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江都应诏原文
南国行周化,稽山秘夏图。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
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
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龙旂焕辰象,凤吹溢川涂。
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
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
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
严飙肃林薄,暧景澹江湖。
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
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
多幸沾行苇,无庸类散樗。
诗词问答
问:奉和幸江都应诏的作者是谁?答:虞世南
问:奉和幸江都应诏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奉和幸江都应诏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虞世南的名句有哪些?答:虞世南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6_28
参考注释
国行
行神。天子七祀及诸侯五祀之一。《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 孔颖达 疏:“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
稽山
会稽山 的省称。《晋书·隐逸传·夏统》:“先公惟寓 稽山 ,朝会万国。”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闻道 稽山 去,偏宜 谢客 才。” 宋 陆游 《沉园》诗之二:“此身行作 稽山 土,犹弔遗踪一泫然。”参见“ 会2稽 ”。
百王
历代帝王。《荀子·不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汉书·董仲舒传》:“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濡足万古,援手百王。” 唐 广宣 《禁中法会应制》诗:“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明 何景明 《郊观》诗:“神祇二后配,礼乐百王殊。”
殊轨
不同的轨道。喻差距甚大。《后汉书·曹褒传》:“三(皇)、五(帝)步骤,优劣殊轨,况予顽陋,无以克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明 宋濂 《王君墓志铭》:“彼遗金籯,我以一经,贤愚殊轨,曰图其始。”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肆觐
《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肆覲东后。”原谓以礼见东方诸国之君,后常用为语典,以称见天子或诸侯之礼。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肆覲天宗,爰集通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九:“爰从太微上,肆覲虚皇尊。” 宋 王禹偁 《<皇华集>序》:“古者天子五载一廵狩,肆覲羣后,观省风俗,黜陟幽明而已。”
时豫
指帝王适时的出游。《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笙歌籥舞属年韶,鷺鼓鳧钟展时豫。” 唐 武平一 《奉和幸新丰温泉宫应制》:“我皇顺时豫,星驾动轩辕。”
顺动
谓顺应事物固有的规律而运动。语本《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及至太尉,四时顺动,三光耀润,羣生丰遂,太和交薄。” 北周 庾信 《贺新年表》:“臣等言:臣闻天地顺动,则雷出为豫。”后多指帝王车驾应时而动。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帝暉膺顺动,清蹕巡广廛。” 唐 钱起 《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诗:“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元年》:“必若戎輅亲行,宜且驻蹕 澶渊 。但郛郭非广,久聚大众,深恐不易。况冬候犹远,顺动之事,更望徐图。”
悦来
见“ 悦近来远 ”。
安流
(1).舒缓平稳地流动。《楚辞·九歌·湘君》:“令 沅 湘 兮无波,使 江 水兮安流。” 唐 杜甫 《雨不绝》诗:“眼边江舸何怱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九:“沧浪迅风波,无风即安流。”
(2).平稳的流水。 南朝 梁 何逊 《慈姥矶》诗:“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宋 杨万里 《回望黄巢矶之险心悸久之》诗:“若到峡中应更险,却思峡外是安流。”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安流欣鼓枻,奔浪独能篙。”
(3).谓安然顺流。 晋 陆机 《文赋》:“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4).比喻顺利的境况。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序》:“君子之处世,汎安流驰坦途者,不足以为难,惟涉患歷难然后可见。”
玉轴
(1).指车。 南朝 梁简文帝 《吴郡石像碑》:“非因鷁首,詎假龙桥,岂藉银连,寧须玉轴。”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铁骑成羣,玉轴相接。”
(2).指船。 北周 庾信 《和灵法师游昆明池》之一:“平湖泛玉轴,高堰歇金鞍。”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3).卷轴的美称。借指珍美的图书字画。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 唐 李商隐 《骄儿》诗:“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清 余怀 《板桥杂记·纪丽品》:“﹝ 顾媚 ﹞家有眉楼,綺窗绣帘,牙籤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 蒯文伟 《开鉴草堂消夏》诗:“牙籤玉轴纵横处,宝鸭时焚一缕香。”
戒道
登程,出发上路。《周书·刘璠传》:“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 璠 即号泣戒道,絶而又苏。”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 宋 秦观 《祭监税主簿文》:“西风萧颯,长夜凄凉,灵车戒道,丹旐飞扬。”
金吾
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其名称、体制、权限历代多有不同。 汉 有执金吾, 唐 宋 以后有金吾卫、金吾将军、金吾校尉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 秦 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执金吾’。”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 晋 崔豹 《古今注》:“车辐棒也。 汉 朝‘执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醉曾衝宰相,骄不揖金吾。”《辽史·仪卫志四》:“金吾、黄麾六军之仗, 辽 受之 晋 , 晋 受之 后唐 , 后唐 受之 梁唐 ,其来也有自。” 清 周亮工 《御沟桥樱桃》诗:“ 长安 侠少旧金吾,立马墙头自弹乌。”
龙旂
亦作“ 龙旗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辰象
(1).天象。指日、月、星。《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含辰象之秀德,体河岳之上灵。” 吕向 注:“辰象,日、月、星也。”
(2).星象。指列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
凤吹
