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原文
苏李真称神理超,曹刘未觉古风遥。
三唐已自相沿下,何用流波说四朝。
诗词问答
问:偶题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偶题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偶题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七
参考注释
苏李
(1). 汉 苏武 与 李陵 的并称。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语曰‘ 苏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谓 苏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斋太史诗序》:“ 苏 李 属和之篇, 鲍 谢 酣吟之响。”
(2). 唐 苏味道 、 李峤 及 苏颋 、 李乂 的并称。《新唐书·苏味道传》:“ 苏味道 , 赵州 欒城 人。九岁能属辞,与里人 李嶠 俱以文翰显,时号 苏 李 。”《新唐书·苏颋传》:“时 李乂 对掌书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苏味道 文擅当时,号 苏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苏李》:“ 汉 时 苏武 、 李陵 称‘ 苏 李 ’; 唐 时 苏味道 、 李嶠 亦称‘ 苏 李 ’; 明皇 时, 苏頲 、 李乂 对掌文翰, 明皇 亦称为‘ 苏 李 ’。”
神理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注:“《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李善 注:“神理,犹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读<甘露遗事>》诗:“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怜鼠辈倖元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吾术岂可用来伤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说新语·言语》“ 晋武帝 每餉 山涛 ” 刘孝标 注引《谢车骑家传》:“ 玄 ( 谢玄 )字 幼度 ,镇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红楼梦》第八四回:“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动笔。”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於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3).灵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戴公 见 林法师 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緜緜,不与气运俱尽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呜呼,尔魂在几,尔骨在棺,吾亲奠酹於尔牀前,苟神理之有知,岂不闻吾此言。”
曹刘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古风
(1) 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也指质朴的生活作风
这个山村的人衣冠简朴,古风犹存
(2)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三唐
诗家论 唐 人诗作,多以初、盛、中、晚分期,或以中 唐 分属盛、晚,谓之“ 三唐 ”。 清 顾有孝 《江左三大家诗钞序》:“虽体要不同,莫不源流六义,含咀三 唐 ,成一家之言,擅千秋之目。” 姚华 《论文后编》:“可谓六代儷语之佚文,三 唐 近体之摘句也。”参见“ 四唐 ”。
自相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何用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流波
(1).流水。《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唐 罗隐 《蟋蟀诗》:“美人在何,夜影流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八:“习成固难挽,流波日滔滔。”《花城》1981年第1期:“从船舱望去,两岸弥漫在细雨中的房屋、树木,仿佛浮在流波之上,时起时伏地向后退去。”
(2).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李善 注:“流波,目视貌,言举目延视,精若水波,将成澜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歌舞将终,舞人并脱去上衣,袒露半身,回首流波送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