭沫若 《东风集·蜀道奇》:“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縈紆。”
(3).指浩瀚的水面。 清 曹寅 《观打鱼歌》:“ 白沙城 南观打鱼,日长一舸临泱漭。”
(4).昏暗不明貌。《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李善 注:“字书曰:泱漭,不明之貌。”
(5).弥漫貌。 唐 张说 《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泱漭云阴积,氤氲风雪迴。” 清 陈大章 《登小孤山》诗:“蛟鼉正昼吼风霾,泱漭孤云天地白。”《轰天雷》第七回:“路上村落稀少,黄沙泱漭。”
(6).浓郁貌。 宋 欧阳修 《出省有日书事》诗:“树色连云春泱漭,风光著草日晴明。” 宋 朱熹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诗:“归路緑泱漭,因之想巖耕。”
朝霞
太阳升起时东方的云霞
漱正阳而含朝霞。——《楚辞》
朝霞满天
朝霞映湖
故乡
家乡,自己出生的地方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山川
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文奏
官府文书。《文选·谢朓<京路夜发>诗》:“文奏方盈前,怀人去心赏。” 张铣 注:“文奏,谓官簿书。”亦指奏疏。 三国 魏 曹植 《圣皇篇》:“侍臣省文奏,陛 * 仁慈。”《隋书·高祖纪下》:“天灾地孽,物怪 * ,衣冠钳口,道路以目,倾心翘足,誓告於我,日月以冀,文奏相寻。”
怀人
(1).思念远行的人。《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慕士情未忘,怀人首徒搔。”
(2).指思念家乡的人。 明 杨慎 《送童士琦瑞州府判赋得蜀江》:“别后怀人更怀土,烦君时一到沧洲。”
(3).所怀念的人。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心赏
(1).犹心爱。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2).心情欢畅。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唯谈笑可以遣平生,唯文词可以陈心赏。” 宋 欧阳修 《伊川独游》诗:“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砚石,古今所贵……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赏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
敕躬
敕身。《汉书·孔光传》:“勤心虚己,延见羣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
局蹐
(1) 畏缩恐惧的样子
(2) 狭隘;不舒展;狭窄
震荡
(1) 震动
雷声震荡着大地
(2) 处于动荡状态
震荡不宁
倦路
倦于行路。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騑驂倦路,再寝再兴。”
无由
没有门径或机会
相见无由
归鞅
犹归车。谓驱车返归。 南朝 齐 谢朓 《京路夜发》诗:“行矣倦路长,无由税归鞅。” 唐 岑参 《西蜀旅舍春叹》诗:“吾先税归鞅,旧国如咫尺。” 明 高启 《顾荣庙》诗:“事成耻言勋,飘然理归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