对笙箫等细乐的美称。《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闻凤吹於 洛 浦,值薪歌於 延 瀨。” 李善 注引《列仙传》:“ 王子乔 , 周宣王 太子 晋 也。好吹笙,作凤鸣,游 伊 雒 之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八:“鶯歌闻 太液 ,凤吹遶 瀛洲 。” 唐 郎士元 《听邻家吹笙》诗:“凤吹声如隔綵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川涂
见“ 川途 ”。
敷锡
施赐。《书·洪范》:“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南郊登歌·夕牲》:“奄受敷锡,宅中拓宇。”
分陕
陕 即今 陕西省 陕县 。相传 周 初 周公 旦 、 召公 奭 分 陕 而治, 周公 治 陕 以东, 召公 治 陕 以西。后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既无 卫侯 、 康叔 之监,分 陕 所任,又非 旦 奭 。”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尉 潁川 庾亮 ,以帝舅民望,受分 陕 之重,镇 武昌 。” 章炳麟 《封建考》:“且夫秉鞭专伐,有分 陕 之重;同壤藩侯,有聘享之好。”
荆吴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
道咸
清 道光 、 咸丰 之并称。 易宗夔 《新世说·文学》:“ 龚璱人 、 魏默深 为文,有偏霸之才,纵横学《国策》,廉悍学《韩非》,颇足补 桐城 之所未逮,而为 道 咸 间文坛之飞将。”
慕义
倾慕仁义。 汉 贾谊 《新书·数宁》:“苟人迹之所能及,皆乡风慕义,乐为臣子耳。”《新唐书·裴行俭传》:“ 麟德 二年,擢累 安西 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清史稿·克勤郡王岳託传》:“今慕义归降,善为抚卹,毋令失所,则人心附,大业成矣。”
成都
中国四川省省会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中心。面积3861平方公里。人口401万(1982)
阳鸟
(1).鸿雁之类候鸟。《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孔颖达 疏:“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 唐 梁献 《王昭君》诗:“一闻阳鸟至,思絶 汉 宫春。”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二:“ 秦望 云空阳鸟散, 冶山 天远朔风迴。” 王蘧常 汇注:“《书·禹贡》伪 孔 传云:‘阳鸟,随阳之鸟,鸿雁之属。’”
(2).指鹤。《说郛》卷十五引 南朝 宋 浮丘公 《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
衔芦
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淮南子·修务训》:“夫鴈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高诱 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繒缴。 江 南沃饶,每至还 河 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繒缴焉。” 唐 陆希声 《鸿盘》诗:“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清 陈维崧 《青玉案·雁字》词:“年年未了衔芦债,入塞几时还出塞。”
严飙
见“ 严飇 ”。
林薄
草木生长茂密之处
鸿私
犹鸿恩。 南朝 梁 江淹 《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且皇华之命,居上之鸿私;凤举之招,为下之殊荣。” 唐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 宋 叶适 《代宋彦远青词》:“誓坚晚节,以答鸿私。”
幽远
(1).深远。《庄子·山木》:“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后汉书·张衡传》:“神明幽远,冥鉴在兹。”《明史·胡深传》:“师已至此,庸可缓乎?且天道幽远,山泽之气变态无常,何足徵也。”
(2).指幽居草野之士。《后汉书·鲁丕传》:“陛下既广纳謇謇以开四聪,无令芻蕘以言得罪;既显巖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善有可旌,无间於幽远;言有可采,不弃於微陋。”
泽润
(1).恩泽普施。《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2).色彩光润。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肌肤莹滑,毛髮泽润。”
凋枯
(1).凋谢枯萎。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鸿私浹幽远,厚泽润凋枯。” 唐 李白 《拟古》诗:“万物皆凋枯,遂无少可乐。”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三:“穷冬天地闭,霜野色凋枯。” 何其芳 《忆昔》诗之一:“始觉天然何壮丽,长留心曲不凋枯。”
(2).指人死亡。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诗:“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歌咏
(1) 歌颂,吟咏;歌唱
歌咏比赛
(2) 诗歌,歌曲
巴歈
指巴渝舞或巴渝歌。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鸣鼓《巴歈》,作於堂下。”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参见“ 巴渝舞 ”、“ 巴渝歌 ”。
多幸
(1).犹侥幸。《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宋书·沉庆之传》:“上逼令作诗…… 庆之 口授之曰:‘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圣世,何媿 张子房 。’” 南朝 梁 丘迟 《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小臣信多幸,投生岂酬义。”
(2).犹庆幸。客套话。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謁,儻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水浒传》第二二回:“ 柴大官人 见了 宋江 ,拜在地下,口称道:‘端的想杀 柴进 ,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
(3).多所偏爱。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将失》:“廿曰,多幸,众怠,可败也。”整理小组注:“幸,偏爱。”
行苇
路旁的芦苇。《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按,古文 毛 序以为泛言 周 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遗说则以为专写 公刘 的仁德。后遂用为仁慈的典实。多用于称颂朝廷。 汉 班彪 《北征赋》:“慕 公刘 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 晋 慧远 《答何镇南》:“上极行苇之仁,内匹 释迦 之慈。”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况我国家仁敷行苇,泽霈漏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宴》:“ 乾隆 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 丰泽园 ,更其殿名 惇叙殿 ,以示行苇燕毛之意。”
无庸
毋庸;无须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散樗
不成材之樗木。比喻无用之人。常用作自谦之辞。语本《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唐 虞世南 《奉和幸江都应诏》:“多幸霑行苇,无庸类散樗。”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宾王 散樗易朽,蟠木难容。”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下官出山潦草,隐志不坚,立朝散樗,勛名未立,负媿良多。”